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水石要先煎吗

212人浏览 2025-09-19 08:09:38

6个回答

  • 圆滚滚
    圆滚滚
    最佳回答
    寒水石是中药材中的一种,通常用于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一般情况下,寒水石在使用前需要进行煎煮处理。需要将寒水石用清水漂洗干净,去除表面的杂质。将寒水石放入煎药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将煎药锅置于火上,开始煮沸。当水煮沸后,继续用中小火煎煮寒水石,大约煮20-30分钟左右。期间需要不断观察水量,必要时可以适量添加清水,以确保寒水石能充分释放药效。煎煮过程中,需要经常搅拌煎药锅,以使寒水石均匀受热,防止煎煮过程中产生结块。当药液的颜色变浅、呈黄褐色时,表示寒水石已煎煮好。此时可以关火,将药液过滤,分离出煎煮好的寒水石药液。煎煮寒水石时,要遵循医生或中药师的指导,并按照药品说明进行正确操作。煎煮好的寒水石药液应及时饮用或服用,药液一般不宜长时间保存。
  • 烂柯
    烂柯
    自己煎中药怎么样才能达到最好的药效 煎中药+是一门学问。你知道自己煎中药怎么样才能达到最好的药效吗?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自己煎中药怎么样才能达到最好的药效的知识,欢迎阅读。 自己煎中药怎么样才能达到最好的药效 煎药器具:用具中药汤剂的质量与选用的煎药器具有密切的关系。现在仍是以沙锅为好,因为沙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且传热均匀缓和,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 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容器。但是不能使用铁锅、铜锅,主要是因为铁锅或铜锅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在煎煮药时可能与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如与鞣质类的成分可生成鞣酸铁,与黄酮类成分可生成难溶性聚合物,与有机酸类成分可生成盐类。这些都会影响汤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 水:现在大都是用自来水、井水、泉水来熬药,只要水质洁净即可。 自来水只要符合国家规定的饮用标准就可以了,如果考虑到残余氯的问题,将自来水在容器内放置数小时再用来煎药,即可明显减少氯的含量。 温度温度:是煎药时使中草药有效成分析出的重要因素。煎药时一般以小火(文火)为宜。因为一开始就用大火煎熬,常可使植物性中草药所含蛋白质很快凝固而影响有效成分析出。故最好是在煎药前,先用冷水将中草药浸泡15分钟,这样做可使植物性中药的细胞经过浸泡而胀大,再用小火煎药,可使蛋白质慢慢析出,这样药性可不被破坏,水分也不会很快被煎干。 时间:因药性不同而长短不一,一般以30分钟左右为宜。 但发汗药、挥发性药只要20分钟(大约在水沸后再煮5分钟左右)就够了;对强壮补益药则煎的时间要长一些。 很多人习惯以颜色的深浅来决定煎药时间的长短,认为把汤液的颜色煎到最深才算煎好,这也是错误的。因为有些中草药的颜色可以越煎越深,但实际上药的有效成分却早已煎出来了。有的药煎的时间太长,会造成某些挥发性物质的逸散和有效成分的破坏。 次数:中草药汤剂,每剂一般需煎2次(第一次的药液叫“头汁”,第二次的叫“二汁”)。头汁的加水量以盖过药面为宜,大约为药料体积的2~3倍;二汁的加水量可适当减少一些。对一些较难煎出有效成分的药料如矿物药、贝类药等,则需煎3次。 有些药物如矿物类的紫石英、寒水石等,因在水中溶解度很小,故一般需先煎一段时间再加其他药同煎,有的还须先打碎再入煎。另一些药,如发汗药(薄荷、荆芥等)或芳香健胃药(如木香、丁香等),因含有挥发性的有效成分,故不宜久煎,须待其他药物先煎一段时间后再加入(叫“后下”)同煎。有些贵重药品如犀角、羚羊角等须磨碎冲服,三七、白药等药粉也需冲服。 以上列举的只是一般情况下的注意事项,平时在看病拿药之后还应询问医生,自己的药有没有煎药上的特别要求,别因为煎药不慎而影响疗效。 煎药流程: 一.