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贝齿是植物还是动物

203人浏览 2025-09-19 11:42:36

6个回答

  • 酷仔
    酷仔
    最佳回答
    紫贝齿是一种植物。它是一种常见的陆生藻类,属于绿藻门紫贝齿类。紫贝齿通常生长在湖泊、河流和水库的浅水区域,它可以附着在岩石、树枝、沉木等物体上。紫贝齿的体型较小,通常为单细胞或多细胞的片状结构。它的细胞主要由藻类叶绿素和其他色素组成,使得它呈现出紫色的外观,因此得名为紫贝齿。紫贝齿通过光合作用进行生存,可以吸收水中的二氧化碳和光能,转化为有机物质,并释放出氧气。它在水体中起到重要的生态作用,为其他水生生物提供生存环境,同时也是水体的重要净化者。由于紫贝齿的特殊形态和颜色,它在水族馆中也常被人们种植作为观赏植物。
  • 小短腿
    小短腿
    http://www.zbwk.com/?wodoopro=baiduGJ http://www.wd999.com/ 肺癌的主要症状是咳嗽,咯血或血痰,胸痛,发热,胸闷,气急,甚至全身疲乏、消瘦、贫血、食欲不振等。临床常用的有效偏方主要如下。 [方一] 丹皮、生地各12克,鱼腥草、蒲公英各30克,丹参、王不留行、野菊花各12克,五味子9克,夏枯草、海藻、海带,各15克。水煎服,日l剂,早晚服。 本方滋阴清热,化瘀散结,对肺癌治疗有效。 [方二] 甜杏仁10枚,牛乳100毫升,大枣5枚,粳米50克,桑白皮10克,生姜3克。杏仁用水浸泡,去皮尖,加入牛乳绞取汁液,大枣去核,生姜切片,备用。先煮桑白皮、姜枣,煎取汤液,加米煮粥,临熟时点入杏仁汁,再继续煮至粥成,每日2次。 本方止咳平喘,补中养胃,防癌抗癌。本药膳可作为呼吸道癌症、肺气肿、肺心痛患者的辅助食品。 [方三] 鱼腥草30克,瓜蒌皮、八月札各15克,生苡仁、石上柏、白花蛇舌草、石见穿各30克,山豆根15克,生牡蛎、夏枯草各30克,赤芍12克,龙葵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本方为肺癌的有效方,功能软坚化痰,解毒散结。 [方四] 夏枯草、海藻、海带、生牡蛎、石见穿、徐长卿各30克,丹皮9克,瓜蒌15克,生地、野菊花、王不留行子、铁树叶、蜀羊泉、望江南、鱼腥草、蒲公英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本方功能清热解毒,化瘀散结。 [方五] 垂盆草、白英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本方功能抗癌消肿,对肺癌有效。 [方六] 紫草根60克,人工牛黄10克,七叶一枝花60克,前胡30克,鱼腥草印克。将紫草根、七叶一枝花、鱼腥草、前胡制成浸膏,干燥后粉碎,加入人工牛黄和匀。每次15克,日服3次。 本方清热解毒,对肺癌有效。 [方七] 仙鹤草、蟾蜍、人参若干。将药制成片剂,每片合生药O.4克,每次6片,每日3次,可连服数月至1年。 本方功能补气扶正,解毒消癌,对肺癌有效。 [方八) 核桃树枝60克,草河车、女贞于、白花蛇舌草、淡竹叶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本方解毒抗癌,对肺癌有疗效。 [方九] 当归、赤芍、川芎、枳壳、橘梗、桃仁、红花、牛膝、三棱、莪术各12克,生地、浙贝母、百部各15克,蚤休30克,柴胡10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本方功能行气活血,化瘀散结,适用于肺癌。 [方十] 白花蛇舌草、猫爪草各20克,黄芩15克,猪芩、大蓟、小蓟各20克,三七6克(冲服),元胡、黄芪、党参、薏苡仁、生半夏各20克,守宫2条(为末冲服)。水煎服,每日1剂。 本方功能扶正解毒,散结消癌,适用于肺癌。 [方十一] 红参、田三七各200克,菟丝子400克,穿山甲、浙贝母、淫羊藿、射干各200克,破故纸、龟板、黄芪、茯苓、巴戟天、威灵仙、金樱子各400克,生半夏300克,生南星100克,七叶一枝花300克,天竹黄、海马、五味子、陈皮各100克。将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每次1丸,日3次。 本方功能解毒化痰,散结,适用于肺癌。 [方十二] 炙黄芪、柴胡、清半夏各15克,西洋参、香附、神曲各10克,瓜蒌、色腥草、川贝母 各20克,白蔻、陈皮、升麻、白及各6克,三七参、炙甘草各4克,九香虫、桑叶、炒菜菔子各10克,灯草、竹叶为引。