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皮炎是一种皮肤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起病缓慢而顽固。一般分局限型和播散型两种。皮损呈苔藓样变,不倾向湿润化和阵发性剧痒是本病的特点,以夜间和情绪波动时为重,好发于颈、会阴、大腿内侧、前臂等皮肤易摩擦的部位。中医称本病为“顽癣”、“牛皮癣”、“银屑病”,认为是由于风湿热邪,蕴结肌肤,日久生风化燥,耗伤营血,皮失所养而致。
方一【组成】马皮100克。
【用法】将马皮烧灰存性,再调香油,搽洗患处。
【功用】清热燥湿。
【适应证】牛皮癣。
【说明】马皮为马的外皮,以其烧灰,配以香油,外洗治牛皮癣,在民间流传,疗效较好,其作用机制有待研究。
方二【组成】芋头、生大蒜各数枚。
【用法】将两物共捣烂,取汁,洗涂患处。
【功用】祛风,解毒,散结。
【适应证】牛皮癣。
【说明】芋头性味甘辛平,功能祛风散结,能破宿血,去死肌。大蒜有解毒祛风的作用,善治癣疮。其浸出液经药理实验证明,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故两者相配,对牛皮癣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方三【组成】大蒜适量。
【用法】捣烂取汁,搽洗患处。
【功用】祛风祛湿。
【适应证】牛皮癣。
【说明】大蒜治疗牛皮癣,民间多用之,疗效较好。
方四【组成】野芹菜适量。
【用法】取其茎、叶揉成团,在皮损处反复揉擦,使药汁完全湿染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3~5分钟。视皮损情况可反复使用。
【功用】清热,祛风,利湿。
【适应证】银屑病。
【说明】野芹菜又名旱芹,性味甘苦凉,功能清热利湿祛风。银屑病多为血燥风热之症,故用野芹菜擦洗,颇为适宜。
方五【组成】新鲜猪骨(带髓)适量。
【用法】将新鲜猪骨晒干,砸开骨髓腔,装入干馏器内,加热,收集馏液冷却后即得。搽洗患处,每日1次。
【功用】解毒疗癣。
【适应证】牛皮癣。
【说明】猪骨治疮癣,流传民间。本方采用骨馏油系现代新工艺,能保持原有的功效,又方便卫生。
方六【组成】木槿皮、桑白皮、板蓝根、黄柏、金银花、苦参、大枫子、忍冬藤、蛇床子各25克,丁香、防风各15克,狼毒、蝉蜕各10克,生地黄20克,百部30克。
【用法】先将诸药加水煎3次,最后把3次煎好的药液倒在一起,用小火慢慢浓缩至500~700毫升,待温后用此药液擦洗患部(皮损区),每日擦洗2次。
【功用】凉血疏风,杀虫止痒。
【适应证】牛皮癣。
【说明】方中木槿皮、桑白皮祛风利湿,是为主药;板蓝根、黄柏、金银花清热解毒;苦参、大枫子、忍冬藤、蛇床子燥湿;防风、蝉蜕、丁香祛风;狼毒、百部解毒杀虫;生地黄滋阴养血润燥。诸药合用,共奏凉血疏风、杀虫止痒之功。
方七【组成】木贼、麻黄、紫荆皮、白鲜皮、蛇床子各15克,苍术20克。
【用法】每日2剂,1剂水煎内服;另1剂加水倍量,煎沸再熬15~20分钟,过滤取汁备用。治疗时,1剂日分3次服;另1剂药液倒入盆内,趁热先熏后洗患处。每次熏洗15分钟以上。
【功用】疏风散寒,祛湿止痒。
【适应证】牛皮癣(银屑病)。
【说明】木贼功能去风湿、散火邪。诸药合用,燥湿止痒作用更佳。
方八【组成】地肤子、生大黄、大枫子、白鲜皮、鹤虱各15克,苦参30克,黄柏、生杏仁、明矾、朴硝、蝉衣、蜂房各9克,丹皮12克。
【用法】上药煎汤去渣,趁热熏洗患处,每日1或2次。
【功用】疏风散寒,杀虫止痒。
【适应证】各期银屑病皮损者。
【说明】鹤虱,外敷疗疮痈,有杀虫解毒之功。至于地肤子、白鲜皮等均有祛风胜湿的作用,苦参、黄柏燥湿解毒,杏仁,蜂房亦能杀虫,蝉衣、丹参祛风止痒。
方九【组成】明矾、花椒各150克,朴硝500克,野菊花250克。
【用法】上药加水,煮沸过滤,趁热洗浴,每日1次。
【功用】疏风散寒,祛湿止痒。
【适应证】各期银屑病皮损者。
【说明】明矾有燥湿收敛作用,配伍花椒燥湿,朴硝、野菊花清热解毒,故对各期银屑病有一定疗效。
方十【组成】石菖蒲、黄连、黄柏、大黄、枯矾、艾叶、射干、薄荷、知母、百部各30克,狼毒20克。
【用法】上药加水2 000毫升,煎沸5分钟,去渣取液。待药液冷却至40℃左右时,熏洗,湿敷,并稍用力揉患处。每次洗浴30分钟,每日2次,每剂药可用2日,同时配合液氮冷冻,以棉团直接冻融患处。持续3秒,连续2次即为治疗1次,每周治疗2次。
【功用】祛散痰湿,疏化瘀热。
【适应证】寻常型银屑病。
【说明】石菖蒲功能去湿逐风,药理学实验表明,本品对中枢神经有镇静作用,是为方中主药。再配伍黄连、黄柏、大黄清热解毒,枯矾、艾叶燥湿,射干、薄荷散邪,狼毒杀虫,故对该病有效。
方十一【组成】苦参、蛇床子、地肤子、白鲜皮、黄芩、白矾各30克,川椒、艾叶各15克,冰片10克(分次冲化)。
【用法】上药共研粗末,加清水适量浸泡30分钟后,煎沸入冰片冲化,然后将药液倒入盆内,趁热先熏后洗,再坐浴,每次15~30分钟,每日坐浴1或2次。
【功用】清热燥湿,祛风止痒。
【适应证】神经性皮炎。
【说明】方中苦参、蛇床子、地肤子、白鲜皮均有祛风燥湿之功,黄芩、白矾清热燥湿,川椒、艾叶亦能祛风止痒。
方十二【组成】侧柏叶、紫苏叶各120克,蒺藜秧240克。
【用法】上药共碾粗末,装纱布袋内,用水2 500~3 000毫升煮沸30分钟。用软化毛巾蘸汤溻洗,或溻洗后加热水浸浴。
【功用】清热,润肤,止痒。
【适应证】牛皮癣。
【说明】侧柏叶功能祛风湿、散肿毒、凉血,外敷疗火丹,散痄腮肿痛热毒。紫苏叶能散血脉之邪。蒺藜秧亦有祛风清热的功效。
