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贝齿性热还是性凉

164人浏览 2025-09-19 13:19:57

6个回答

  • 大先生
    大先生
    最佳回答
    紫贝齿可以被归类为性凉的食物。根据中医的分类,食物被分为性凉、性寒、性温和性热四种。性凉的食物能够清热解毒、降火消肿、清热止血等功效,适用于体内有热症状、口干舌燥、大便干燥等热性病症患者食用。而性热的食物则具有发散热邪、温阳助火、暖胃补肾等作用,适用于体寒、寒性病症患者食用。紫贝齿在中医的归类中属于性凉的食物。紫贝齿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紫贝齿作为一种中药材,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口疮出血、牙龈出血、湿疹等热症状。紫贝齿还具有清热降火、解毒消肿等作用,对于体内积热引起的症状,如口干舌燥、便秘等也有一定的帮助。性凉的食物在使用时应慎重,特别是对于体质虚寒、脾胃功能较弱的人群来说,食用过多可能会导致脾胃功能进一步受损。在选择食物时,应根据个体体质和病症特点来决定是否适合食用。如果存在疾病症状,应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
  • 木帛
    木帛
    神经性皮炎又名“慢性单纯性苔藓”。多发于青壮年,以颈项、肘、骶尾部等皮肤局限性苔藓样变伴阵发性瘙痒为特点,故中医称之为摄领疮、牛皮癣、顽癣等。临床上可分为局限型和播散型。以局限型较常见,常局限于1~2处,表现为局部阵发性瘙痒,搔抓或摩擦后,逐渐出现成群粟粒大皮色、淡红色圆形、多角形扁平丘疹,较坚实,略带光泽,久而逐渐融合、扩大成片,形成典型的皮肤苔藓样变。上覆以少许鳞屑,边界清楚,干燥粗糙肥厚,表面常有抓痕和血痂。发生于颈后及两侧,肘伸侧、骶尾部、腘窝、外阴等处也常见。部分患者皮损分布广泛,称播散性神经性皮炎。常反复发作。(一)内治方【方一】风癣汤【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生地黄30克,玄参12克,丹参15克,当归、白芍、茜草、红花、黄芩、苦参、苍耳子、白鲜皮、地肤子、生甘草各9克。【功效】养血和营,消风除湿。【用法】水煎服,日1剂。【方二】潜阳熄风汤【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紫贝齿、珍珠母各30克,生地黄、熟地黄、磁石、生龙骨、生牡蛎、代赭石各15克,当归、首乌、白芍各9克。【功效】潜阳熄风,养血和营。【用法】水煎服,日1剂。【方三】乌蛇驱风汤【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乌蛇、荆芥、防风、羌活、黄芩、金银花、连翘各9克,蝉衣、白芷、黄连、甘草各6克。【功效】搜风清热,败毒止痒。【用法】水煎服,日1剂。【方四】全虫方【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组成】全蝎(打)、猪牙皂角、苦参各6克,皂刺12克,刺蒺藜、炒槐花各15~30克,威灵仙12~30克,白鲜皮、黄柏各15克,炒枳壳9克。【功效】祛风解毒,燥湿止痒。【用法】水煎服,日1剂。【方五】搜风解毒饮【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土茯苓31克,防风、木通、金银花、木瓜、薏苡仁、白鲜皮、炒皂角子各9克。【功效】祛风利湿止痒。【用法】水煎服,日1剂。【方六】金蝉蜕衣汤【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桂枝、猪苓、防风、蝉蜕各9克,茵陈12克,金银花、连翘各15克,郁金、苍术、薏苡仁、大枣各6克。【功效】祛风清热利湿。【用法】水煎服,日1剂。