水煎服,每日1剂,30天为1疗程。 本方功能补气托毒,化痰散结,适用于肺癌。 [方十三] 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各50克,蜂房25克,鱼腥草50克,山豆根12克,山慈菇20克,地丁、苡米各、海藻、昆布各30克,大贝、瓜蒌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本方清热消痰,解毒散结,适用于肺癌。 [方十四] 生黄芪30克,生白术12克,北沙参30克,天冬12克,石上柏、石见穿、白花蛇舌草各30克,蝉衣、山豆根、夏枯草、海藻各15克,昆布12克,生南星30克,瓜萎皮15克,生牡蛎30克。水煎服,日1剂。 本方益肺养阴,抗癌散结,适用于肺癌。 [方十五] 半枝莲、白毛藤各45克,白花蛇舌草30克,沙参15克,麦冬、双花、云苓、党参各9克,怀山药6克,甘草4.5克。水煎服,日1剂,早晚服。 本方补气养阴,解毒抗癌,适用于肺癌。 [方十六] 老母鸡1只,蟾蜍4只。把蟾蜍切碎喂鸡,如鸡不吃就用手往鸡嘴里填食。4-5日后鸡呈嗜睡状即杀鸡,去五脏加食盐炖熟,吃肉喝汤。 本方功能扶正解毒,适用于肺癌。 [方十七] 大蒜20瓣,木瓜、百部各9克,艾叶18克,陈皮、生姜、甘草各9克。水煎服,日1剂。 本方功能祛痰止咳,健胃止呕,适用于肺癌咳嗽剧烈,胸疼气短,略脓样痰者。 [方十八] 七叶一枝花30克,半枝莲15克,赤白芍各、白花蛇舌草各10克,龙葵30克,三棱、莪术、茵陈、当归、丹参、郁金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本方清热解毒,化瘀祛湿,适用于原发性肺癌。 [方十九] 雄黄15克,乳香、没药各7.5克,石膏5克,甲珠7.5克,蜈蚣3条,蜗牛10克,全虫15克,血竭、轻粉各2.5克,朱砂、冰片、蟾蜍、硼砂各10克,大黄15克,白芷5克,麝香0.5克。先将朱砂、冰片、轻粉及麝香共研细末,再将其他药物研成细末混合,用面粉作粘合剂,调制成丹。口服,每次2——3克。每日 1次,饭后服。先从小剂量开始,渐加至常用量。服药期间忌葱、蒜、韭菜、辣椒等。 本方功能化痰解毒,软坚散结,适用于肺癌。 [方二十] 雪梨250克,鱼腥草60克,食糖适量。生雪梨洗净,连皮切碎、去核。用冷水800毫升将鱼腥草浸透先用旺火烧开,再用文火煮30分钟,去渣取上清液500毫升,将梨置入药液内加入适量食糖后用文火烧煮,待梨完全煮烂即可食用。 本方润肺清心,清热解毒,适用于肺癌患者。 [方二十一] 南北沙参各、天冬、麦冬各30克,瓜蒌皮、大贝、桑白皮各15克,仙鹤草、鱼腥草、 白花蛇舌草各30克,小蓟炭10克,半枝莲20克。水煎服,日1剂。 本方功能养阴清热,软坚散结,适用于肺癌阴虚内热型。 [方二十二] (1)干蟾皮、藤梨根、鱼腥草、银花各30克,沙参、天冬、麦冬、百部、夏枯草各15克。 (2)芙蓉花15克,白茅根60克,紫草根、公英、海藻、昆布各30克,橘核9克。 (3)卷柏30克,地榆15克,生地30克,熟地15克,半枝莲30克,泽兰10克,全虫9克,蜂房30克,五味子9克。 上三方交替使用,水煎服,日1剂。 本方功能滋阴清热,软坚化痰,适用于肺癌。 [方二十三] (1)槐木、并头草各30克。 (2)紫河车、生地、熟地、茯苓、猪苓、泽兰、紫贝齿、首乌、生龙骨各12克,当归、白芍、女贞子、公丁香、白术、神曲、麦芽、山楂、内金、阿胶、生玳瑁、芦荟、贝母、麦冬各9克,余粮石、牡蛎各30克,砂仁、人参、朱砂、琥珀、甘草各3克。 水煎服,每日1剂,每方连服7天后交替使用。 本方功能补气养血,抗癌,对肺癌有一定疗效。 [方二十四] 生地、五味子、北沙参、王不留行子、麦冬、公英、石见穿、百部、徐长卿、地骨皮、南沙参、望江南、野菊花、怀山药、白花蛇草、煅牡蛎、夏枯草、海藻、海带、元参、花粉、丹参、川贝、炙山甲、制鳖甲、蜀山羊、丹皮、鱼腥草、紫花地丁各100克。水煎服,每日1剂。 本方功能养阴清热,软坚散结,适用于原发性支气管肺,苗。 [方二十五] I号方:葶苈子、炙目部、川楝子、炒枳壳、茯苓、赤芍各20克,马兜铃、本通各15克,麦冬、泽泻、制大黄各25克,怀牛膝135克,半枝莲、石见穿、侧柏叶、仙鹤草、苦参各75克,蒲公英、龙胆草各45克,北五味、全瓜蒌各18,克,橘梗、元胡、石斛各24克。 Ⅱ号方:龟板60克,全蝎、白花蛇舌草、地鳖虫各45克,蜈蚣16条,活腹蛇1条,活癞蛤蟆4--6只,活甲鱼1只。 