方十三【组成】百部、苦参各120克,蛇床子60克,雄黄15克,狼毒75克。
【用法】上药研粗末,一并装入纱布袋内,用水2 500~3 000毫升煮沸30分钟,将药液倒入盆内,用软毛巾溻洗患处,或溻洗后再加热水浸浴。
【功用】祛风止痒,祛湿杀虫。
【适应证】神经性皮炎。
【说明】百部,善于杀虫。药理学实验表明,百部对多种致病菌、虫虱等均有杀灭作用。雄黄、狼毒亦有解毒杀虫的功效,苦参、蛇床子则能祛风胜湿止痒。
方十四【组成】透骨草、苦参各30克,红花、雄黄、明矾各15克。
【用法】上药加水3 000毫升,煎取2 500毫升,待温后,用毛巾反复洗患处。每日3或4次,每次15分钟。
【功用】软坚,止痒。
【适应证】神经性皮炎。
【说明】透骨草功能祛风除湿,苦参清热燥湿,红花活血化瘀,雄黄解毒杀虫,明矾有收敛软化皮肤角质的作用。
方十五【组成】槟榔9克,全虫、斑蝥、蝉蜕、五味子、冰片各3克,白酒150毫升。
【用法】将上药放入广口玻璃瓶内,加入白酒浸泡1周,过滤去渣,取汁密封备用。使用时先将患处用温开水洗净,拭干,然后用脱脂棉签蘸药酒,涂洗患处。每日早晚各涂洗1次。
【功用】解毒杀虫,祛风止痒。
【适应证】银屑病。
【说明】槟榔能敷疮,生肌止痛。药理学研究表明,槟榔所含生物碱有抗真菌、病毒作用。方中全虫、斑蝥、蝉蜕等虫类药物均有解毒的功效。
方十六【组成】公丁香、川椒、生半夏、生南星、生马钱子、生白附子各3克,雄黄、黄柏各2克,五倍子、斑蝥各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加白酒250毫升,装入瓶内浸泡1周,密封备用。使用时以棉签蘸药酒反复涂洗患处,直至患部皮肤有发热和痛痒感时为止。每日1次。
【功用】解毒杀虫,祛风止痒。
【适应证】神经性皮炎。
【说明】方中公丁香、川椒芳香祛湿,生半夏、生南星、生白附子、生马钱子均有燥湿逐风之功,雄黄、斑蝥、黄柏则能解毒,五味子收敛。诸药合用,解毒杀虫,祛风止痒,故能有效地治疗神经性皮炎。
方十七【组成】细辛、马钱子(生用不去毛)、生草乌、硫黄各3克,雄黄、生白矾各6克,冰片2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浸入100毫升乙醇中浸泡1周,时时摇动,去渣取汁备用,使用时用棉签蘸药液涂洗患处,每日擦洗1或2次,以愈为度。
【功用】解毒杀虫,祛湿止痒。
【适应证】牛皮癣。
【说明】马钱子功能散血热、消肿毒。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所含的番木鳖碱(士的宁)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对某些细菌及真菌均有抑制作用,故可用于治疗神经性皮炎。
方十八【组成】细辛、半夏、川椒各35克。
【用法】上药用95%乙醇500毫升浸泡1周备用。每日涂洗患处2或3次。用药时避免饮酒与吃刺激性食物,涂药后,夜间瘙痒减轻,甚至无瘙痒现象,涂洗1周,局部肥厚部分变薄,有轻度脱皮现象;经3~4周或较长一段时间即可痊愈。
【功用】止痒,收敛,镇静。
【适应证】神经性皮炎。
【说明】细辛,有除皮肤风湿、止痒作用,药理学研究也表明,细辛有良好的局部麻醉作用,能止痛解热,抑制病菌生长。
方十九【组成】刺猥皮、枳实、车前草各10克,紫草、蒲公英各15克。
【用法】上药用水500~1 000克煮沸过滤得液,熏洗患处。
【功用】理气,祛风,止痒。
【适应证】神经性皮炎。
【说明】刺猥皮,收涩止血,化瘀止痛,一直以来用于治疗痔疮、牛皮癣等,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方二十【组成】苍耳子、蛇床子、威灵仙、苦参、吴茱萸各15克。
【用法】上药加水适量,浓煎取汁,外洗患处。
【功用】祛风除湿,解毒止痒。
【适应证】神经性皮炎。
【说明】方中苍耳子功能散风祛湿、止痛杀虫,其所含的生物碱有毒性,能使组织器官坏死,并能抑制多种致病菌的生长,故对神经性皮炎有效。
方二十一【组成】秦皮120克。
【用法】上药加水煎取汁洗患处。每天洗1次,每次煎水可洗3次。
【功用】清热燥湿,平喘止咳。
【适应证】银屑病。
【说明】秦皮主风寒湿痹,除热。药理学研究表明,本品有消炎、镇痛作用。
方二十二【组成】土茯苓50克。
【用法】水煎洗患处。
【功用】解毒除湿。
【适应证】银屑病。
【说明】土茯苓,利湿去热,能入络,治疗湿热之蕴毒。临床常用本品治疗杨梅疮等恶性皮肤病。
方二十三【组成】楮桃叶、侧柏叶各25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取汁熏洗患处。
【功用】凉血,祛风,利水。
【适应证】银屑病。
【说明】楮桃叶性味甘凉,可治疮痈,瘙痒等症,侧柏叶亦有凉血祛风的功效。
方二十四【组成】徐长卿、地肤子、千里光各30克,黄芩、蛇床子、苍耳子、狼毒、白鲜皮各10克,槐花、木槿皮各15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取汁洗患处。
【功用】清热解毒,祛风除湿。
【适应证】银屑病。
【说明】方中千里光功能杀虫止痒,洗疥癞癣疮,去皮肤风热。徐长卿、地肤子、蛇床子等均有清热燥湿、解毒的作用。
方二十五【组成】秦艽60克。
【用法】水煎取汁熏洗患处。
【功用】祛风除湿。
【适应证】银屑病。
【说明】秦艽,能祛风除湿。药理学研究表明,本品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止痛作用,并能明显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具有抗感染、抑菌的作用。
