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燕子滞留它们为啥来不及南飞

编辑:王优 浏览: 110

导读:10月下旬的黑龙江五常,一栋灰砖民居的台阶上散着十几只燕子——它们缩着脖子,翅膀紧紧裹住身体,羽毛上还沾着清晨的霜,可爪子已经冻得蜷成了小拳头。拍摄视频的大姐揉着眼睛说:“

10月下旬的黑龙江五常,一栋灰砖民居的台阶上散着十几只燕子——它们缩着脖子,翅膀紧紧裹住身体,羽毛上还沾着清晨的霜,可爪子已经冻得蜷成了小拳头。拍摄视频的大姐揉着眼睛说:“前晚还听见它们在屋檐下‘叽叽’叫,挤得跟叠罗汉似的,今早推开门,全凉了。”

这样的画面不是第一次出现。湖南的网友也发了朋友圈:小区的健身器材上,几只燕子挂在单杠上,身体硬得像晒干的树枝。“往年天上全是往南飞的燕群,今年怎么留到现在?”评论区里的疑问,像根细针,扎进了很多人关于“燕子”的童年记忆——那个追着燕巢跑、等着燕子孵蛋的夏天,怎么突然变成了“看燕子躺着”的冬天?

燕子“留步”的背后,是一场“断崖式降温”的“突然袭击”。对这群“迁徙老兵”来说,南飞从来不是“说走就走的旅行”:白天要低空飞行,抓飞虫补充能量;晚上要找避风的屋檐或树洞,挤在一起取暖。可这波降温太猛了——气温一夜之间掉了15度,昆虫都躲在离地面不到半米的草丛里,燕子要飞下去找食,翅膀扇得直抖;更要命的是,低温让它们的肌肉僵硬,就算吃到了虫,也没力气扇动翅膀往南飞——就像人在冰天雪地里穿单衣,走两步就喘,根本迈不开腿。

更让人心疼的是今年的幼鸟。刚出巢没半个月,羽毛还泛着绒绒的黄,本来就没学会“长途飞行的技巧”,碰到降温直接“懵了”。鸟类专家说:“幼鸟的体力只有成鸟的三分之一,迁徙路线都没记熟,一降温就像‘刚学骑车的孩子碰到暴雨’,连方向都找不着。”

视频里的燕子大多是“金腰燕”——腰上有圈棕栗色的“小腰带”,比家燕大一圈;混在里面的家燕,体型小巧,肚子上没有纵纹。这两种燕子都是东北的“夏候鸟”:春天来筑巢,秋天要飞到东南亚越冬——比如辽宁盘锦的家燕,往年要飞到泰国的稻田里,可今年的降温,把它们“卡”在了半路上。

有人想把燕子捡回家“暖一暖”,可专家赶紧提醒:“别乱碰!”燕子是野生鸟类,受惊会应激,而且失温后的损伤可能不可逆——就算用暖水袋捂活了,也可能再也飞不动。最靠谱的办法是联系当地野生动物救助站,可就算找到了救助站,难度也不小:燕子吃活虫,人工喂面包虫都“不对口”;放归还要等天气回暖,不然飞出去还是会冻僵。

评论区里的声音很杂:有人说“这是运气不好”,有人骂“天公不作美”,也有人沉默着敲字:“往年没这么冷,今年怎么突然降温?”其实答案藏在我们最熟悉的“气候变化”里——全球变暖不是“越来越热”,而是“极端天气越来越多”:去年的高温把燕子的筑巢期推迟了,今年的断崖式降温又把迁徙期“打断”了,就像给迁徙的“时间表”划了道大口子。

迁不走的燕子,不是“懒”,也不是“笨”,是它们的“生存剧本”被改写了。就像网友说的:“以前觉得迁徙是‘浪漫的旅行’,现在才知道,每一次起飞都是‘赌命’——赌天气不会突变,赌路上有足够的虫,赌自己能撑到南方。”

那天在五常,有个白发老人蹲在台阶上,用纸巾把燕子的尸体小心包起来,埋在院子的梧桐树下。“明年春天,说不定它们的孩子还会来。”老人拍了拍土,风里的寒意裹着梧桐叶吹过来,他缩了缩脖子,又补了一句:“希望明年的天气,能让它们飞过去。”

我们能做的,其实很简单:少开一次车,少用一个塑料袋,多给窗外的树浇点水——这些“小事”,都是给燕子的“迁徙路”多铺一块砖。毕竟,当燕子飞不动的时候,我们该醒了:大自然的警钟,从来不是“响给别人听的”,而是敲在每一个人的心里。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