Ⅲ号方:石见穿、半枝莲、七叶莲各t00克,降香屑6克,大麦冬、大贝母、玄参各30克,香附子、陈皮、茯苓、秦艽、生薏苡仁、熟薏苡仁各10克,丹参、冬虫夏草各15克,蚤休60克,红枣3枚。 I号方水煎代茶饮,每剂服2天。Ⅱ号方加水煨至甲鱼烂为度,每剂浓汁服2--4天。甲鱼肉可吃。Ⅲ号方水煎服,每日1剂。 本方功能扶助正气,解毒抗痼,适用于中央型肺癌患者。 [方二十六] 三棱、莪术、丹参各15克,桃仁12克,王不留行15克,大黄廖虫丸12克(包),石见穿30克,大黄9克,羊蹄根、铁树叶各30克,蜈蚣3条。水煎服,每日1剂。 本方活血破瘀,软坚散结,适用于原发性肺癌。 [方二十七] 桑叶、紫菀各15克,象贝母10克。水煎服,每日l剂。咯血加白及15克,阿胶10克,大小蓟各、藕节炭、气虚加黄芪、沙参各30克;痰多加南星10克,海浮石15克,发热加生石膏60克,山药、地骨皮、青蒿各15克;胸水加赤小豆、石韦、茯苓、芦根各30克,葶苈子12克,大枣7枚。 本方功能化痰散结,适用于肺癌。 [方二十八] 白花蛇舌草、白茅根、铺地锦、苡仁、夏枯草各30克,橘核、橘红各9克,麦冬、海藻、百部、昆布、生牡蛎、芙蓉花、蚤休各15克,生地、元参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本方功能解毒化痰,散结抗癌,适用于肺癌。
  • 皮囊
    皮囊
    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它主要指明了每味药的成人一日量(按:本书每味药物标明的用量,除特别注明以外,都是指干燥后生药,在汤剂中成人一日内用量)。其次指方剂中每味药之间的比较分量,也即相对剂量。 中药的计量单位有重量如市制:斤、两、钱、分、厘;公制:千克、克、毫克;数量如生姜三片、蜈蚣二条、大枣七枚、芦根一支、荷叶一角、葱白两只等。自明清以来,我国普遍采用16进位制的“市制”计量方法,即1市斤=16两=160钱。自1979年起我国对中药生产计量统一采用公制,即1公斤=1000克=1000000毫克。为了处方和调剂计算方便,按规定以如下的近似值进行换算:1市两(16进位制)=30克;l钱=3克;1分=0.3克;1厘=0.03克。 尽管中药绝大多数来源于生药,安全剂量幅度较大,用量不象化学药品那样严格,但用量得当与否,也是直接影响药效的发挥、临床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药量过小,起不到治疗作用而贻误病情,药量过大,戕伤正气,也可引起不良后果,或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同时中药多是复方应用。其中主要药物的剂量变化,可以影响到整个处方的功效和主治病证的改变。对于中药剂量的使用应采取科学、谨慎的态度。一般来讲,确定中药的剂量,应考虑如下几方面的因素: 一、药物性质与剂量的关系 剧毒药或作用峻烈的药物,应严格控制剂量,开始时用量宜轻,逐渐加量,一旦病情好转后,应当立即减量或停服,中病即止,防止过量或蓄积中毒。花叶皮枝等量轻质松及性味浓厚、作用较强的药物用量宜小;矿物介壳质重沉坠及性味淡薄,作用温和的药物用量宜大;鲜品药材含水分较多用量宜大(一般为干品的4倍);干品药材用量当小;过于苦寒的药物也不要久服过量,免伤脾胃;再如犀角、羚羊角、廉香、牛黄、猴枣、鹿茸、珍珠等贵重药材,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用量。二、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 在一般情况下,同样的药物入汤剂比入丸、散剂的用量要大些;单味药使用比复方中应用剂量要大些;在复方配伍使用时,主要药物比辅助药物用量要大些。三、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的关系 由于年龄、体质的不同,对药物耐受程度不同,则药物用量也就有了差别。一般老年、小儿、妇女产后及体质虚弱的病人,都要减少用量,成人及平素体质壮实的患者用量宜重。一般5岁以下的小儿用成人药量的l/4。5岁以上的儿童按成人用量减半服用。病情轻重,病势缓急,病程长短与药物剂量也有密切关系。一般病情轻、病势缓、病程长者用量宜小;病情重、病势急、病程短者用量宜大。四、季节变化与剂量的关系 夏季发汗解表药及辛温大热药不宜多用;冬季发汗解表药及辛热大热药可以多用;夏季苦寒降火药用量宜重;冬季苦寒降火药则用量宜轻。除了剧毒药、峻烈药、精制药及某些贵重药外,一般中药常用内服剂量约5~10克;部分常用量较大剂量为15~30克;新鲜药物常用量30~ 60克。