方二十六【组成】苦楝皮45克。
【用法】水煎取汁洗患处。
【功用】清热,解毒,燥湿。
【适应证】银屑病。
【说明】苦楝皮功能清热、燥湿、杀虫,临床常用于治疗顽固性湿癣等皮肤病。
方二十七【组成】土大黄、雄黄各3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用食醋拌匀,使用时取药适量,涂洗患部,每日搽1~3次。
【功用】祛风燥湿,杀虫止痒。
【适应证】银屑病进行期或静止期。
【说明】土大黄功能清热解毒,治癣,杀一切虫肿毒。配伍祛风杀虫的雄黄,对各期银屑病均可治疗。
方二十八【组成】苦参、菊花各60克,蛇床子、金银花各30克,白芷、黄柏、地肤子各15克,菖蒲10克。
【用法】将上药水煎,滤得药液,趁热用纱布蘸药汁搽洗患部,每次洗5~10分钟,每日2次。
【功用】润燥,杀虫,止痒。
【适应证】牛皮癣。
【说明】方中苦参、蛇床子祛风燥湿,配伍白芷、地肤子散风邪,金银花、菊花清热,黄柏、菖蒲利湿。诸药合用,既清热润燥解毒,又能祛风杀虫止痒,故对牛皮癣有一定疗效。
透骨草和附子都是中草药,常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关节炎等疾病。透骨草具有祛风湿、活血止痛的作用,附子则有温补肾阳、温中散寒的功效。透骨草配伍附子可以增强药效,提高疗效。
以下是透骨草配伍附子的一种常见用法:
1. 材料准备:透骨草和附子分别准备好。透骨草可以使用30克,附子可以使用3克。
2. 研磨:将透骨草和附子分别研磨成粉末。
3. 调剂:将透骨草和附子的粉末混合均匀。
4. 泡水:将混合的草药粉末放入热水中,约400毫升,浸泡10-15分钟。
5. 盖盖:用盖子盖好容器,保持温度,静置10分钟。
6. 过滤:用纱布或细漏网过滤草药渣。
7. 分装:将草药水分装到不饱和容器中。
8. 温服:根据医嘱,每日分2-3次温服。
在使用透骨草配伍附子之前,最好咨询医生或中药师的建议,确保用药剂量和使用方法的准确性,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副作用。应该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用药方式。
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好发于夏秋季节,多见于1~5岁的小儿。病毒由口腔、咽部及胃肠道进入体内,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而发病,其临床表现多先出现高热、头痛等,继而呈四肢持续性瘫痪等,故属于中医“痿证”范畴。中医认为,胃为水谷之海,多气多血,主濡润全身之宗筋,约束筋骨而利关节。病毒首先入侵胃肠,再流注于经络、四肢、百骸,从而逐渐发生麻痹症状。
方一【组成】木瓜、透骨草、麻黄、当归、地肤子各12克,制甲珠、桂枝各9克,红花、川牛膝各15克,露蜂房1只。
【用法】上药加清水半面盆煮沸后,加入白酒、黄酒各60毫升,继续煮沸后,倒入盆中,趁热烫洗患肢。必须使药力热透,方可有效。每剂可洗3次。
【功用】温经祛湿,活血通络。
【适应证】小儿麻痹症(待热退后,方可用)。
【说明】木瓜有较好的舒筋活络作用,且能化湿,为治疗风湿痿痹之要药,配伍透骨草祛风活络,当归、红花活血,桂枝、牛膝通络,甲珠养血,麻黄温经等。
方二【组成】生草乌、干姜、桂枝、伸筋草、当归、丹参、络石藤、鸡血藤各9克。
【用法】将上药煎汤,待稍温后加白酒100毫升,浸浴患处,每日1次。
【功用】温经散寒,化瘀通络。
【适应证】早期小儿麻痹症。
【说明】草乌性味苦温,有大毒,功能祛风湿,散寒止痛。配伍干姜、桂枝温经散寒,伸筋草、络石藤、鸡血藤舒筋活络,当归、丹参活血化瘀,故可用于麻痹症早期。
方三【组成】当归、赤芍、木瓜、桑枝各15’克,制附子、桂枝各9克,穿山甲(代)6克,蜈蚣1条,桑寄生、土牛膝、川芎各10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半面盆,煎沸5分钟,加入白酒、黄酒各25~30毫升,煎沸,倒入盆内,趁热熏蒸患处10分钟,熏时上以盖布围住。待觉温后用洁净纱布蘸药水,反复在瘫痪部位浸泡擦洗30分钟。每日熏洗2或3次。
【功用】温经散邪,活血通络。
【适应证】小儿麻痹后遗症(瘫痪期属轻、中型)。
【说明】方中当归、赤芍、川芎活血化瘀,木瓜、牛膝祛风除湿,桑枝、桂枝散寒通络,穿山甲、蜈蚣活血通络,制附子祛寒止痛,桑寄生补益肝肾,养阴除邪。诸药合用,有温经散邪、活血通络功效,适用于麻痹后遗症瘫痪者。
方四【组成】川断、防风、羌活、独活、当归各9克,杜仲、黄芪各21克,五加皮15克,木瓜、赤芍各10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适量,煎沸5分钟,倒入盆内(去渣),待温时浸泡擦洗患肢30分钟。每日2次。
【功用】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益气通络。
【适应证】小儿麻痹后遗症中期。
【说明】川断既能补肝肾,又能行血脉,有补而不滞的优点,配伍防风、羌活、独活祛风除湿,当归、赤芍活血化瘀,黄芪益气,杜仲补肾,五加皮、木瓜舒筋活络,故可用于小儿麻痹后遗症。
方五【组成】荨骨风根、威灵仙各30克,半边莲240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2 000毫升,煎沸后,将上药液倒入桶内,趁热洗患处。每日早中晚各1次。
