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水石的用法和用量(中药寒水石的功效和用量)

编辑:语默 浏览: 138

导读:为帮助您更深入了解寒水石的用法和用量(中药寒水石的功效和用量),小编撰写了寒水石的用法和用量(中药寒水石的功效和用量),寒水石的用法和用量(中药寒水石的功效和用量),寒水石外用的功效和用量,寒水石入汤剂的用法,中药寒水石的功效和用量,寒水石功效与作用与用量等6个相关主题的内容,以期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观点深入阐释寒水石的用法和用量(中药寒水石的功效和用量),希望能对您提供帮助。

感谢您在茫茫网海进入到我们的网站,今天有幸能与您分享关于寒水石的用法和用量(中药寒水石的功效和用量)的有关知识,本文内容较多,还望您能耐心阅读,我们的知识点均来自于互联网的收集整理,不一定完全准确,希望您谨慎辨别信息的真实性,我们就开始介绍寒水石的用法和用量(中药寒水石的功效和用量)的相关知识点。

寒水石,又称为石冰、石若冰,是一种传统中药材。它具有独特的功效和用量,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学领域。在以下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寒水石的用法和用量,以及其功效。

寒水石是一种矿石,常见于寒冷地区的山脉中。它的外观呈现出石头般的质感,带有一定的冰冻感。在中医药学中,寒水石被广泛应用于清热解毒、止血散瘀等方面。

寒水石的主要功效之一是清热解毒。在中医理论中,人体发热往往与体内湿热有关。寒水石具有显著的清热作用,可用于治疗高热、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等症状。寒水石还能有效地解毒,对肺炎、扁桃体炎等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寒水石还可用于止血散瘀。在中医学中,血液凝结往往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寒水石能够阻止血液凝结,促进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止血的效果。寒水石还能够散瘀,使淤血得到疏通,促进局部组织的恢复。

关于寒水石的用量,在中医药学中多有一定的规定。一般情况下,寒水石应根据其具体的功效和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用量。对于清热解毒功效,一般可将寒水石煎汤后口服,每次使用3-9克,一日2-3次。对于止血散瘀功效,一般可将寒水石研磨成粉末,用于外敷或调配药膏。具体用量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进行合理调整。

在使用寒水石时,也需要特别注意一些事项。寒水石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在使用前必须确保药材的质量和纯度。寒水石不适用于孕妇、儿童以及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使用寒水石时,需遵循医生的指导,并严格按照给定的用量使用。

寒水石是一种具有独特功效的中药材。它可以清热解毒、止血散瘀,对于一些疾病有着显著的疗效。在使用寒水石时,也需要注意合理的用量和使用方法,以及对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充分考虑。只有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才能发挥其最大的功效,对患者的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寒水石的用法和用量(中药寒水石的功效和用量)