【方七】四物润肤饮【来源】《中医皮肤病诊疗学》【组成】当归、胡麻、秦艽各9克,白芍、生地黄、首乌、石斛、钩藤、玉竹、山药各12克,沙参30克,刺蒺藜18克。【功效】养血润肤,散风止痒。【用法】水煎服,日1剂。【方八】首乌饮【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何首乌15克,牡丹皮8克,生地黄12克,熟地黄、当归各10克,红花3克,地肤子、白蒺藜、僵蚕、玄参、甘草各5克。【功效】祛风凉血,健脾利湿。【用法】水煎服,日1剂。【方九】皮癣汤【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生地黄20克,当归、赤芍药、黄芩、苦参、苍耳子、白鲜皮、地肤子各10克,珍珠母30克,生甘草6克。【功效】清热凉血,消风止痒。【用法】水煎服,日1剂。【方十】消风散加减【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当归、防风、知母、苦参、荆芥、白鲜皮、地肤子各10克,生地黄15克,生甘草、蝉蜕各6克,生牡蛎30克。【功效】凉血清热,消风止痒。【用法】水煎服,日1剂。【方十一】养血消风散加减【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熟地黄、何首乌各15克,当归、荆芥、苍术、火麻仁各10克,白蒺藜、苦参各12克,炙甘草、蝉蜕各6克。【功效】养血清热,消风止痒。【用法】水煎服,日1剂。【方十二】地黄饮子加减【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生地黄、熟地黄各20克,当归、玄参、牡丹皮、白蒺藜、白僵蚕各10克,红花、甘草6克,灵磁石、生牡蛎各15克。【功效】养血润燥,熄风止痒。【用法】水煎服,日1剂。【方十三】风癣汤加减【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生地黄15克,玄参、丹参、当归、白芍、地肤子各10克,红花、生甘草各6克,苦参、黄芩、苍耳子、白鲜皮各12克。【功效】养血润燥,熄风止痒。【用法】水煎服,日1剂。【方十四】乌蛇驱风汤加减【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乌梢蛇、黄芩、金银花各12克,荆芥、防风、白芷、羌活、连翘各10克,黄连、蝉蜕、生甘草各6克。【功效】搜风清热止痒。【用法】水煎服,日1剂。(二)外治方【方一】羊蹄根散【来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组成】羊蹄根末83克,枯白矾23克。【功效】止痒。【制法】研匀。【用法】米醋调擦癣处。【方二】白朱砂散【来源】《外科大成》【组成】朱砂、雄黄、煅象皮、硼砂各3克,蟾酥1.5克,煅白朱砂6克。【功效】止痒。【制法】为细末。【用法】以生桐油调搽患处,火烘。【方三】顽癣方【来源】《外科正宗》【组成】川槿皮6克,轻粉1.5克,斑蝥、大枫子各7个。【功效】杀虫止痒。【制法】水2盅煎减半,露1宿。【用法】蘸涂患处。【方四】顽癣必效方【来源】《外科正宗》【组成】川槿皮120克,轻粉、雄黄各12克,百药煎4饼,斑蝥3克,巴豆(去油)4.5克,大黄、海桐皮各60克。【功效】杀虫止痒。【制法】为极细末,以阴阳水调。【用法】敷用。【方五】秘传宁痒散【来源】《松崖医径》【组成】川槿皮30克,青娘子、红娘子各7个,斑蝥3个,贝母15克,槟榔2个。【功效】发泡止痒。【制法】水浸露3天,擂碎。【用法】以穿山甲挝破,用鹅翎搽用。【方六】银粉散【来源】《疡科会粹》【组成】轻粉、黄丹、白胶香、沥青各等份。【功效】杀虫止痒。【制法】为末。【用法】麻油调,拭后搽用。【方七】剪刀散【来源】《重订瑞竹堂经验方·疮肿门》【组成】梗树皮240克,剪草、白芨各120克,巴豆14个。【功效】润肤止痒。【制法】研细末。【用法】新汲水调如糊敷患处。