【功用】清热解毒,祛风通络。
【适应证】小儿下肢麻痹症。
【说明】荨骨风性味辛苦,功能祛风湿,通经络,常配伍威灵仙等祛风湿药治疗风湿痿痹证。半边莲功能清热解毒消肿。
方六【组成】麻黄、杜仲、川乌、草乌、红花各10克,花椒6克,川断、党参各12克,黄芪30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适量,水煎,过滤去渣,将药液倒入盆内,趁热先熏后洗患肢。每日1或2次。
【功用】益气活血,温经通络。
【适应证】小儿麻痹症后期。
【说明】方中麻黄温散寒邪,川草乌温经助阳,红花活血化瘀,党参、黄芪益气,杜仲补益肝肾以养筋脉,川断既养肝肾又能活血,花椒祛风除湿。诸药合用,有益气补肾,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祛风通络功效,故对小儿麻痹症后期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皮肤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起病缓慢而顽固。一般分局限型和播散型两种。皮损呈苔藓样变,不倾向湿润化和阵发性剧痒是本病的特点,以夜间和情绪波动时为重,好发于颈、会阴、大腿内侧、前臂等皮肤易摩擦的部位。中医称本病为“顽癣”、“牛皮癣”、“银屑病”,认为是由于风湿热邪,蕴结肌肤,日久生风化燥,耗伤营血,皮失所养而致。
方一【组成】马皮100克。
【用法】将马皮烧灰存性,再调香油,搽洗患处。
【功用】清热燥湿。
【适应证】牛皮癣。
【说明】马皮为马的外皮,以其烧灰,配以香油,外洗治牛皮癣,在民间流传,疗效较好,其作用机制有待研究。
方二【组成】芋头、生大蒜各数枚。
【用法】将两物共捣烂,取汁,洗涂患处。
【功用】祛风,解毒,散结。
【适应证】牛皮癣。
【说明】芋头性味甘辛平,功能祛风散结,能破宿血,去死肌。大蒜有解毒祛风的作用,善治癣疮。其浸出液经药理实验证明,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故两者相配,对牛皮癣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方三【组成】大蒜适量。
【用法】捣烂取汁,搽洗患处。
【功用】祛风祛湿。
【适应证】牛皮癣。
【说明】大蒜治疗牛皮癣,民间多用之,疗效较好。
方四【组成】野芹菜适量。
【用法】取其茎、叶揉成团,在皮损处反复揉擦,使药汁完全湿染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3~5分钟。视皮损情况可反复使用。
【功用】清热,祛风,利湿。
【适应证】银屑病。
【说明】野芹菜又名旱芹,性味甘苦凉,功能清热利湿祛风。银屑病多为血燥风热之症,故用野芹菜擦洗,颇为适宜。
方五【组成】新鲜猪骨(带髓)适量。
【用法】将新鲜猪骨晒干,砸开骨髓腔,装入干馏器内,加热,收集馏液冷却后即得。搽洗患处,每日1次。
【功用】解毒疗癣。
【适应证】牛皮癣。
【说明】猪骨治疮癣,流传民间。本方采用骨馏油系现代新工艺,能保持原有的功效,又方便卫生。
方六【组成】木槿皮、桑白皮、板蓝根、黄柏、金银花、苦参、大枫子、忍冬藤、蛇床子各25克,丁香、防风各15克,狼毒、蝉蜕各10克,生地黄20克,百部30克。
【用法】先将诸药加水煎3次,最后把3次煎好的药液倒在一起,用小火慢慢浓缩至500~700毫升,待温后用此药液擦洗患部(皮损区),每日擦洗2次。
【功用】凉血疏风,杀虫止痒。
【适应证】牛皮癣。
【说明】方中木槿皮、桑白皮祛风利湿,是为主药;板蓝根、黄柏、金银花清热解毒;苦参、大枫子、忍冬藤、蛇床子燥湿;防风、蝉蜕、丁香祛风;狼毒、百部解毒杀虫;生地黄滋阴养血润燥。诸药合用,共奏凉血疏风、杀虫止痒之功。
方七【组成】木贼、麻黄、紫荆皮、白鲜皮、蛇床子各15克,苍术20克。
【用法】每日2剂,1剂水煎内服;另1剂加水倍量,煎沸再熬15~20分钟,过滤取汁备用。治疗时,1剂日分3次服;另1剂药液倒入盆内,趁热先熏后洗患处。每次熏洗15分钟以上。
【功用】疏风散寒,祛湿止痒。
【适应证】牛皮癣(银屑病)。
【说明】木贼功能去风湿、散火邪。诸药合用,燥湿止痒作用更佳。
方八【组成】地肤子、生大黄、大枫子、白鲜皮、鹤虱各15克,苦参30克,黄柏、生杏仁、明矾、朴硝、蝉衣、蜂房各9克,丹皮12克。
【用法】上药煎汤去渣,趁热熏洗患处,每日1或2次。
【功用】疏风散寒,杀虫止痒。
【适应证】各期银屑病皮损者。
【说明】鹤虱,外敷疗疮痈,有杀虫解毒之功。至于地肤子、白鲜皮等均有祛风胜湿的作用,苦参、黄柏燥湿解毒,杏仁,蜂房亦能杀虫,蝉衣、丹参祛风止痒。
方九【组成】明矾、花椒各150克,朴硝500克,野菊花250克。
【用法】上药加水,煮沸过滤,趁热洗浴,每日1次。
【功用】疏风散寒,祛湿止痒。
【适应证】各期银屑病皮损者。
【说明】明矾有燥湿收敛作用,配伍花椒燥湿,朴硝、野菊花清热解毒,故对各期银屑病有一定疗效。
方十【组成】石菖蒲、黄连、黄柏、大黄、枯矾、艾叶、射干、薄荷、知母、百部各30克,狼毒20克。
【用法】上药加水2 000毫升,煎沸5分钟,去渣取液。待药液冷却至40℃左右时,熏洗,湿敷,并稍用力揉患处。每次洗浴30分钟,每日2次,每剂药可用2日,同时配合液氮冷冻,以棉团直接冻融患处。持续3秒,连续2次即为治疗1次,每周治疗2次。
【功用】祛散痰湿,疏化瘀热。
【适应证】寻常型银屑病。
【说明】石菖蒲功能去湿逐风,药理学实验表明,本品对中枢神经有镇静作用,是为方中主药。再配伍黄连、黄柏、大黄清热解毒,枯矾、艾叶燥湿,射干、薄荷散邪,狼毒杀虫,故对该病有效。