寒水石,中药名,清热泻火药, 又称凝水石、水石、鹊石,本品为天然沉积矿物单斜晶系硫酸钙或三方晶系碳酸钙矿石。它有什么功效与作用呢?下面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寒水石的功效应用。 1.热病烦渴、癫狂。寒水石心经能清泻心火以除烦,入胃经而清泻胃火以止渴,故可用治温热病邪在气分,壮热烦渴者。常配石膏、滑石用,如三石汤《温病条辨》。取本品清泻心胃实火而可用治伤寒阳明热盛之癫狂,多配黄连、甘草用,如鹊石散《普济本事方》;若配天竺黄、冰片等药用,可治痰热躁狂,如龙脑甘露丸《姚僧坦集验方》。 2.口疮、热毒疮肿、丹毒烫伤。取本品清热泻火之功,可用治热毒疮疡等证。若治口疮,可配黄柏等分为末,撒敷患处,如蛾黄散《济生方》;若治热毒疮肿,可用本品火煅,配青黛等分为末,香油调搽《普济方》;若治水火烫伤,可配赤石脂等分为末,菜油调敷,破烂有水者,取药末撒患处,如水石散《古方汇精》;若治小儿丹毒,可用本品研末,水调和猪胆汁涂之《本草汇言》。 寒水石的中药属性 入药部位 为硫酸盐类矿物芒硝的晶体。 性味归经 辛、 咸,寒。归心、胃、肾经。 用法用量 内服: 煎汤,9~15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掺或调敷。 禁/宜人群 脾胃虚 寒 者忌服。 1.《本草经集注》: 畏地榆; 2.《本草经疏》: 凡阴虚火旺,咳嗽吐血,多痰,潮热骨蒸,并脾胃作泄者不宜服; 3.《本草求真》: 人热浮,切忌。 炮制方法 寒水石寒水石。《普济方》:“以温水飞研如粉。”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打碎。清热泻火,除烦止 渴, 收敛止痛。煅寒水石。《圣济总录》:“火煅通赤,研为细末。煅赤,黄土内上四下奄二宿,取出,研末,用菠薐汁和作饼,阴干再研,又和又阴三次为度。”《小儿卫生息微论方》:“煅,出火毒。”“ 煅熟为末。”《扁 鹊心书》:“用泥罐上下盖定,火煅。”《普济方》:“火煅通赤,合于地上,出火毒一宿。”现行,取净寒水石,置适宜的耐火容器中,用无烟武火加热,煅至红透,取出放凉,碾碎或打碎。 姜寒水石。《雷公炮炙论》:“凡使,先须用生姜自然汁煮,汁尽为度,研成粉用。每修十两,用姜汁 一镒。”现行,取生 姜洗 净,捣碎取汁 ,略加清水,再加入寒水 石入锅内共煮至汁干,取出,晒乾,研细。每寒水石100kg,用生姜10kg。 醋寒水石。《局方》:“凡 使,并用火煅,醋淬七遍,捣研水飞令极细。”现行,取净寒水石,置武火上煅至红透,取出,淬入醋中 , 冷后取出,晾乾,研细,过筛。每寒水石100kg,用醋10kg。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干燥处,防尘。 地理分布 主产地山西、河北。

寒水石外用的功效和用量

谈到寒水石想必多数人对这个并不是很了解,估计还有可能认为是一种散发着凉气的石头,其实寒水石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药,对很多病症都有这很好的疗效,那么寒水石的功效和作用是怎么样的呢?寒水石要怎么用来治病的呢?一起来了解看看吧。 寒水石的功效与作 用一 寒水石具有清热泻火的功效,可以用来治小孩子的赤肿疼痛,调制的寒水石散对于治疗痤疮有着很好的效用。 寒水石的功效与作 用二 寒水石散是由寒水石、滑石、赤石脂、大黄、甘草、川芎、麻黄根等等按照同等的比例研制而成的,主要是治疗小儿身体壮热,但是不能直接拿来服用,将研制成粉末的寒水石散擦在小孩子身上,1天擦3次就可。 寒水石的功效与作 用三 寒水石还有着清热降火、利窍、消肿等效用、可以治疗时行的热病,还有对积热烦渴、吐泻、水肿、烫伤等的疗效也是很不错的,寒水石还能缓解巴豆的毒,去除时气热盛。 寒水石的功效与作 用四 寒水石对于小便白、内痹也有效果,还能凉血降火、止牙疼、明目,可解除霍乱吐泻、心烦口渴、湿热等等,还可治心肾实热。 寒水石的功效与作 用这么多,要怎么用寒水石来治病呢: 1、中药寒水石可治五脏六腑积热,在《方脉正宗》中记载,凝水石(寒水石)、石膏、滑石各五钱,甘草二钱,研末后每服一钱,用水调服; 2、中药寒水石可治伤寒发狂,《本事方》中记载寒水石、黄连各等分,研末后每服二钱,浓煎甘草汤,放冷调服; 3、中药寒水石可治男女转脬,《永类钤方》中记载寒水石二两,滑石一两,葵子一合,研末加水一斗,煮五升,时服; 4、中药寒水石可治小儿丹毒,《本草汇言》中记载凝水石五钱,水调和猪胆汁涂之; 5、中药寒水石可治牙齿内血出,《普济方》中记载寒水石粉、朱砂、甘草、脑子等分,研细末,抹少许于患处; 6、中药寒水石还可治汤火伤灼,卫生易简方》中记载用寒水石烧研敷之即可。 我经过上述的讲解,想必大家对 寒水石的功效与作 用有所了解了吧,寒水石虽然有着不少的疗效,但是同样也是有一些副作用的,它含有非常多的良性矿物质,如果是身体虚弱和脾胃不好的人是不能服用的。