清洗: 中草药大都是生药,在出售之前一般都进行了加工炮制,煎煮之前一般没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确觉得草药有些脏,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冲洗,以防易溶于水的有效成份大量丢失,从而影响中药疗效。 二、浸泡 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份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避免因煎煮时间过长,导致部分有效成份耗损、破坏过多。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把药物倒入药锅内摊平,然后加常温水--室温水浸泡60分钟,轻压药材时水高出药平面约2厘米。以药材浸透为原则。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变质,冬季可以长些。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浸泡中药绝对不能用沸水浸泡。 三、用水 煎药用水必须无异味、洁净澄清,含矿物质及杂质少。凡人们在生活上可作饮用的水都可用来煎煮中药。一般可用清澈的泉水、河水及自来水,井水则须选择水质较好的。水最好采用经过净化和软化的饮用水,以减少杂质混入,防止水中钙、镁等离子与药材成份发生沉淀反应。 加水多少:按理论推算,加水量应为饮片吸水量、煎煮过程中蒸发量及煎煮后所需药液量的总和。虽然实际操作时加水很难做到十分精确,但至少应根据饮片质地疏密、吸水性能及煎煮时间长短确定加水多少。水的用量一般为:第一遍煎煮时为药材量的5-8倍,或将饮片适当加压后,液面淹没过饮片约2厘米为宜。第二遍用水量可少一些。头煎结束后,将药汁滤出,重新加水至高出药平面约0.5-1厘米,继续武火煎煮至沸腾后改为文火煎煮15-20分钟即可。质地坚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药物略多,质地疏松,或有效成份容易挥发,煎煮时间较短的药物,则液面淹没药物即可。一般如果方中草、花、叶类药物较多,吸水量较大,煎煮前应补充加水,可以多放一点水。 很多中药说明是三碗水煮成大半碗。其实这是笼统的说法而已。碗有大小之分,药物有多少之别,药材质地亦有所不同,不能简单以三碗煎煮成大半碗而论。 四、用火 煎煮中药应注意火候与煎煮时间。火候指火力大小与火势急慢(大火、急火称武火,小火、慢火为文火)。一般未沸前用武火,沸后用文火--小火保持微沸状态,以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减慢水份蒸发,有利于有效成份的`溶出。至于火候和时间的控制,则主要取决于不同药物的性质和质地,在煎煮过程中,尽量少开锅盖,以免药味挥发。 五、煎煮次数与方法 中药煎煮一般要煎煮2~3次,最少应煎两次。煎煮次数太少,提取不完全,药材损失大;煎煮次数太多,不仅耗工和燃料,而且煎出液中杂质增多。一般而言,一副中药在煎煮两次后所含的有效成份已大为降低,故以煎煮两遍为佳。但对于药量较大的处方,在两次煎煮后可能存留的有效成份较多,可再煎第三遍,改为一日3次服用,以节约中药资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疗效。因为煎药时药物有效成份首先会溶解在进入药材组织的水液中,然后再扩散到药材外部的水液中。到药材内外溶液的浓度达到平衡时,因渗透压平衡,有效成份就不再溶出了。只有将药液滤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份才能继续溶出。为了充分利用药材,避免浪费,一剂药最好煎煮两次或三次。治疗一般疾病的中药煎煮以2次为宜,一般先用急火煮沸,水沸后计算煎煮时间,一般为头煎20~30分钟,二煎10~20分钟。用于治疗感冒的解表中药或清热药宜用武火,时间宜短,煮沸时间为l0~20分钟即可,,并趁热服用。用于治疗体虚的滋补中药以3次为宜,头煎为40~50分钟,二煎为20~30分钟,三煎为l0~20分钟。有效成份不易煎出的矿物类、骨角类、贝壳类、甲壳类药及补益药,一般宜文火久煎,使用效成份充分溶出。以上煎煮过程中需要经常搅拌。 煎煮好的中药要趁热滤出,免得有效成份沉淀在药渣上;如果不小心把药物煮干煮焦了,则此药不能服用,因为此时产生很多有毒物质,服用对身体有害。 六、煎煮榨渣取汁 汤剂煎完后应榨渣取汁。因为一般药物加水煎煎煮后都会吸附一定药液。