【方八】五黄散【来源】《本草纲目拾遗》【组成】鸡心大黄、硫黄、雄黄、姜黄、藤黄各等份。【功效】杀虫止痒。【制法】为细末。【用法】茶油调涂患处。【方九】川槿散【来源】《鲁府禁方》【组成】斑蝥(去头足)7个,巴豆(去油)5个,川槿皮9克。【功效】杀虫止痒。【制法】为细末。【用法】以醋调搽。【方十】效妙散【来源】《丹台玉案》【组成】雄黄、密陀僧各9克,白砒6克,枯矾15克,硫黄(火煅入烧酒煮过,埋土中1宿)30克。【功效】燥湿杀虫止痒。【制法】为细末。【用法】以煨熟姜蘸药擦。【方十一】柳光散【来源】《丹台玉案》【组成】斑蝥(去翅足)、大枫子各6克,川槿皮、枯矾、轻粉各9克,白砒1.5克。【功效】燥湿杀虫止痒。【制法】为细末。【用法】以醋调搽。【方十二】搽绿药粉【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组成】硼砂90克,自然铜30克。【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制法】为末。【用法】以黄瓜、茄子皮、生姜蘸药外用或配成10%软膏外擦。【方十三】冰花散【来源】《皮肤病方剂药物手册》【组成】冰片15克,花椒60克,细辛3克。【功效】辛凉止痒。【制法】诸药入碗内,上盖玻璃板,以火加热,刮下玻璃板下药混匀。【用法】撒布或以95%酒精制成0.5%冰花散酊外涂。【方十四】顽癣散【来源】《千家妙方》【组成】樟脑0.6克,铅粉、雄黄、硫黄各0.3克,白砒0.15克,斑蝥1只,全蝎3只,生草乌1个。【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制法】为细末。【用法】先以新鲜羊蹄草根蘸醋擦患处至红,湿者撒用,干者香油调涂,日1次。【方十五】搔痒洗方【来源】《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皮肤病》【组成】刺猬皮、枳壳、蛤蟆草(车前草)各9克,紫草、紫花地丁各15克。【功效】除湿祛风,止痒。【用法】水煎熏洗。【方十六】皮炎洗剂【来源】《北京市中草药制剂选编》【组成】透骨草、艾叶各6克,防风、马齿苋、蒲公英、黄芩、紫花地丁、羌活、独活各4.5克,甘草3克。【功效】清热解毒,祛风止痒。【制法】将药置酒中浸泡5~6天。【用法】过滤,涂患处,日2次。【方十七】雄黄明矾洗剂【来源】《皮肤科外用药物手册》【组成】雄黄、明矾、食醋各适量。【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制法】前2味为末,加醋调稀糊状。【用法】涂患处,日2~3次。【方十八】炉赤洗剂【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炉甘石(黄连水飞)、赤石脂粉各15克,甘油15毫升。【功效】清热解毒。【制法】上药加水合成100毫升。【用法】外搽患处。【方十九】羊蹄根酒一【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羊蹄根180克,75%酒清360克。【功效】杀虫止痒。【制法】羊蹄根碾碎置酒精内浸泡7日,过滤去渣。【用法】以棉棒或毛刷蘸药涂患处。【方二十】羊蹄根酒二【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组成】羊蹄根、土槿皮各180克,制川乌、槟榔、百部、海桐皮、白鲜皮、苦参各30克,蛇床子、千金子、地肤子、番木鳖、蛇衣、大枫子各15克,蜈蚣末9克,白信、斑蝥(布包)各6克。【功效】杀虫止痒。【制法】诸药入高粱酒2.5升,密封大口瓶内,浸15~30天,去药渣。【用法】用毛刷蘸药涂患处。【方二十一】蒸敷酊【来源】《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皮肤病》【组成】苍术、黄柏、防风、独活、苦参、五倍子各30克,大枫子、白鲜皮各60克。【功效】除湿祛风,止痒。