寒水石入汤剂的用法

中医助理医师考点:中药剂量 一、剂量 1.中药剂量的含义: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它主要是指每味药的成人一日用量。其次指方剂中每味药物之间的比较分量,也称相对剂量。 2.影响剂量的因素中药用量得当与否,是直接影响药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来讲,确定中药的剂量,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药物性质与剂量的关系:剧毒药或作用峻烈的药物应严格控制剂量,开始时用量宜轻,逐渐加量,一旦病情好转后,应当立即减量或停服,中病即止,防止过量或蓄积中毒。花叶枝皮等量轻质松及性味浓厚、作用较强的药物用量宜小;矿物介壳质重沉坠及性味淡薄、作用温和的药物用量宜大;鲜品药材含水分较多用量宜大(一般为干品的2~4倍);干品药材用量当小;过于苦寒的药物也不要久服过量,免伤脾胃。再如羚羊角、麝香、牛黄、猴枣、鹿茸、珍珠等贵重药材,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用量。 (2)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同样的药物入汤剂比人丸散剂的用量要大些;单味药使用比复方中应用剂量要大些;在复方配伍使用时,主要药物比辅助药物用量要大些。 (3)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的关系由于年龄、体质的不同,对药物耐受程度不同,则药物用量也就有了差别。一般老年、小儿、妇女产后及体质虚弱的病人,都要减少用量,成人及平素体质壮实的患者用量宜重。一般5岁以下的小儿用成人药量的1/4,5岁以上的儿童按成人用量减半服用。病情轻重、病势缓急、病程长短与药物剂量也有密切关系。一般病情轻、病势缓、病程长者用量宜小;病情重、病势急、病程短者用量宜大。 (4)季节变化与剂量的关系 夏季发汗解表药及辛温大热药不宜多用;冬季发汗解表药及辛温大热药可以多用;夏季苦寒降火药用量宜重;冬季苦寒降火药用量宜轻。 除了剧毒药、峻烈药、精制药及某些贵重药外,一般中药常用内服剂量为5~10g;部分常用量较大,剂量为15~30g;新鲜药物常用量为30~60g。 3.有毒药、峻猛药及某些名贵药的剂量有毒或作用峻猛的药物,以及某些名贵药物,均应严格掌握用量,详见各药。 二、中药的用法 1.煎煮方法先将药材浸泡30—60分钟,用水量以高出药面为度。一般中药煎煮两次,第二煎加水量为第一煎的.1/3~1/2。两次煎液去渣滤净混合后分两次服用。煎煮的火候和时间要根据药物性能而定。一般来讲,解表药、清热药宜武火煎煮,时间宜短,煮沸后煎3~5分钟即可;补养药需用文火慢煎,时间宜长,煮沸后再续煎30-60分钟。某些药物因其质地不同,煎法比较特殊,处方上需加以注明,归纳起来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溶化、泡服、冲服、煎汤代水等不同煎煮法。 (1)先煎主要指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一些金石、矿物、介壳类药物,应打碎先煎, 煮沸20~30分钟,再下其他药物同煎,以便有效成分充分析出。如磁石、代赭石、生铁落、生石膏、寒水石、紫石英、龙骨、牡蛎、海蛤壳、瓦 楞 子、珍珠母、石决明、紫贝齿、龟甲、鳖甲等。