第二节 中药的用法本书所述中药的服法,主要是指汤剂的煎煮及不同剂型的服用方法。 一、汤剂煎煮法 汤剂是中药最为常用的剂型之一,自商代伊尹创制汤液以来延用至今,经久不衰。汤剂的制作对煎具、用水、火候、煮法都有一定的要求。1.煎药用具:以砂锅、瓦罐为好,铝锅、搪瓷罐次之,忌用钢铁锅,以免发生化学变化,影响疗效。 2.煎药用水:古时曾用长流水、井水、雨水、泉水、米泔水等煎煮。现在多用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但总以水质洁净新鲜为好。 3.煎药火候:有文、武火之分。文火,是指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缓慢的火候;而武火,又称急火,是指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迅速的火候。 4.煎煮方法:先将药材浸泡30~60分钟,用水量以高出药面为度。一般中药煎煮两次,第二煎加水量为第一煎的1/3~2/1。两次煎液去渣滤净混合后分二次服用。煎煮的火候和时间,要根据药物性能而定。一般来讲,解表药、清热药宜武火煎煮,时间宜短,煮沸后煎3~5分钟即可;补养药需用文火慢煎,时间宜长,煮沸后再续煎30~60分钟。某些药物因其质地不同,煎法比较特殊,处方上需加以注明,归纳起来包括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溶化、泡服、冲服、煎汤代水等不同煎煮法。 (1)先煎:主要指一些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一些金石、矿物、介壳类药物,应打碎先煎,煮沸20~30分钟,再下其它药物同煎,以使有效成分充分析出。如磁石、代赭石、生铁落、生石膏、寒水石、紫石英、龙骨及牡蛎、海蛤壳、瓦楞子、珍珠母、石决明、紫贝齿、龟板、鳖甲等。此处,附子、乌头等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宜先煎45~60分钟后再下它药,久煎可以降低毒性,安全用药。 (2)后下:主要指一些气味芳香的药物,久煎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而降低药效,须在其它药物煎沸5~10分钟后放入,如薄荷、青蒿、香薷、木香、砂仁、沉香、白豆蔻、草豆蔻等。有些药物虽不属芳香药,但久煎也能破环其有效成分,如钩藤、大黄、番泻叶等亦属后下之列。 (3)包煎:主要指那些粘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宜先用纱布袋装好,再与其它药物同煎,以防止药液混浊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及沉于锅底,加热时引起焦化或糊化。如蛤粉、滑石、青黛、旋复花、车前子、蒲黄及灶心士、北秫米等。 (4)另煎:又称另炖,主要是指某些贵重药材,为了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还应单独另煎即另炖2~3小时。煎液可以另服,也可与其它煎液混合服用,如人参、西洋参、羚羊角、鹿茸、虎骨等。 (5)溶化:又称烊化,主要是指某些胶类药物及粘性大而易溶的药物,为避免入煎粘锅或粘附其它药物影响煎煮,可单用水或黄酒将此类药加热溶化即烊化后,用煎好的药液冲服,也可将此类药放入其它药物煎好的药液中加热烊化后服用、如阿胶、鹿角胶、龟板胶、鳖甲胶、虎骨胶、鸡血藤胶及蜂蜜、饴糖等。 (6)泡服:又叫焗服,主要是指某些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坏药效的药物,可以用少量开水或复方中其它药物滚烫的煎出液趁热浸泡,加盖闷润,减少挥发,半小时后去渣即可服用,如藏红花、番泻叶、胖大海等。 (7)冲服:主要指某些贵重药,用量较轻,为防止散失,常需要研成细末制成散剂用温开水或复方其它药物煎液冲服,如麝香、牛黄、珍珠、羚羊角、猴枣、马宝、西洋参、鹿茸、人参、蛤蚧等;某些药物,根据病情需要,为提高药效,也常研成散剂冲服,如用于止血的三七、花蕊石、白及、紫珠草、血余炭、棕榈炭及用于息风止痉的蜈蚣、全蝎、僵蚕、地龙和用于制酸止痛的乌贼骨、瓦楞子、海蛤壳、延胡索等;某些药物高温容易破坏药效或有效成分难溶于水,也只能做散剂冲服,如雷丸、鹤草芽、朱砂等。此外.还有一些液体药物如竹沥汁、姜汁、藕汁、荸荠汁、鲜地黄汁等也须冲服。 (8)煎汤代水:主要指某些药物为了防上与其它药物同煎使煎液混浊,难于服用,宜先煎后取其上清液代水再煎煮其它药物,如灶心土等。某些药物质轻用量多,体积大,吸水量大如玉米须、丝瓜络、金钱草等,也须煎汤代水用。 二、服药法: 1.服药时间:汤剂一般每日一剂,煎二次分服,两次间隔时间为4~6小时左右。临床用药时可根据病情增减,如急性病、热性病可一日二剂。至于饭前还是饭后服则主要决定于病变部位和性质。一般来讲,病在胸隔以上者如眩晕、头痛、目疾、咽痛等宜饭后服;如病在胸腹以下,如胃、肝、肾等脏疾患,则宣饭前服。某些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宜饭后服;补益药多滋腻碍胃,宜空腹服;治疟药宜在疟疾发作前的两小时服用;安神药宜睡前;慢性病定时服;急性病、呕吐、惊厥及石淋、咽喉病须煎汤代茶饮者,均可不定时服。 2.服药方法: (1)汤剂:一般宜温服。但解表药要偏热服,服后还须温覆盖好衣被,或进热粥,以助汗出;寒证用热药宜热服,热证用寒药宜冷服,以防格拒于外。如出现真热假寒当寒药温服,真寒假热者则当热药冷服,此即《内经》所谓“治热以寒,温以行之;治寒以热,凉以行之”的服药方法。 (2)丸剂:颗粒较小者,可直接用温开水送服;大蜜丸者,可以分成小粒吞服;若水丸质硬者,可用开水溶化后服。 (3)散剂、粉剂:可用蜂蜜加以调合送服,或装入胶囊中吞服,避免直接吞服,刺激咽喉。 (4)膏剂:宜用开水冲服,避免直接倒入口中吞咽,以免粘喉引起呕吐。 (5)冲剂、糖浆剂:冲剂宜用开水冲服;糖浆剂可以直接吞服。 危重病人宜少量频服;一呕吐患者可以浓煎药汁,少量频服;对于神志不清或因其它原因不能口服时,可采用鼻饲给药法。在应用发汗、泻下、清热药时,若药力较强,要注意患者个体差异,一般得汗、泻下、热降即可停药,适可而止,不必尽剂,以免汗、下、清热太过,损伤人体的正气。 (北京中医药大学 高学敏)附篇一 中药的命名和分类中药的命名 中药来源广泛,品种繁多,名称各异。其命名方法,总的来说都与医疗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有以功效命名的,有以药用部位命名的,有以产地命名的,有以生长特性命名的,有以形色气味命名的,有以进口国名或译音命名的,有以避讳命名的,有以隐喻法命名的,有以人名命名的等等。中药命名方法丰富多彩,现分述如下: (一)因药物突出的功效而命名:如益母草功善活血调经,主治妇女血滞经闭、痛经、月经不调、产后瘀阻腹痛等,为妇科经产要药;防风功能祛风息风,防范风邪,主治风病;续断功善行血脉,续筋骨,疗折伤,主治筋伤骨折;覆盆子能补肾助阳,固精缩尿,善治肾虚遗尿尿频、遗精滑精;决明子功善清肝明目,主治眼科疾病,为明目佳品;千年健能祛风湿,强筋骨,主治风寒湿痹兼肝肾亏虚,腰膝酸痛,痿软无力等,都是以其显著的功效而命名的。 (二)因药用部位而命名:中药材来源广泛,包括了植物、动物、矿物等,植物、动物类药材药用部位各不相同,以药用部位命名,是中药常用的命名方法之一。植物药中芦根、茅根用根茎入药,苦楝根皮、桑根白皮即以根皮入药;桑叶、大青叶、苏叶等用叶片入药;苏梗、藿香梗、荷梗等以植物的茎入药;桑枝、桂枝等以植物的嫩枝入药;牛蒡子、苏子、莱菔子、枳实、榧实等即以果实、种子入药;菊花、旋覆花、款冬花、芫花等即以花入药。动物药如龟甲、鳖甲、刺猬皮、水牛角、羚羊角、熊胆、黄狗肾、全蝎等则分别是以入药部分甲壳、皮部、角、胆、外生殖器、全部虫体等不同的组织器官来命名的。 (三)因产地而命名:我国疆域辽阔,自然地理状况十分复杂,水土、气候、日照、生物分布等生态环境各地不完全相同,甚至南北迥异,差别很大。因而各种药材的生产,无论产量和质量方面,都有一定的地域性,所以自古以来医药学家非常重视“道地药材”。如黄连、黄柏、续断等以四川产者为佳,故称川黄连、川黄柏、川断;橘皮以广东新会产者为佳,故称新会皮、广陈皮;茯苓以云南产的最好,故名云苓;砂仁以广东阳春产的质量好,又名阳春砂;地黄以河南怀庆产者最佳,故称怀地黄;人参主产于东北三省,尤以吉林抚松产者为佳,故名吉林参,等等,都是因该地所产的药材质量好,疗效高,因而常在药物名称之前冠以产地之名。 (四)因形态而命名:中药的原植物和生药形状,往往有其特殊之处,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人们常常以它们的形态特征而命名。如大腹皮,即以形似大腹而命名;乌头,因其块根形似乌鸦之头而命名;人参乃状如人形,功参天地,故名。