【制法】加白酒或75%酒精1.5升,浸泡1周。【用法】外用。【方二十二】止痒酒【来源】《常见药物制剂》【组成】白鲜皮、土荆芥、苦参各150克,白酒适量。【功效】清热解毒,祛风止痒。【制法】前3味为粗粉,加白酒于容器浸渍7~14日,过滤压榨残渣,合并滤液和榨液。净置24小时,过滤,添加白酒至1升。【用法】外用。【方二十三】斑蝥酊一【来源】《疮疡外用本草》【组成】斑蝥24克,轻粉、冰片各3克,明雄黄9克。【功效】润肤止痒。【制法】烧酒或70%酒精400毫升浸药1日。【用法】涂患处,面积不宜大,以3~5厘米为宜,起疱抽出内容物,包扎。【方二十四】斑蝥酊二【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斑蝥15克,70%酒精100毫升。【功效】发泡止痒。【制法】浸泡1周。【用法】涂患处,起疱抽出内容物,包扎。【方二十五】土槿皮酊【来源】《常见病中医临床手册》【组成】土槿皮90克,柳酸25克,甘油25毫升,纯酒精300毫升。【功效】清热解毒,祛风止痒。【制法】土槿皮入酒精内浸泡7日,去渣,入柳酸(另用酒精溶解兑入)、甘油即成。【用法】涂患处。【方二十六】土槿皮酒【来源】《常见病中医临床手册》【组成】土槿皮30克,白酒300毫升。【功效】清热解毒,祛风止痒。【制法】浸泡后滤汁去渣,或醋浸。【用法】外搽。【方二十七】牛皮癣一号酒【来源】《皮肤科方剂药物手册》【组成】白芨、土槿皮、槟榔、生百部、川椒各500克,大枫子仁250克,斑蝥60克,水杨酸、苯甲酸。【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制法】前5味碎置渗滤器中,另将大枫子仁、斑蝥捣泥置其上,加白酒或60%~75%酒精高出药面数厘米浸泡5~7日,最后在渗滤液中按比例加入5%水扬酸、10%苯甲酸搅拌溶解。【用法】涂患处。【方二十八】复方蛇床子酊【来源】《皮肤科外用药物手册》【组成】蛇床子、白芷、百部各9克,白酒100毫升。【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制法】将药置酒中浸泡5~6天。【用法】涂患处,日2次。【方二十九】复方黄连酊【来源】《皮肤科外用药物手册》【组成】黄连30克,肉桂9克,斑蝥、全蝎、蜈蚣各5个,白酒500毫升。【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制法】将药置酒中浸泡5~7天。【用法】涂患处,日2~3次。【方三十】复方斑蝥酊【来源】《简明中医皮肤病学》【组成】斑蝥12个,全蝎16个,乌梅肉30克,皮硝12克,75%酒精480毫升。【功效】止痒,软坚。【制法】将药直接浸泡10天,过滤。【用法】外用日数次。【方三十一】神经性皮炎药水一【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紫荆皮、山甲珠、皂刺尖、白芷片、桂枝、雷丸、雄黄各31克,斑蝥3克,樟脑15克,50%酒精1升。【功效】润肤止痒。【制法】除雄黄、樟脑外,余药酒精浸泡20天,过滤去渣,再入雄黄、樟脑。【用法】摇匀外用。【方三十二】神经性皮炎药水二【来源】《全国医药产品大全》【组成】羊蹄根、生川乌、生草乌、生天南星、生半夏各100克,蟾酥、闹羊花、荜茇各80克,土槿皮酊320毫升,细辛50克,50%乙醇适量。【功效】润肤止痒。【制法】制为棕色透明的醇溶液。【用法】擦患处,日2~3次。【方三十三】神经性皮炎药水三【来源】《中草药制剂选编》【组成】生草乌、生半夏各3克,生天南星、细辛各1.5克。【功效】润肤止痒。【制法】研粗粉,入60%来苏儿200毫升浸泡1周过滤。【用法】擦患处。【方三十四】蛇槿酊【来源】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4:(6)【组成】蛇床子50克,川槿皮、苦参、牙皂、白鲜皮各30克,川椒、大枫子各15克。【功效】清热燥湿止痒。【制法】入25%酒精1.5升,浸泡7天。