方十一【组成】苦参、蛇床子、地肤子、白鲜皮、黄芩、白矾各30克,川椒、艾叶各15克,冰片10克(分次冲化)。
【用法】上药共研粗末,加清水适量浸泡30分钟后,煎沸入冰片冲化,然后将药液倒入盆内,趁热先熏后洗,再坐浴,每次15~30分钟,每日坐浴1或2次。
【功用】清热燥湿,祛风止痒。
【适应证】神经性皮炎。
【说明】方中苦参、蛇床子、地肤子、白鲜皮均有祛风燥湿之功,黄芩、白矾清热燥湿,川椒、艾叶亦能祛风止痒。
方十二【组成】侧柏叶、紫苏叶各120克,蒺藜秧240克。
【用法】上药共碾粗末,装纱布袋内,用水2 500~3 000毫升煮沸30分钟。用软化毛巾蘸汤溻洗,或溻洗后加热水浸浴。
【功用】清热,润肤,止痒。
【适应证】牛皮癣。
【说明】侧柏叶功能祛风湿、散肿毒、凉血,外敷疗火丹,散痄腮肿痛热毒。紫苏叶能散血脉之邪。蒺藜秧亦有祛风清热的功效。
方十三【组成】百部、苦参各120克,蛇床子60克,雄黄15克,狼毒75克。
【用法】上药研粗末,一并装入纱布袋内,用水2 500~3 000毫升煮沸30分钟,将药液倒入盆内,用软毛巾溻洗患处,或溻洗后再加热水浸浴。
【功用】祛风止痒,祛湿杀虫。
【适应证】神经性皮炎。
【说明】百部,善于杀虫。药理学实验表明,百部对多种致病菌、虫虱等均有杀灭作用。雄黄、狼毒亦有解毒杀虫的功效,苦参、蛇床子则能祛风胜湿止痒。
方十四【组成】透骨草、苦参各30克,红花、雄黄、明矾各15克。
【用法】上药加水3 000毫升,煎取2 500毫升,待温后,用毛巾反复洗患处。每日3或4次,每次15分钟。
【功用】软坚,止痒。
【适应证】神经性皮炎。
【说明】透骨草功能祛风除湿,苦参清热燥湿,红花活血化瘀,雄黄解毒杀虫,明矾有收敛软化皮肤角质的作用。
方十五【组成】槟榔9克,全虫、斑蝥、蝉蜕、五味子、冰片各3克,白酒150毫升。
【用法】将上药放入广口玻璃瓶内,加入白酒浸泡1周,过滤去渣,取汁密封备用。使用时先将患处用温开水洗净,拭干,然后用脱脂棉签蘸药酒,涂洗患处。每日早晚各涂洗1次。
【功用】解毒杀虫,祛风止痒。
【适应证】银屑病。
【说明】槟榔能敷疮,生肌止痛。药理学研究表明,槟榔所含生物碱有抗真菌、病毒作用。方中全虫、斑蝥、蝉蜕等虫类药物均有解毒的功效。
方十六【组成】公丁香、川椒、生半夏、生南星、生马钱子、生白附子各3克,雄黄、黄柏各2克,五倍子、斑蝥各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加白酒250毫升,装入瓶内浸泡1周,密封备用。使用时以棉签蘸药酒反复涂洗患处,直至患部皮肤有发热和痛痒感时为止。每日1次。
【功用】解毒杀虫,祛风止痒。
【适应证】神经性皮炎。
【说明】方中公丁香、川椒芳香祛湿,生半夏、生南星、生白附子、生马钱子均有燥湿逐风之功,雄黄、斑蝥、黄柏则能解毒,五味子收敛。诸药合用,解毒杀虫,祛风止痒,故能有效地治疗神经性皮炎。
方十七【组成】细辛、马钱子(生用不去毛)、生草乌、硫黄各3克,雄黄、生白矾各6克,冰片2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浸入100毫升乙醇中浸泡1周,时时摇动,去渣取汁备用,使用时用棉签蘸药液涂洗患处,每日擦洗1或2次,以愈为度。
【功用】解毒杀虫,祛湿止痒。
【适应证】牛皮癣。
【说明】马钱子功能散血热、消肿毒。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所含的番木鳖碱(士的宁)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对某些细菌及真菌均有抑制作用,故可用于治疗神经性皮炎。
方十八【组成】细辛、半夏、川椒各35克。
【用法】上药用95%乙醇500毫升浸泡1周备用。每日涂洗患处2或3次。用药时避免饮酒与吃刺激性食物,涂药后,夜间瘙痒减轻,甚至无瘙痒现象,涂洗1周,局部肥厚部分变薄,有轻度脱皮现象;经3~4周或较长一段时间即可痊愈。
【功用】止痒,收敛,镇静。
【适应证】神经性皮炎。
【说明】细辛,有除皮肤风湿、止痒作用,药理学研究也表明,细辛有良好的局部麻醉作用,能止痛解热,抑制病菌生长。
方十九【组成】刺猥皮、枳实、车前草各10克,紫草、蒲公英各15克。
【用法】上药用水500~1 000克煮沸过滤得液,熏洗患处。
【功用】理气,祛风,止痒。
【适应证】神经性皮炎。
【说明】刺猥皮,收涩止血,化瘀止痛,一直以来用于治疗痔疮、牛皮癣等,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方二十【组成】苍耳子、蛇床子、威灵仙、苦参、吴茱萸各15克。
【用法】上药加水适量,浓煎取汁,外洗患处。
【功用】祛风除湿,解毒止痒。
【适应证】神经性皮炎。
【说明】方中苍耳子功能散风祛湿、止痛杀虫,其所含的生物碱有毒性,能使组织器官坏死,并能抑制多种致病菌的生长,故对神经性皮炎有效。
方二十一【组成】秦皮120克。
【用法】上药加水煎取汁洗患处。每天洗1次,每次煎水可洗3次。
【功用】清热燥湿,平喘止咳。
【适应证】银屑病。
【说明】秦皮主风寒湿痹,除热。药理学研究表明,本品有消炎、镇痛作用。
方二十二【组成】土茯苓50克。
【用法】水煎洗患处。
【功用】解毒除湿。
【适应证】银屑病。
【说明】土茯苓,利湿去热,能入络,治疗湿热之蕴毒。临床常用本品治疗杨梅疮等恶性皮肤病。
方二十三【组成】楮桃叶、侧柏叶各25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取汁熏洗患处。
【功用】凉血,祛风,利水。
【适应证】银屑病。