附子、乌头等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宜先煎45~60分钟后再下他药,久煎可以降低毒性,以保证用药安全。 (2)后下主要指某些气味芳香的药物,久煎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而降低药效.须在其他药物煎沸5~10分钟后放入,如薄荷、青蒿、香 薷 、木香、砂仁、沉香、豆蔻、草豆蔻等。有些药物虽不属芳香药,但久煎也能破坏其有效成分,如钩藤、大黄、番泻叶等亦属后下之列。 (3)包煎主要指那些黏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宜先用纱布袋装好,再与其他药物同煎,以防止药液混浊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或沉于锅底,加热时引起焦化或糊化。如蛤粉、滑石、青黛、旋覆花、车前子、蒲黄及灶心土等。 (4)另煎又称另炖,主要是指某些贵重药材,为了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还应单独另煎,即另炖2~3小时。煎液可以另服,也可与其他煎液混合服用。如人参、西洋参、羚羊角、麝香、鹿茸等。 (5)溶化又称烊化,主要是指某些胶类药物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药物,为避免入煎黏锅或黏附其他药物影响煎煮,可单用水或黄酒将此类药加热溶化即烊化后,用煎好的药液冲服,也可将此类药放人其他药物煎好的药液中加热烊化后服用。如阿胶、鹿角胶、龟甲胶、鳖甲胶、鸡血藤胶及蜂蜜、 饴 糖等。 (6)泡服又叫煽服,主要是指某些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坏药效的药物,可以用少量开水或复方中与其他药物滚烫的煎出液趁热浸泡,加盖闷润,减少挥发,半小时后去渣即可服用。如藏红花、番泻叶、胖大海等。 (7)冲服主要指某些贵重药,用量较轻,为防止散失,常需要研成细末制成散剂,用温开水或复方中其他药物煎液冲服。如麝香、牛黄、珍珠、羚羊角、猴枣、马宝、西洋参、鹿茸、人参、蛤 蚧 等。某些药物,根据病情需要,为提高药效,也常研成散剂冲服。如用于止血的三七、花蕊石、白及、紫珠草、血余炭、棕榈炭及用于息风止痉的蜈蚣、全蝎、僵蚕、地龙和用于制酸止痛的鸟贼骨、瓦 楞 子、海蛤壳、延胡索等。某些药物高温容易破坏药效或有效成分难溶于水,也只能做散剂冲服。如雷丸、鹤草芽、朱砂等。还有一些液体药物如竹沥汁、姜汁、藕汁、荸荠汁、鲜地黄汁等也须冲服。 (8)煎汤代水主要指某些药物为了防止与其他药物同煎使煎液混浊,难于服用,宜先煎后取其上清液代水再煎煮其他药物,如灶心土等。某些药物质轻用量多,体积大,吸水量大,如玉米须、丝瓜络、金钱草等,也须煎汤代水用。 2.服药时间汤剂一般每日1剂,煎2次分服,两次间隔时间为4~6时左右。临床用药时可根据病情增减,如急性病、热性病可1日2剂。至于饭前还是饭后服则主要决定于病变部位和性质。一般来讲,病在胸膈以上,如 眩 晕、头痛、目疾、咽痛等宜饭后服;如病在胸膈以下,如胃、肝、。肾等脏疾患,则宜饭前服。某些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宜饭后服;补益药多滋腻碍胃,宜空腹服;驱虫药、泻下药也宜空腹服;治疟药宜在疟疾发作前的两小时服用;安神药宜睡前服;慢性病定时服;急性病、呕吐、惊厥及石淋、咽喉病须煎汤代茶饮者,均可不定时服用。 ;