【用法】擦患处,日2~3次。【方三十五】皮癣水【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土槿皮620克,紫荆皮、苦参、樟脑各310克,苦楝根皮、生地榆各150克,千金子50粒,斑蝥(布包)100只,蜈蚣30条。【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制法】将土槿皮等5味打碎入瓶,入75%酒精5升,并将斑蝥、千金子等加入密封浸泡1~2周。滤渣加入樟脑溶化。【用法】涂于皮损处。【方三十六】神效癣药【来源】《饲鹤亭集方》【组成】斑蝥15克,百部60克,槟榔、土槿皮、枫子肉、白芨、川椒各30克。【功效】燥湿杀虫止痒。【制法】以烧酒浸泡。【用法】外搽。【方三十七】大枫子油【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大枫子油6250毫升,硼酸310克,冰片30克,麝香0.3克。【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用法】外用。【方三十八】斑蝥醋【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甲:土槿皮180克,蛇床子、百部各125克,斑蝥(布包)3克。乙:硫黄125克,樟脑、白信、轻粉各18克。【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制法】先将甲药入米醋5升内浸泡1月去渣,再入乙药。【用法】毛刷蘸涂患处。【方三十九】斑蝥醋浸剂【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组成】全蝎16个,斑蝥12个,皮硝12克,乌梅30克,米醋500克。【功效】软坚润肤止痒。【制法】将药醋浸泡1周。【用法】涂患处。【方四十】复方红粉醋剂【来源】《皮肤科外用药物手册》【组成】红粉、樟脑、密陀僧各6克,冰片2克,醋适量。【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制法】调和成稀糊状。【用法】涂患处,日2~3次。
  • 明天是彩色
    明天是彩色
    茯苓——甘、淡、平 [概述]茯苓为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形状像甘薯,外皮黑褐色,里面白色或粉红色。中医入药,有利尿、镇静作用。 [药物] 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多寄生于马尾松或赤松的根部。产于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 秋春间采挖,栽培品一般在接种后三年采挖。洗净,热草,逐层铺叠,最上盖以厚麻袋,使其发汗,析出水分,取出,将水珠擦去,摊放阴凉处,待表面干燥后再发汗,如此反复3~4次至表面皱缩,皮色变为褐色,再置阴凉处晾至半干,分部切制,阴干,生用。 茯苓皮:茯苓菌核的外皮,功能利水肿。 赤茯苓:削去外皮后的淡红色部分,功能渗利湿热。 白茯苓: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亦称茯苓,切成小方块,功能渗湿健脾。 茯神:白茯苓中心抱有细松根者,切成方形薄片,功能宁心安神。 [药化] 含B-茯苓聚糖、茯苓酸、卵磷脂及甾醇等。 [药理] 1:利尿作用 茯苓利尿机转不明,而且复方较单味药作用明显。 2:镇静作用 茯苓煎剂对小鼠腹腔注射,可以抑制自发活动,并能对抗咖啡因所致小鼠兴奋过度,对巴比妥的麻醉有协同作用。 3:心血管系统 乙醇提取物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增加。 