【说明】楮桃叶性味甘凉,可治疮痈,瘙痒等症,侧柏叶亦有凉血祛风的功效。
方二十四【组成】徐长卿、地肤子、千里光各30克,黄芩、蛇床子、苍耳子、狼毒、白鲜皮各10克,槐花、木槿皮各15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取汁洗患处。
【功用】清热解毒,祛风除湿。
【适应证】银屑病。
【说明】方中千里光功能杀虫止痒,洗疥癞癣疮,去皮肤风热。徐长卿、地肤子、蛇床子等均有清热燥湿、解毒的作用。
方二十五【组成】秦艽60克。
【用法】水煎取汁熏洗患处。
【功用】祛风除湿。
【适应证】银屑病。
【说明】秦艽,能祛风除湿。药理学研究表明,本品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止痛作用,并能明显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具有抗感染、抑菌的作用。
方二十六【组成】苦楝皮45克。
【用法】水煎取汁洗患处。
【功用】清热,解毒,燥湿。
【适应证】银屑病。
【说明】苦楝皮功能清热、燥湿、杀虫,临床常用于治疗顽固性湿癣等皮肤病。
方二十七【组成】土大黄、雄黄各3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用食醋拌匀,使用时取药适量,涂洗患部,每日搽1~3次。
【功用】祛风燥湿,杀虫止痒。
【适应证】银屑病进行期或静止期。
【说明】土大黄功能清热解毒,治癣,杀一切虫肿毒。配伍祛风杀虫的雄黄,对各期银屑病均可治疗。
方二十八【组成】苦参、菊花各60克,蛇床子、金银花各30克,白芷、黄柏、地肤子各15克,菖蒲10克。
【用法】将上药水煎,滤得药液,趁热用纱布蘸药汁搽洗患部,每次洗5~10分钟,每日2次。
【功用】润燥,杀虫,止痒。
【适应证】牛皮癣。
【说明】方中苦参、蛇床子祛风燥湿,配伍白芷、地肤子散风邪,金银花、菊花清热,黄柏、菖蒲利湿。诸药合用,既清热润燥解毒,又能祛风杀虫止痒,故对牛皮癣有一定疗效。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慢性全身性血管疾患,多发于青壮年,是一种动脉和静脉的周期性、节段性炎症病变。因血管腔发生闭塞,引起局部组织缺血,最后并发溃疡、坏死,导致肢体末端脱落。病损部位主要在四肢末端血管,下肢多于上肢。初期患肢有沉重、怕冷、麻木感,足趾有针刺痛,小腿肌肉有抽搐疼痛现象,并开始出现间歇性跛行,手足受冷后疼痛加剧。病期较久出现病情加重,患肢皮色暗红,渐变黑色坏死,并伴有发热等症。
方一【组成】附子、干姜、桂枝、当归、花椒、赤芍、细辛、麻黄、红花各30克。
【用法】将上药放入锅内,加水3000毫升,煎汤去渣,洗浴患处。每日2次,每剂药可用2~3日。
【功用】湿经散寒,活血止痛。
【适应证】脉管炎而属风寒痹痛者。
【说明】方中附子、麻黄、细辛、干姜、桂枝、花椒温经散寒,当归、赤芍、红花活血化瘀。诸药合用,活血祛寒,故对风寒邪气侵犯血脉所致脱疽有效。
方二【组成】川椒、川乌各20克,艾叶、透骨草、当归、桑枝各30克,桂枝、防风、红花各15克,槐枝10克,蒜瓣适量。
【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加水2 500~3000毫升,煎汤去渣,熏洗患处。每日1或2次,每次30分钟。
【功用】温经散寒,活血祛风。
【适应证】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属于寒凝脉痹者。
【说明】方中川椒、艾叶、防风祛风散寒,川乌、桂枝、桑枝、槐枝通经活络,红花、透骨草活血,大蒜去寒湿,辟邪恶,散痈肿,化积聚。
方三【组成】蛇床子、苦参、黄柏、细辛、苍术、枯矾等量。
【用法】上药加清水煎数沸,将药液倒入盆内,待温时洗涤浸泡患处。每日1~2次。
【功用】解毒燥湿,消坚收敛。
【适应证】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初期。
【说明】蛇床子功能祛风散寒,再配伍苦参、黄柏等燥湿解毒之品,对因风寒湿所引起的脱疽有一定的疗效。
方四【组成】芙蓉叶60克,黄柏、大黄、紫草、防风、徐长卿、玄明粉各35克,蝉衣15克。
【用法】上药加水煮沸10~15分钟,将药液倒入盆内,趁热熏洗患处,待温时再浸洗之。每次熏洗30分钟,每日3次。
【功用】清热解毒,祛风燥湿,消肿止痛。
【适应证】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期。
【说明】芙蓉叶气平味微辛而性滑,主治痈肿,黄柏、紫草、大黄清热凉血,防风、蝉衣、徐长卿祛风解毒。
方五【组成】透骨草30克,防风、艾叶、当归各12克,乳香、没药各10克,苏木20克,大黄15克,芒硝(后下)5克。
【用法】上药加水适量,煎数沸,将药液倒入盆内,趁热熏洗患处。每剂可用2~3日。
【功用】祛风湿,通经络,消炎止痛。
【适应证】血栓性脉管炎。
【说明】透骨草功能祛风湿、活血止痛,防风、艾叶疏风散寒,当归、川芎、乳香、没药、苏木活血化瘀,大黄、芒硝清热解毒,软坚散结。诸药合用,共奏祛风通络、清热解毒之功。
方六【组成】紫花地丁、连翘、蚤休各30克,赤芍15克,生甘草9克。
【用法】上药加水煎汤,待温度适宜时,熏洗患处。每日1或2次,每次30分钟,15日为1个疗程。
【功用】祛风湿,通经络,消炎止痛。
【适应证】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说明】紫花地丁专治痈肿疔毒,连翘、蚤休清热解毒,赤芍清热凉血解毒,生甘草调和诸药,故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有一定疗效。