罂粟壳、金樱子都是因其形状似罂(口小腹大的瓶子)而得名;牛膝的茎节膨大,似牛的膝关节,故名牛膝;马兜铃则因其似马脖子下挂的小铃铛一样而得名。 (五)因气味而命名:某些中药具有特殊的气味,因而成了药物命名的依据。如麝香,因香气远射而得名;丁香、茴香、安息香、檀香等香料药,因具有特殊的香气,故以“香”字命名;而败酱草、臭梧桐、墓头回等,则因具有特殊臭气而得名;鱼腥草,以其具有浓烈的鱼腥气味而命名。 (六)因滋味而命名:每种中药都具有一定的味道,某些药物就是以它们所特有的滋味来命名。如五味子,因皮肉甘酸,核中辛苦,全果皆有咸味,五味俱全而得名;甘草以其味甘而得名;细辛以味辛而得名;苦参以其味苦而得名;酸枣仁以其味酸而得名。 (七)困颜色而命名:许多中药都具有各种天然的颜色,因而药物的颜色就成了命名的依据。如色黄的中药有黄芩、黄连、黄柏、黄芪、大黄等;色黑的中药有乌玄参、黑丑、墨旱莲等;色白的中药有白芷、白果、白矾、葱白、薤白等;色紫的中药有紫草、紫参、紫花地丁等;色红的中药有红花、红枣、红豆蔻、丹参、朱砂、赤芍等;色青的中药有青黛、青皮、青蒿等;色绿的中药有绿萼梅、绿豆等。 (八)因生长季节而命名:如半夏在夏季的一半(农历五月间)采收,故名半夏;夏枯草、夏天无等都是生长到夏至后枯萎,故冠以夏字;金银花以花蕾入药,花初开时洁白如银,数天后变为金黄,黄白相映,鲜嫩悦目,故名金银花,其中以色白的花蕾入药为好,故简称银花;冬虫夏草是指冬虫夏草菌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蝙蝠幼虫的菌座,因夏天在越冬蛰土的虫体上生出子座形的草菌而得名。 (九)因进回国名或译音而命名:某些进口药材是以进口国家或地区的名称来命名的。如安息香、苏合香就是以古代安息国、苏合国的国名来命名。有的在药名上冠以“番”、“胡”、“西”等字样,以说明当初并不是国产的药物,如番泻叶、番木鳖、胡椒、胡麻仁、西红花、西洋人参等。有些外来药,由于没有适当的药名,则以译音为名,如诃黎勒、曼陀罗等。 (十)因避讳而命名:在封建时代,为了避帝王的名讳,药物也改换名称。如延胡索,始载《开宝本草》,原名玄胡索,简称玄胡,后因避宋真宗讳,改玄为延,称延胡索、延胡,至清代避康熙(玄烨)讳,又改玄为元,故又称元胡索、元胡。玄参一药,因避清代康熙(玄烨)讳,改“玄”作“元”而得元参之名。山药原名薯蓣,至唐朝因避代宗(名预)讳改为“薯药”,至宋代又为了避英宗(名署)讳而改为山药。 (十一)因人名而命名:有些中药的用名带有传说色彩,这些药多半是以发现者或最初使用者的名字来作药名。如使君子,相传是潘州郭使君治疗儿科病的常用药;刘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传说这个药是由刘裕发现的;杜仲一药,相传是古代有一位叫杜仲的人,因服食此药而得道,后人遂以杜仲而命名;牵牛子传说是由田野老人牵牛谢医而得名;何首乌一药,据说是古代一姓何的老人,因采食此药,120岁仍然须发乌黑发亮,故名何首乌。它如徐长卿等,皆与传说有关。 (十二)因秉性而命名:如肉苁蓉,为肉质植物,补而不峻,药性从容和缓,故名肉苁蓉;急性子因秉性急猛异常而得名;王不留行性走而不守,其通经下乳之功甚速,虽有帝王之命也不能留其行,故名王不留行;沉香以体重性沉降,入水沉于底者为佳。它如浮小麦浮于水上者、磁石有磁性、滑石性滑腻、阿胶呈胶状等,均与秉性有关。 中药的分类 中药品种繁多,来源复杂,为了便于检索、研究和运用中药,古今医药学家采用了多种分类法。现简介如下: 一、古代中药分类法 (一)自然属性分类法 以药物的来源和性质为依据的分类方法。古代本草学多采用此法。早在《周礼》中已有五药(草、木、虫、石、谷)的记载,为后世本草学分类提供了一种模式。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首先采用了自然属性分类法,将730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每类中再分上中下三品,这是中药分类法的一大进步。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证类本草》等书的中药分类法均与其大同小异。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问世后,自然属性分类法有了突破性进展。书中根据“不分三品,惟逐各部;物以类从,目随纲举”的原则,将1892种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介、木、服器、虫、鳞、禽、兽、人16部(纲),60类(目)。