4:消化系统 茯苓对于四氯化碳所引起的小鼠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5:抗肿瘤作用 茯苓多糖对小鼠肉瘤有抑制作用,其作用与胸腺有关,可激活局部补体。 (1)在体内具抗癌活性,并能促进人体的免疫功能;所含茯苓聚糖对肉瘤S-180的抑制效率可达96.88%。 (2)浸剂对正常兔作腹腔注射有利尿作用;乙醚或乙醇提取物能使离体蛙心收缩加强,对家兔血糖则先使升高而后降低。 (3)茯神煎剂对小鼠有镇静作用,茯苓的镇静作用次于茯神。 [药性] 甘、淡、平、归肺、胃、肾经。 [药效] 败毒抗癌、利水化饮、健脾宁心。 利水渗湿,健脾,化痰,宁心安神 [药用] (1)败毒抗癌,用于癌瘤积毒、肺癌 茯苓、麦冬、川贝各15克,紫河车、熟地、生地、泽泻、猪苓、紫贝齿、首乌、龙骨各12克,当归、白芍、女贞子、白术、丁香、神曲、麦芽、山楂、鸡内金、阿胶(烊兑)、玳瑁末、芦荟各9克,砂仁、人参各6克,朱砂、琥珀、甘草各3克,牡蛎、禹余粮各30克 水煎服,日1剂。连服1周后,接服下方:半枝莲、忽木各30克 水煎服,日1剂。连服1周后,又换服上方。如此交流换服,至痰喘、胸痛等基本症状缓解,X线复查阴影消失。胃癌 茯苓、龙葵、半枝莲各15克,红参、白术、黄芪各9克,诃子肉6克,干姜、丁香、炙甘草各3克 水煎服,日1剂。能使面浮足肿、腹胀便溏等症状逐渐改善,饮食好转。食管癌 茯苓45克,赭石。清半夏、石竹根各30克,苏梗、橄榄各18克,枳壳15克,橘红、生姜各9克,硼砂3克 水煎2次,早、晚分服,日1剂,继续服用,能使症门面减轻,进食顺利,X线复查癌灶明显缩小。肝癌 茯苓、龙葵各45克,白英、半枝莲各15克,白芍、丹皮各9克,玄参6克 水煎2次分服。能使自觉症状逐渐消失,肝缩小到正常范围。同位素扫描放射区显影分布均匀。淋巴肉瘤 茯苓、丹参、生牡蛎各30克,鳖甲15克,郁金、枳壳、白术、柴胡、红花、五灵脂、鸡内金、白芍各9克,木香、砂仁各6克,甘草4.5克水煎服。可使症状缓解,3个月后有片显示淋巴结缩小。宫颈癌 茯苓、半枝莲、蜀羊泉各30克,山药、生地各15克,知母、黄柏、泽泻各9克,牡丹皮6克,红枣10枚 水煎服。能使白带减少,尿频,腰竣等症状好转,局中病灶消失。子宫肌瘤 茯苓、桂枝、当归、牡丹皮各180克,桃仁、赤芍、海藻、牡蛎、鳖甲各120克,红花75克,三棱、莪术、乳香、没药各60克 共研细末,炼蜜和为桂枝茯苓丸,丸重9克,每服1丸,日3次,温开水送,持续服药1年,能使月经正常,肌瘤消失。白血病 茯苓、喜树根皮各15克,白花丹、白花蛇舌草、马鞭草、葵树子各9克 水煎服。能使症状获完全或部分缓解,延长生存期,宜于急性各型。 (2)利水化饮,用于水湿痰饮:治水湿潴留 茯苓30克,白术15克,猪苓、大腹皮、木瓜各12克,槟榔、苏梗、泽泻、桑白皮、陈皮各9克,人参、炙甘草各3克 水煎服。脾虚不化、茯苓、党参、白术各60克,神曲、麦芽、山楂、山药、砂仁、陈皮、肉豆蔻霜各30克,木香、黄连、甘草各22克,共研细末,水泛为健脾丸,每服9克,日2服,温开水送。心神失养 茯苓9克,酸枣仁15克,知母6克,川芎4.5克,甘草3克 水煎服,为酸枣仁汤。亦宜于虚烦不眠、心悸眩晕等症。 [药量] 煎剂:3~45克。丸散:3.18~9克 【临床应用】 1: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术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术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术等同用。 2:用于脾虚泄泻,带下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有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3:用于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具健脾作用,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术同用。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 4:用于心悸,失眠等症茯苓能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 小短腿