方七【组成】桂枝、花椒各10克,透骨草30克,千年健、鸡血藤、金银花、苏木、红花、乳香、没药、干姜、樟脑各15克。
【用法】将上药装入一布袋内缝好,加水2 000毫升煎汤,待药液温度适宜时,淋洗患处。每日2次,每次30~50分钟。
【功用】清热解毒,祛风燥湿,消肿止痛。
【适应证】寒湿阻络型及血脉瘀阻型脉管炎。
【说明】千年健,宣通经络,祛风逐痹,桂枝、干姜、花椒、透骨草温经散寒,鸡血藤、苏木、红花、乳香、没药活血化瘀,金银花清热解毒,樟脑引诸药入血络,直达病所。
方八【组成】当归、川芎、赤芍、红花、丹参、鸡血藤、黄芪、党参、桂枝、苦参、伸筋草、炙甘草、川椒、生姜、葱白各15克。
【用法】上药加水适量,煎数沸,倒入盆内,待温时浸洗患处,每日3次。
【功用】活血散瘀,益气温阳,通络止痛。
【适应证】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说明】本方在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的基础上再加苦参等,以增散寒之力,红花、赤芍以增活血之力,更配伍黄芪、党参益气,取“气行则血行”之意。
方九【组成】大蒜不拘多少。
【用法】将大蒜剥去皮,捣汁擦洗患处,每次20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
【功用】行气消积,温经通络。
【适应证】血脉瘀阻。
【说明】大蒜能祛风、解毒、散痈肿。药理学研究表明,从大蒜提炼的物质能抗凝血,扩张末梢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故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有良好的疗效。
痹证是指以肌肉、关节、筋骨酸痛、麻木、屈伸不利,甚或关节发生红、肿、热、痛为特征的病症,相当于西医所说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热等疾患。
根据感邪和临床表现之不同,本病可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三种主要类型。
行痹以感受风邪为主,主症为肌肉、关节疼痛呈游走性;痛痹以感受寒邪为主,主症为肌肉、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筋脉拘急,不可屈伸;着痹以感受湿邪为主,因湿性凝滞,主症为肌肉、关节重着疼痛,头身困重。
值得指出,风寒湿邪常相兼为患,使病情复杂化;同时风寒湿邪均可化热,出现关节红肿、热、痛,伴见发热,日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象滑数,通常称作热痹。又痹证日久,病邪入络,以致瘀血夹痰浊阻滞经络,可出现关节变形,舌质紫黯,脉涩等症状。
方一【组成】干姜65克,干辣椒25克,乌头20克,木瓜30克。
【用法】将上药同置锅内,加水2 000毫升,煮30~40分钟,取药液趁热熏洗患处,并用毛巾蘸药汁热敷之。每日早晚各1次,5~10日为1个疗程。
【功用】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适应证】痹证,尤以寒邪偏胜的疼痛为宜。
【说明】干姜性辛热,能去风,通四肢关节;乌头、干辣椒均为辛热走窜、散寒温经之品;木瓜祛风化湿,舒利筋脉。合而能收良好的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之效,故宜于痛痹。
方二【组成】秦艽、川芎、丝瓜络、羌活、独活、木瓜、桂枝各30克,伸筋草、补骨脂、牛膝各50克,当归、透骨草各60克,落得打15克,红花1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30分钟,滤液,去渣,浸浴,或浸洗局部。
【功用】舒筋活血,通络止痛,通利关节。
【适应证】痹证(偏于湿盛)。
【说明】方中秦艽、羌活、独活、透骨草、落得打、木瓜祛风胜湿,加当归、川芎、红花、牛膝养血活血,桂枝温经散寒,伸筋草、丝瓜络通络。诸药合用,故适用于着痹者。
方三【组成】生石膏、威灵仙各30克,生甘草、桂枝各10克,知母25克,桑枝15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浸浴,每日1次。
【功用】清热和络,疏风化湿。
【适应证】风湿病活动期,关节红肿痛者(热痹)。
【说明】方中用石膏、知母清热,桂枝疏风散邪,威灵仙、桑枝化湿和络,生甘草调和诸药,有清热和络、疏风化湿功效。
方四【组成】乌头(与绿豆衣先煎30分钟)、桂枝、制附片、独活、羌活、大麦各10克,甘草2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浸浴或局部浸浴,每日1次。
【功用】辛温散寒,祛风化湿。
【适应证】风湿关节痛、畏寒、肢冷者(痛痹)。
【说明】乌头大辛大热,功能祛风逐寒,但其性峻烈而有毒,故先与清热解毒的绿豆衣同煎,以制其毒性,桂枝、制附片温经散寒,羌活、独活祛风胜湿,甘草、大麦调和诸药。
方五【组成】秦艽、防己、独活、豨莶草、木瓜各10克,青风藤30克,细辛5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浸浴,每日1次。