如草部(纲)又分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等11目。析族区类,振纲分目,分类详明科学,体现了进化论思想,是当时最完备的分类系统,不少处与近代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分类合拍,对后世本草学分类影响颇大,传沿至今。(二)功能分类法 我国现存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首先采用的中药分类法。书中365种药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补虚养命,中品补虚治病,下品功专祛病,为中药按功能分类开拓了思路。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按药物的功用提出了著名的十剂分类法,即宣、通、补、泻、燥、湿、滑、涩、轻、重,使此分类法有较大发展,并对方剂的分类具有重大影响。经各家不断增补,至清代黄宫绣的《本草求真》,功能分类法已较完善。书中将520种药分为补剂、收剂、散剂、泻剂、血剂、杂剂、食物等7类。各类再细分,如补类中又分平补、温补、补火、滋水等小类,系统明晰,排列合理,便于应用,进一步完善了按功能分类的方法。(三)脏腑经络分类法 以药物归属于哪一脏腑、经络为主来进行分类,其目的是便于临床用药,达到有的放矢。如《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按肝、心、脾、肺、肾、命门、三焦、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十二脏腑将药物进行分类。《本草害利》罗列常用药物,按脏腑分队,分为心部药队、肝部药队、脾部药队、肺部药队、肾部药队、胃部药队、膀胱部药队、胆部药队、大肠部药队、小肠部药队、三焦部药队,每队再以补泻凉温为序,先陈其害,后叙其利,便于临床用药,以达有的放矢之目的。二、现代中药分类法 (一)中药名称首字笔画排列法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中药大辞典》、《中华药海》(下册)等即采用此种分类法。其优点是将中药归入笔画索引表中,便于查阅。(二)功效分类法 功效分类法的优点是便于掌握同一类药物在药性、功效、主治病证、禁忌等方面的共性和个性,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它是现代中药学普遍采用的分类方法。一般分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补益药、收涩药、涌吐药、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拔毒化腐生肌药。(三)化学成分分类法 它是按照中药材所含主要化学成分或有效成分的结构和性质进行分类。如《中草药化学成分》分为蛋白质与氨基酸类、脂类、糖及其衍生物、有机酸、酚类和鞣质、醌类、内酯、香豆精和异香豆精类、色原酮衍生物类、木脂素类、强心苷类、皂成类、C21甾苷类、萜类,挥发性成分、苦味素、生物碱类等。这种分类法便于研究中药材化学成分与药效间的关系,有利于中药材理化鉴定和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四)药用部分分类法 根据中药材入药部分分为根与根茎、茎木类、皮类、叶类、花类、果实与种子类、全草类及树脂类、菌藻类、动物类、矿物类、其它等类。这种分类法便于掌握药材的形态特征,有利于同类药物的比较,便于药材经营管理。(五)自然分类法 根据生药的原植物或原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位置,采用分类学的门、纲、目、科、属、种的分类方法。这种方法便于研究药材的品种来源、进化顺序和亲缘关系,有利于中药材的分类鉴定和资源研究,有助于在同科属中研究和寻找具有类似化学成分的新药。(北京中医药大学 钟赣生)附篇二 中药的化学成分与疗效关系中药化学成分是中药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从中药化学的观点来看,每一味中药,都由不同的化学成分组成,药物具有疗效是由于它所含的某种成分在起作用。