其次主药液中的有效成份可能被药渣再吸附。如药渣不经压榨取汁就抛弃,会造成有效成份损失,尤其是一些遇高热有效成份容易损失而不宜久煎或煎两次的药物,药渣中所含有效成份所占比例会更大,榨渣取汁的意义就更大。 一般在最后一次煎煮时,趁热将药液滤出后,要将药渣用双层纱布包好,绞取药渣内剩余药液。有研究表明绞取药渣内的药液可增加药液成份的l5%~25%。 中药煎后所取得的药液成人一般每次150毫升,学龄期儿童100毫升,婴幼儿50毫升为宜。按一日2次服用,,成人每剂300毫升日服2次,学龄期儿童200毫升日服2次,婴幼儿100毫升日服2次为宜。 七、服法 服用中药,许多人的习惯是一剂中药煎两次,分头汁和二汁分别服用。其实,这种服法是不科学的。因为中药中易溶的甙类、多糖类、挥发油等有效成份在头煎中含量较多,其它难溶有效成份则煎出较少;而在第二次煎煮时,易溶的有效成份可能含量已很低,难溶有效成份则煎出较多,故两次煎出的有效成份不一致,药效也差异很大。服用中药一般应将煎煮2次或3次的中药液体合并,搅拌均匀后分为2份或3份,分别于早晚或早中晚服用才能发挥药效至最佳程度。 病情缓和者可每日口服2~3次;而病情较重、较急者,可根据医师的指示,每隔4小时左右服药一次,夜晚也不停止,以使药力持续,有利于更快地缓解症状、减轻病情。幼儿或呕吐病人因为服用药物有困难则可以分多次服完。服药时间应根据病人的病情和药物的作用来决定,一般的药最好在饭后1小时服,补养药品宜空腹服,易吸收。健胃药或对胃肠有刺激的汤药以进食稍后再服为好,以助疗效并减轻对胃的刺激。服用清热解表药后,不宜吹风,并观察有无出汗和体温、脉搏的变化;润肠的泻药空腹服,易使积滞物泻出。驱虫药在空腹时服,应在早上空腹服。能提高杀虫效果,服后注意大便变化;调经药应在经前服用。中老年人用于滋补身体的补益中药最好是在饭前服用,特别是早晨空腹时服,有利于滋补成份的吸收。药汁冷了,应热一下再服用。大多数中药宜乘温服下,发汗药须热服以助药力,而清热中药最好放凉后服用。 服用时间:一般而言,补益药和泻下通便的药物宜饭前空腹服用;治疗外感疾病及头面部疾病的药物宜饭后服用;安神的药物宜临睡前服用;通下大便的药物宜在清晨和白天服用,避免睡前和夜间服食。对肠胃有刺激的中药,也宜饭后服用。饭后服用的时间一般为进食后半小时左右。 八. 适当忌口 服用中药期间,饮食方面应注意忌食生、冷、黏腻、辛辣的食品,没必要另外补充维生素。一般患热性病者忌辛、辣、油腻及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和烟酒;寒性病忌食生冷食物;黄疸、过敏性疾病、痈疽、肿瘤及某些皮肤病忌食鱼、虾等腥膻食物及刺激性食物;水肿病人忌食盐;补血药忌饮茶等。 其他注意事项 中药煎煮机:是一种带有电控装置的全封闭微压容器,利用水煎沸及其产生的蒸气一次性使药物的成份充分地煎出,其煎药方便,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量,保证中药疗效,更符合卫生学要求,不易霉变。 机煎中药,服用比较方便。一般情况下,机煎中药都是包装在医用塑胶袋中,包装过程也在全封闭无菌状态下进行的。这种袋装药液抗挤压、不易破损,每包药液可在常温下,能保存10天左右,无论居家还是外出携带都非常方便。服药时,只需将药包放进热水内浸泡约10~20分钟即可饮用。微波炉加热后的机煎袋装中药不会影响药效的发挥,可以放心服用。 特殊中药的处理 在处方中有些药材性质特殊,不能与方中群药同煎,应分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医师会在处方中注明,药房在配药时会另包并加以说明。 一般药物可以同时入煎,但部分药物因其性质、性能及临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时间不同。有的还需作特殊处理,甚至同一药物因煎煮时间不同,其性能与临床应用也存在差异。煎制汤剂还应讲究入药方法。 1.先煎类:矿物类、贝壳类、甲壳类、骨类、化石类药物的质地坚硬,这些药物的有效成份在短时间内很难煎煮出来,因此要单独先煎。例如矿物类药物石膏、代赭石、赤石脂等;贝壳类药物如牡蛎、石决明等;甲壳类药物如龟板、鳖甲、等;骨类药物如虎骨和豹骨等。这些药物必须事先捣碎,加水单独煎煮1小时后,再加入其它药物一同煎煮。还有一些毒性较大的药物如川乌、附子、草乌等,通过长时间的高温煎煮可以降低毒性作用,可以起到解毒作用以减少其毒性,久煎后的水解产物才能起到治疗作用,使其应用更为安全。 2.后下类:花、叶类以及一些气味芳香含挥发性成份多的药材(如薄荷、香薷等)久煮会致香气挥发,药性损失,故宜后下,部分根茎类有效成份煎煮时中药成份对热不稳定,不耐煎煮者,不易久煎者亦应后下。