中药寒水石的功效和用量

寒水石,中药名,清热泻火药, 又称凝水石、水石、鹊石,本品为天然沉积矿物单斜晶系硫酸钙或三方晶系碳酸钙矿石。它有什么功效与作用呢?下面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寒水石的功效应用。 1.热病烦渴、癫狂。寒水石心经能清泻心火以除烦,入胃经而清泻胃火以止渴,故可用治温热病邪在气分,壮热烦渴者。常配石膏、滑石用,如三石汤《温病条辨》。取本品清泻心胃实火而可用治伤寒阳明热盛之癫狂,多配黄连、甘草用,如鹊石散《普济本事方》;若配天竺黄、冰片等药用,可治痰热躁狂,如龙脑甘露丸《姚僧坦集验方》。 2.口疮、热毒疮肿、丹毒烫伤。取本品清热泻火之功,可用治热毒疮疡等证。若治口疮,可配黄柏等分为末,撒敷患处,如蛾黄散《济生方》;若治热毒疮肿,可用本品火煅,配青黛等分为末,香油调搽《普济方》;若治水火烫伤,可配赤石脂等分为末,菜油调敷,破烂有水者,取药末撒患处,如水石散《古方汇精》;若治小儿丹毒,可用本品研末,水调和猪胆汁涂之《本草汇言》。 寒水石的中药属性 入药部位 为硫酸盐类矿物芒硝的晶体。 性味归经 辛、 咸,寒。归心、胃、肾经。 用法用量 内服: 煎汤,9~15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掺或调敷。 禁/宜人群 脾胃虚 寒 者忌服。 1.《本草经集注》: 畏地榆; 2.《本草经疏》: 凡阴虚火旺,咳嗽吐血,多痰,潮热骨蒸,并脾胃作泄者不宜服; 3.《本草求真》: 人热浮,切忌。 炮制方法 寒水石寒水石。《普济方》:“以温水飞研如粉。”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打碎。清热泻火,除烦止 渴, 收敛止痛。煅寒水石。《圣济总录》:“火煅通赤,研为细末。煅赤,黄土内上四下奄二宿,取出,研末,用菠薐汁和作饼,阴干再研,又和又阴三次为度。”《小儿卫生息微论方》:“煅,出火毒。”“ 煅熟为末。”《扁 鹊心书》:“用泥罐上下盖定,火煅。”《普济方》:“火煅通赤,合于地上,出火毒一宿。”现行,取净寒水石,置适宜的耐火容器中,用无烟武火加热,煅至红透,取出放凉,碾碎或打碎。 姜寒水石。《雷公炮炙论》:“凡使,先须用生姜自然汁煮,汁尽为度,研成粉用。每修十两,用姜汁 一镒。”现行,取生 姜洗 净,捣碎取汁 ,略加清水,再加入寒水 石入锅内共煮至汁干,取出,晒乾,研细。每寒水石100kg,用生姜10kg。 醋寒水石。《局方》:“凡 使,并用火煅,醋淬七遍,捣研水飞令极细。”现行,取净寒水石,置武火上煅至红透,取出,淬入醋中 , 冷后取出,晾乾,研细,过筛。每寒水石100kg,用醋10kg。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干燥处,防尘。 地理分布 主产地山西、河北。

寒水石功效与作用与用量

1 清热泻心火 寒水石具有清热泻心火的功效作用,容易心烦气躁的人可以服用寒水石进行调和。寒水石走的是心经和胃经,可以有效的清胃火和心火,可以防止肝火过旺引起的失眠。对于口干舌燥的人来说,寒水石是可以生津止渴的。 2 治疗癫狂 寒水石治疗温热疾病,可以去除病邪,壮热烦渴服用寒水石就可以了,有很好的解燥热作用。寒水石可以和石膏、滑石一起研磨成粉末煮水喝,可以治疗癫狂。寒水石可以清泻实火,伤寒疾病可以使用寒水石治疗,癫狂可以用寒水石加黄连煮水喝。 3 治疗口疮 寒水石可以清热解毒,而毒疮疡都是由于热毒引起的,所以服用寒水石可以治疗口疮和毒疮。 4 治疗热毒疮肿 寒水石加黄柏是可以治疗热毒疮肿的,如果加入香油就可以制作成治疗烫伤的外用药。

今天的关于寒水石的用法和用量(中药寒水石的功效和用量)的知识介绍就讲到这里,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