中药化学,就是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遵循中医药学理论来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是有效成分)的一门学科。从其研究内容上看,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结构测定及生源途径等方面的理论及实验技能的应用学科。 中药化学有别于天然药物化学、植物化学,它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结合中药药理、中医临床的研究,用现代科学观点,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与中药基本特性间的相关性的一门新兴学科。
  • 清晰的天鹅
    清晰的天鹅
    贝齿为少常用中药,有白贝齿与紫贝齿2种。白贝齿原名贝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紫贝齿原名紫贝,始载于唐本草。今市售之白贝齿与紫贝齿均为宝贝科多种动物的贝壳,入药以紫贝齿为主。根据我们收到的标本,紫贝齿的原动物有蛇首眼球贝、山猫宝贝、绶贝及眼球贝等4种;白贝齿的原动物有环纹贝、货贝及拟枣贝等3种。
  • 杨帅彬
    杨帅彬
    贝齿就是洁白整齐的牙齿。贝就是贝壳的意思,贝壳大部分呈现象白色,颜色洁白而美丽,贝壳有一丝一丝的文理,排列得很整齐很美观,因此很多人就联想到了牙齿,并且用贝齿来称赞一些好看的牙齿。通常搭配的词语有“红唇贝齿”“明眸贝齿”等等。腹下洁白,有刻如鱼齿的贝,也称齿贝。 贝齿在文学作品中常用贝齿比喻牙齿整齐洁白,整齐的牙齿应该排列成对称的马蹄形,牙与牙之间应该是紧密排列的,没有间隙,将上下颌牙齿咬在一起来看,上面的中线和下面的中线应该是对在一起的,从侧面看上面的牙尖应该咬在下面两颗牙齿相连接的部位,保证牙齿彼此之间有一个很好的嵌合关系,上牙应该盖住下牙,一般不超过牙冠的三分之一,如果太深也是不正常的,上牙应该在下牙的前面也不能太多,应该在3毫米左右。贝齿为少常用中药,有白贝齿与紫贝齿2种。白贝齿原名\"贝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紫贝齿原名\"紫贝\",始载于\"唐本草\"。今市售之白贝齿与紫贝齿均为宝贝科多种动物的贝壳,入药以紫贝齿为主。根据我们收到的标本,紫贝齿的原动物有蛇首眼球贝、山猫宝贝、绶贝及眼球贝等4种;白贝齿的原动物有环纹贝、货贝及拟枣贝等3种。1.腹下洁白,有刻如鱼齿的贝。 也称齿贝。 晋法显 《佛国记》:“市无屠行及酤酒者,货易则用贝齿。”《南史·夷貊传上·林邑国》:“又出瑇瑁、贝齿、古贝、沉木香。”《新唐书·西域传上·天竺国》:“以贝齿为货,有金刚、旃檀、鬱金,与 大秦 、 扶南 、 交趾 相贸易。”2.像编贝一样洁白整齐的牙齿。 唐黄滔 《汉宫人诵<洞箫赋>赋》:“风流无比,吟哦於贝齿朱脣。” 宋范纯仁 《尹判官墓志》:“ 嗣復 在幼,星眸贝齿,爽如秋隼,一翥千里。”《随园诗话》卷一引 清胡天游 《咏葡萄》:“软谢金刀切,津宜贝齿湝。”牙齿。   在文学作品中,\\\"贝齿\\\"常被用来比喻牙齿整齐洁白。自古以来,中国人常用\\\"皓齿\\\"、\\\"贝齿\\\"、\\\"瓠犀\\\"等等来形容牙齿,无不取其白也;以\\\"明眸皓齿\\\"、\\\"樱唇贝齿\\\"来赞美牙齿之美,晶莹洁白、富有光泽的牙齿配以健康红润、充满活力的樱唇,当然会给人以自然的美感,对容貌美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古人常有\\\"齿如编贝\\\"的说法,贝壳在水中长年累月地受到洗刷,是洁白无瑕的,若再用绳子编起来,自然是再整齐不过了。   范例有\\\"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 め自醉自演
    め自醉自演
    紫贝齿的别名是紫背鱼因为紫贝齿的背部呈现深紫色,而其常见名字中的“齿”则是指其嘴部发达的牙齿,因此又被称为紫背鱼。该鱼类广泛分布于亚洲、非洲等地区的淡水湖泊和河流中,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研究价值。其别名的来源和生态习性的研究也是对鱼类分类和生态学领域的重要贡献。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