三七

三七

547人浏览 2025-09-19 06:00:46

三七,中药名。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具有化瘀止血,活血定痛的功效。主治出血症 [5] ,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具体服务价格请参考收费标准
  • 一对一沟通
  • 专业化培训
  • 规范化服务
  • 多维度保障
药坊网客服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客服

获得更全面的服务

名称

三七


别名

山漆、金不换(《纲目》),血参(《医林纂要》),参三七(《本草便读》),田三七、田漆(《伪药条辨》),田七(《岭南采药录》)。


药材类别

根茎类


性味

味甘;微苦;性湿

①《纲目》:甘微苦,温,无毒。

②《本草汇言》:味甘微苦,性平,无毒。


归经

归肝;胃;心;肺;大肠经

①《本草汇言》:入阳明、厥阴经。

②《本草求真》:入肝、胃,兼入心、大肠。

③《本草再新》:入肺、肾二经。


入药部分

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根。


产地和分布   

分布于中国西南部海拔1500米-1800米,北纬23.5°附近的狭窄地带,包括云南省文山州和广西与文山交界的几个地方。云南省文山州为原产地和主产地。野生者已少见,多为栽培。 分布于江西、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


形态特征   

三七多年生草本,高达30-60cm。根茎短,具有老茎残留痕迹;根粗壮肉质,倒圆锥形或短圆柱形,长约2-5cm,直径约1-3cm,有数条支根,外皮黄绿色至棕黄色。茎直立,近于圆柱形;光滑无毛,绿色或带多数紫色细纵条纹。掌伏复叶,3-4枚轮生于茎端;叶柄细长,表面无毛;小叶3-7枚;小叶片椭圆形至长圆状倒卵形,长约5-14cm,宽2-5cm,中央数片较大,最下2片最小,先端长尖,基部近圆形或两侧不相称,边缘有细锯齿,齿端偶具小刺毛,表面沿脉有细刺毛,有时两面均近于无毛;具小叶柄。总花梗从茎端叶柄中央抽出,直立,长20-30cm;伞形花序单独顶生,直径约3cm;花多数,两性,有时单性花和两性花共存;小花梗细短,基部具有鳞片状苞片;花萼绿色,先端通常5齿裂;花瓣5,长圆状卵形,先端尖,黄绿色;雄蕊5,花药椭圆形,药背着生,内向纵裂,花丝线形;雌蕊1,子房下位,2室,花住2枚,基部合生,花盘平坦或微凹。核果浆果状,近于肾形,长约6-9mm;嫩时绿色。熟时红色,种子1-3颗,球形,种皮白色。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研末,1-3g;或入丸、散。外用:适理,磨汁涂;或研末调敷。


注意事项

孕妇忌服。

①《本草从新》:能损新血,无瘀者勿用。

②《得配本草》:血虚吐衄,血热妄行者禁用。


三七的功效与作用

止血;散血;定痛。主跌扑瘀肿,胸痹绞痛,症瘕;血瘀经闭;痛经;产后瘀阴腹痛;疮痈肿痛。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剌痛,跌扑肿痛。

①《纲目》:止血,散血,定痛。金刃箭伤,跌扑杖疮,血出不止者,嚼烂涂,或为末掺之,其血即止。亦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经水不止,产后恶血不下,血运,血痛,赤目,痈肿,虎咬,蛇伤诸病。

②《玉揪药解》:和营止血,通脉行瘀,行瘀血而敛新血。凡产后、经期、跌打、痈肿,一切瘀血皆破;凡吐衄、崩漏、刀伤、箭射,一切新血皆止。


附方

①治吐血,衄血:山漆一钱,自嚼,米汤送下。(《濒湖集简方》)

②治吐血:鸡蛋一枚,打开,和三七末一钱,藕汁一小杯,陈酒半小杯,隔汤炖熟食之。(《同寿录》)

③治咳血,兼治吐衄,理瘀血及二便下血:花蕊石三钱(煅存性),三七二钱,血余一钱(煅存性)。共研细末。分两次,开水送服。(《医学衷中参西录》化血丹)

④治亦痢血痢:三七三钱,研末,米泔水调服。

⑤治大肠下血:三七研末,同淡白酒调一、二钱服。加五分入四物汤亦可。

⑥治产后血多:三七研末,米汤服一钱。

⑦治赤眼,十分重者:三七根磨汁涂四围。(④方以下出《濒湖集简方》)

⑧治刀伤,收口:好龙骨、象皮、血竭、人参三七、乳香、没药、降香末各等分。为末,温酒下。或掺上。(《纲目拾遗》七宝散)

⑨止血:人参三七、白蜡、乳香、降香、血竭、五倍、牡蛎各等分。不经火,为末。敷之。(《回生集》军门止血方)

⑩治无名痈肿,疼痛不止:山漆磨米醋调涂。已破者,研末干涂。(《纲目》)

⑾治咳血、吐血屡治无效,久而不愈,脉象微孔。生龙骨30g,生牡蛎30g,山萸肉30g,三七6g。研细,水煎服。方中三七化淤止血,为佐药。(《医学衷中参西录》补络补管汤)


(本文由中医药网整理或引用,内容仅供参考,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服务评价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