    小短腿
    1 组词2 组词是指将单个的字或者词语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在一起,形成有意义的词语或者短语。3 组词是语言学中的基础知识之一,通过组词可以扩大词汇量,丰富表达方式。同时也可以提高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海贝、 贝母、 扇贝、 分贝、 干贝贝,普通话读音为bèi。“贝”字,《说文解字》解释为海介虫也。“贝”字基本含义为牡蛎、蛤或其它软体动物中腹足类和瓣鳃类的统称;引申含义为用贝壳做的货币。在现代汉语中,“贝”字多用作名词,如:贝壳,贝币。贝组词,例如:心肝宝贝 [ xīn gān bǎo bèi ]指十分亲密的人或事物。宝贝疙瘩 [ bǎo bèi gē da ]比喻极受宠爱的孩子,有时也指极受宠爱的人。贝阙珠宫 [ bèi què zhū gōng ]用珍珠宝贝做的宫殿。形容房屋华丽。齿如含贝 [ chǐ rú hán bèi ]形容牙齿整齐洁白。齿若编贝 [ chǐ ruò biān bèi ]形容牙齿整齐洁白。齿如编贝 [ chǐ rú biān bèi ]形容牙齿整齐洁白。贝壳 海贝 宝贝 扇贝 分贝 川贝 拷贝 货贝 贝币 干贝 贝母 贝叶 贝勒 幺贝 贝藏 铜贝骨贝 文贝 紫贝 贝玉 贝带 财贝 贝编 贝典 贝经 1 组词2 “贝”是一个常用的汉字,可以和其他汉字组成不同的词语,比如:贝壳、贝类、贝类动物、贝类海产品等等。3 组词需要根据汉字的意义和语法规则进行搭配,可以通过词典或者语境来学习和记忆。也需要注意词语的用法和含义,避免使用不恰当的词组。1 组词方法2 组词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1)相同音节或字母组合 2)相同词根或词缀组合 3)相同词性或意义的词语组合3 通过不断练习,可以提高组词的能力,并且可以扩展词汇量。1、贝币[bèi bì]古代的原始货币之一。以海贝或仿贝为币材。2、贝藏[bèi cáng]指佛经。藏,佛教经典。古 印度 人书之于贝叶上,故称。3、贝多[bèi duō]梵语音译词。也译作多。贝叶树,常绿乔木。产于印度。叶子用水沤后可当纸用,印度佛教徒多用来写佛经。4、贝雕[bèi diāo]在贝壳上雕刻或镶嵌出人物、动植物或景物的工艺品。5、扇贝[shàn bèi]软体动物,壳略作扇形,色彩多样,表面有很多纵沟,生活在海中。体内闭壳肌的干制品叫做干贝,是珍贵的食品。1 组词是将单词按照规则组合成新的词语的过程。2 在汉语中,组词可以按照意义、音义、词形等多种方式进行,例如“红色+旅游=红色旅游”、“爱+心=爱心”、“白+天=白天”等等。3 组词是语言创造和表达的重要方式,可以丰富语言的表达和意义,增强表达的准确性和精度。
  • 佳乐
    佳乐
    部首偏旁是:贝。结构是独体结构。组词是贝壳。造句1只有你在房子周围找到的材料像是贝壳或者是旧家具。2我们要出门迎接阳光,沙滩和贝壳。贝偏旁部首是贝,单一结构贝阙珠宫、拙贝罗香、束贝含犀、悬珠编 贝、萋菲贝锦、珠宫贝阙、齿如含贝、梵册贝叶、齿若编贝、齿如编 贝 贝是一个单一结构的汉字,主的偏旁部首为贝,读作bei第四声,可组词为宝贝、干贝、海贝、贝壳、分贝、扇贝、贝丹、贝叶、川贝、紫贝等。贝字的偏旁部首就是(贝)字本身,贝字属于半包围结构独体字。组词:宝贝、贝雷、贝类、贝壳、贝尔、贝多芬、贝爷、贝勒爷、扇贝、贝肉、贝乐。部首:贝结构:独体字结构组词 贝壳相关例句1.这座屏风的山水图案是由贝壳拼贴而成的。