【功用】祛风通络,散寒利湿。
【适应证】风湿关节痛明显者。
【说明】方中秦艽、防己、独活、青风藤、稀莶草祛风通络,木瓜化湿理气,细辛散寒。诸药合用,祛风通络,散寒利湿,故对风寒湿三邪阻滞所致的关节疼痛有较好的疗效。
方六【组成】独活、羌活、牛膝、千年健、杜仲、枸杞子、当归各10克,丹参15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浸浴,每日1次。
【功用】祛风通络,补益肝肾。
【适应证】风湿病下元虚寒,腿脚乏力,畏寒者。
【说明】方中独活、羌活祛风除湿,当归、丹参、牛膝养血活血,配伍杜仲、枸杞子、千年健以扶正祛邪。
方七【组成】露蜂房、浮萍、茵芋、附子各60克,川椒30克。
【用法】将上药细锉,以水适量煎煮30分钟左右,去渣,用药液浸泡洗浴手脚,每日1次。
【功用】祛风散寒,除湿活血,舒筋止痛。
【适应证】风寒湿痹,手足疼痛。
【说明】露蜂房功能祛风攻毒,浮萍、茵芋祛风胜湿,附子、川椒温经散寒。诸药相伍合用,有祛风散寒,除湿活血,舒筋止痛功效,故对风寒湿痹者有效。
方八【组成】椒目、川乌头、细辛、干姜、肉桂各100克。
【用法】上药共研粗末,每取100克水煮30分钟,滤去渣,保温避风处洗患处,每日用1或2次。
【功用】温经,散寒,止痛。
【适应证】腰膝冷痛之寒湿痹痛。
【说明】方中椒目、川乌头、细辛、干姜祛风散寒,肉桂温经通络。诸药合用,温经散寒之力较强,故适用于寒邪偏胜所致的痛痹。
双冬炖狗肉的做法详细介绍 菜系及功效:美味粥汤
双冬炖狗肉的制作材料:主料:狗肉400克,冬瓜100克,冬笋100克。
调料:高汤,盐,味精,鸡精,胡椒粉各适量。 教您双冬炖狗肉怎么做,如何做双冬炖狗肉才好吃 1。
狗肉斩成块,焯水待用。2。冬笋切成块,冬瓜用球刀挖成球。3。沙锅中倒入高汤、原料,加其余调料调味,上炉煲约2小时。 附片狗肉汤的做法详细介绍 菜系及功效:补阳食谱 肢寒畏冷食谱
口味:原本味 工艺:煮 附片狗肉汤的制作材料:主料:狗肉200克
辅料:附子3克
调料:姜10克,大葱10克,盐1克,花椒1克 教您附片狗肉汤怎么做,如何做附片狗肉汤才好吃1。
附子用纱布袋装上,扎口。狗肉用清水洗净。
2。狗肉放入沸水锅,加姜、葱段各2克,焯至断红色,捞出起锅,剔去骨。
3。将肉切成2。5厘米见方的块,再入清水中浸漂去血水,骨头拍破。剩余姜洗净,拍破,葱缠成团待用。3。沙锅注入清水,置于火上,下入姜、葱、胡椒、狗肉,再把附子的药包投入汤内,先用武火加热至沸,30分钟后,改用文火炖至狗肉熟烂(2-3小时),即可将炖熟的附片捞出分盛碗内,再装入狗肉,掺入汤即成。
小帖士-健康提示:
此方与“壮阳狗肉汤”性用相近,惟温暖脾胃之功更为明显一些。小帖士-食物相克:
附子:附子反半夏、瓜蒌、白蔹、贝母;恶蜈蚣;畏防风、黑豆、甘草、黄芪、人参、乌韭。透骨草炖狗肉的做法详细介绍 菜系及功效:关节炎食谱
口味:原本味 工艺:原炖 透骨草炖狗肉的制作材料:主料:狗肉300克
辅料:白萝卜100克,香菜25克,透骨草20克
调料:料酒10克,姜5克,大葱10克,盐3克,鸡精3克,胡椒粉3克,鸡油30克 教您透骨草炖狗肉怎么做,如何做透骨草炖狗肉才好吃 1。
将透骨草洗净后切碎,放入纱布袋内扎紧袋口;
2。 狗肉反复冲洗干净后切成3厘米见方的块;
3。 姜切成片,葱切成段;
4。 香菜洗净,并切成3厘米长的段;
5。
萝卜切成3厘米见方的块;
6。 将药包、狗肉块、萝卜块、姜片、葱段及料酒一同置于炖锅内;
7。 加入1500毫升清水,用武火烧沸,再用文火炖煮35分钟;
8。 加入盐、鸡精、鸡油、香菜、胡椒粉略煮即成。小帖士-健康提示:
本品具有祛风湿、温阳之功效,适于风湿疼痛、四肢无力、腰膝酸软等症患者食用。
小帖士-食物相克:
白萝卜:白萝卜忌人参、西洋参同食。
香菜:服用补药和中药白术、丹皮时,不宜服用香菜,以免降低补药的疗效。木瓜炖狗肉的做法详细介绍 菜系及功效:关节炎食谱
口味:咸甜味 工艺:原炖 木瓜炖狗肉的制作材料:主料:狗肉300克
辅料:木瓜30克,白萝卜100克,香菜25克
调料:姜5克,料酒10克,大葱10克,盐3克,鸡精3克,胡椒粉2克 教您木瓜炖狗肉怎么做,如何做木瓜炖狗肉才好吃 1。
将木瓜洗净后切成薄片;
2。 狗肉反复冲干净,并切成3厘米见方的厚块;
3。 白萝卜去皮后洗净,切成3厘米见方的大块;
4。 姜拍松,葱切成段;
5。 将木瓜、狗肉、白萝卜、姜、葱、料酒一同置于炖锅内;
6。
加入1200毫升清水,用武火烧沸,再改用文火炖煮45分钟;
7。 加入盐、鸡精、胡椒粉、香菜略煮即成。
小帖士-健康提示:
本品具有舒经活络、补中益气、温肾助阴之功效,适于风湿痛、脾肾气虚、胸腹胀满、腰膝软弱、寒症、久不收敛等下患者食用。小帖士-食物相克:
白萝卜:白萝卜忌人参、西洋参同食。
香菜:服用补药和中药白术、丹皮时,不宜服用香菜,以免降低补药的疗效。
淡菜炖狗肉的做法详细介绍 菜系及功效:药膳偏方 补阳食谱 壮腰健肾食谱 肢寒畏冷食谱
口味:咸鲜味 工艺:炖 淡菜炖狗肉的制作材料:主料:狗肉250克,淡菜(干)100克
调料:姜10克,胡椒1克,黄酒10克,盐2克 教您淡菜炖狗肉怎么做,如何做淡菜炖狗肉才好吃将淡菜用开水发软,洗净,将狗肉洗净,切块。
将淡菜、狗肉放入沙锅中,加生姜(切片)、胡椒、料酒、清水适量,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炖至肉熟,加精盐调匀。
用法;当菜食用,吃肉喝汤。
小帖士-健康提示:
温补脾肾,助阳散寒。用治脾肾虚寒、阳痿、腹痛。五脏兼补药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