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下珠

叶下珠

552人浏览 2025-09-19 02:31:55

叶下珠,中药名。为大戟科植物叶下珠的带根全草。分布于江苏南部、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明目,消积之功效。用于痢疾,泄泻,黄疸,水肿,热淋,石淋,目赤,夜盲,疳积,痈肿,毒蛇咬伤。

具体服务价格请参考收费标准
  • 一对一沟通
  • 专业化培训
  • 规范化服务
  • 多维度保障
药坊网客服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客服

获得更全面的服务

名称

叶下珠


别名

珠仔草、假油甘(潮汕)、龙珠草、企枝叶下珠(潮安、潮州)、油甘草(普宁、蹬海)、小里草(揭阳、普宁)、合羞草、五时合(揭阳)、田油甘、田青仔、叶后珠(南澳)、珍珠草(广州)



药材类别

全草类

性味

微苦、甘,凉。


归经

入脾肺经。


入药部分

为大戟科油柑属植物叶下珠,以全草入药。


产地和分布

生于山野埔园田坎路旁。分布于四川(四川大雪山产叶下珠没食子酸含量最高)、云南、湖南、贵州、广东、广西、江苏、江西、福建、浙江等地。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数寸至尺许。茎带紫红色,有纵棱。叶互生,作复瓦状排列,形成二行,很似羽状复叶,叶片矩圆形,长二、三分,全绿,先端尖或钝,基部圆形,几无叶柄。夏秋沿茎叶下面开白色小花,无花柄。花后结扁圆形小果,形如小珠,排列于假复叶下面。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敷伤口周围。


叶下珠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利尿,明目,消积。用于肾炎水肿,泌尿系感染、结石,肠炎,痢疾,小二疳积,眼角膜炎,黄疸型肝炎;外用治青竹蛇咬伤。


附方

治疗肠炎腹泻及细菌性痢疾,可单用本品一两,煎服;也可配合老鹳草一两同用。在治疗夜盲症时,可用鲜草一两至二两,加鸭肝二、三个同炖汤,熟后,吃鸭肝及汤。


(本文由中医药网整理或引用,内容仅供参考,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服务评价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