2.贝壳虽然死了,却把它的美丽留给了整个世界。3.在海边,我们拾到了各种奇形怪状的贝壳。部首:贝。宝贝,齿如含贝,珠宫贝阙,束贝含犀,贝萋,贝阙,玄贝,金贝,贝饰,龟贝,贝母,贝树,贝文,贝壳,贝朋,扇贝,干贝,川贝,贝经,贝勒,紫贝,南贝,海贝,贝多芬,贝叶经,宝贝疙瘩。一贝组词是宝贝、贝壳、贝母、贝勒、贝多、贝叶、贝宫、贝塔、贝梵、贝辂,贝多芬,二结构是单一结构。三笔顺是竖、横折、撇、点。四部首是贝。组词:宝贝造句:你就是我的宝贝,你就是我的心头肉,我觉得有你在我的身旁,才能够让我感觉到一种开心,希望你永远在我身边,对我不离不弃。贝bei读音四声:独体字,共四画,部首:贝。可组词:贝壳,宝贝,海贝,扇贝,齿贝,贝雕,川贝,朱贝,织贝,編贝,贝书,行贝,贝典,贝囊,贝文,贝丘,贻贝,贝筵,班丝贝,齿如齐贝。,造句:贝壳—我们在海边捡到了许多漂亮的贝壳。贝的笔顺:竖,横折,撇,点。
  • 爱曼玉
    爱曼玉
    展开全部甘草多生长于北温带地区,海拔0~200米的平原、山区或河谷以及干旱、半干旱的沙土、沙漠边缘和黄土丘陵地带,在引黄灌区的田野和河滩地里也易于繁殖野生甘草伴生罗布麻、胡杨、芦苇、沙蒿及麻黄等植物。土壤多为砂质土。土壤酸碱度以中性或微碱性为宜,在酸性土壤生长不良。甘草喜光照充足、降雨量较少、夏季酷热、冬季严寒、昼夜温差大的生态环境,具有喜光、耐旱、耐热、耐盐碱和耐寒的特性。四年生栽培甘草定为最佳采挖期较为适宜。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均适合种植甘草,尤以内蒙古和新疆为宜。样子:根呈圆柱形,长25~lOOcm,直径0.6~3.5cm。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具显著的纵皱纹、沟纹、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质坚实,断面略显纤维性,黄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有的有裂隙。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气微,味甜而特殊。扩展资料: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与根状茎粗状,直径1-3厘米,外皮褐色,里面淡黄色。具甜味。茎直立,多分枝,高30-120厘米,密被鳞片状腺点、刺毛状腺体及白色或褐色的绒毛。总状花序腋生,具多数花,总花梗短于叶,密生褐色的鳞片状腺点和短柔毛;苞片长圆状披针形,长3-4毫米,褐色,膜质,外面被黄色腺点和短柔毛;花萼钟状,长7-14毫米,密被黄色腺点及短柔毛,基部偏斜并膨大呈囊状,萼齿5,与萼筒近等长,上部2齿大部分连合;花冠紫色、白色或黄色,长10-24毫米,旗瓣长圆形,顶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短于旗瓣,龙骨瓣短于翼瓣;子房密被刺毛状腺体。荚果弯曲呈镰刀状或呈环状,密集成球,密生瘤状突起和刺毛状腺体。种子3-11,暗绿色,圆形或肾形,长约3毫米。花期6-8月,果期7-10月。直立属,叶互生,奇数现状复叶,小叶7~17枚,椭圆形卵状,总状花序腋生,淡紫红色,蝶形花。长圆形夹果,有时呈镰刀状或环状弯曲,密被棕色刺毛状腺毛。扁圆形种子。地理分布在亚洲、欧洲、澳洲、美洲等地都有分布(并大都有传统的药用和其他用途)。甘草主要分布于新疆、内蒙古、宁夏、甘肃、山西朔州野生为主。人工种植甘草主产于新疆、内蒙古、甘肃的河西走廊,陇西的周边,宁夏部分地区。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甘草温暖湿润及半阴的环境,极耐阴。生长适温为18 ~25℃。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