如藏红花、大黄、番泻叶等,入药宜后下。在其它药煎煮以后,停火前的5~10分钟时再将其纳入,煎沸5~10分钟即可,叫后下。 3.包煎类:将某种药用纱布包起来,再和其它药一起煎。需要包煎的主要有四类药物,一是细小种子类药物,如车前子、葶苈子、青葙子等,煎药时特别粘腻,如不包煎,容易粘锅,药汁也不容易滤除:二是有些药物如蒲黄、海金沙、灶心土、滑石等,煎时容易上飘在药液表面或沉淀锅底,所以需要包起来煎煮;三是有些有绒毛的药物,如辛夷、旋覆花、枇杷叶等,如不包煎,煎煮后不易滤除,服后绒毛会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呕吐等副作用。四是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物如山药,在煎煮过程中易粘锅焦化,需包煎;煎煮上述药物时先将药物用纱布包好,再放入药锅内与其它药物同煎,叫包煎。包煎时药袋尽量松些,以免药物膨胀时空间不足导致无法更多吸收水份而煎熬不透。 4.另煎类:有些比较贵重的药物(如人参、三七、羚羊角、虫草、鹿茸等),可单独煎煮取汁,再兑入煎好的药液中同服。以免在与其它药物的煎煮过程中损失有效成份,造成浪费。 5.溶化类:又称烊化,是指有些胶质性中药(如阿胶、鹿角胶、龟胶等)或黏性易溶的药物(如饴糖),煎煮时容易与其它药物粘结成团块,或造成溶液胶体渗透压提高,不利于药物有效成份作用的溶出,影响整个药物的煎煮效果,或粘附锅底,容易熬焦且浪费药材,不宜与其它一般药共煎,需要另放入容器内隔水炖化,或以少量水煮化-注意要勤搅拌,再兑入其他药物同服,或直接用煎好的药液溶化后服用。 6.冲服类:一些难溶于水的药,某些粉末样的药物(如琥珀粉、朱砂)不宜煎煮,或某些较贵重的中药(如三七粉、人参粉)或不宜煎煮的药物(如芒硝),液态药物(如竹沥、姜汁等),可直接冲入煎取的药液中混匀服用,或直接用温水冲服,以避免药物损失。一些药物较为贵重而且用量又小,如果与其它药物一同煎煮,其药汁就会被别的药物吸附,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如牛黄、麝香、珍珠粉、琥珀、冬虫夏草、三七粉等。还有一些药物如贝母粉,虽然不是贵重药,但研成细粉冲服,比加入其它药物一同煎煮后服用效果要好些。 7.煎汤代水:某些中药(如灶心土、玉米须等),可先煎煮后留水去渣,再用此水煎煮其它中药。 ;
  • 稻香
    稻香
    不少人喜欢选用中药、汤药治疗疾病或调理补身,尤其是一些老年人。但对于不同种类的中药如何煎,很多时候他们是不太容易分清楚的。有些汤药需要特殊煎法,需要引起儿女们的注意,下面就给大家介绍几种常用的重要煎法。先煎、后下 “先煎”是指延长煎煮中药的时间,使药物中难溶的成分被最大可能地煎出。一般将需先煎的药物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10 20 分钟后,有的需要更长一些,再与浸泡过的其他中药合并煎煮。如矿石类、贝壳类、动物甲角类饮片应先煎30分钟,又如磁石、生石膏、石决明、珍珠母、寒水石、龙骨、牡蛎、生紫石英、生瓦楞、龟板、鳖甲等。这些药物不仅需先煎,而且还应打碎,这样才能使有效成分充分煎出来。另一类是一些毒性较大的药物,如生附子、生半夏、生乌头、马钱子等,这些药物煎的时间长一些可以减少其毒性。“后下”是为了缩短煎煮中药的时间,减少因长时间煎煮所造成的有效成分散失,主要针对那些有效成分易破坏的中药。一般其他群药小火煎煮一段时间后,再加入后下药同煎5 10分钟即可。如薄荷、紫苏叶、藿香、佩兰、芥穗、香薷、菊花、木香、细辛、钩藤、番泻叶等。包煎 包煎即把药物包裹于原色稀棉布袋子中进行煎煮。具体有:质地轻浮类中药:某些细小、质软、质轻不沉于水的中药材,如菟丝子、葶苈子、地肤子、蛇床子、小茴香、鹤虱等,水煎时易浮在水面上而难以得到充分煎煮,亦给过滤药汁带来困难。有毛或杂质的中药:枇杷叶背面密被褐色绒毛,石韦叶柄上被星状毛、叶下被星状鳞毛,蚕沙常夹有泥土、碎桑枝叶等,此类药材若不包煎,极易混入汤液,服后又易刺激咽喉、消化道。有黏稠液质的中药:白及、神曲、淡豆豉等有黏稠液质的中药,一来易粘锅,二来滤药困难,三来易使药渣吸附造成有效成分损失,四来服药时口中黏滞不爽,易使患者恶心。易致药液混浊的中药:一般矿石、贝壳类药材应打碎先煎,以增加其溶解度,如石膏、代赭石等,但这些药材入汤剂易使汤液混浊,不利服用。烊化 烊化就是将胶类中药加入已煎好的药液或清水中加热溶化。目的是防止煎液黏稠而影响其他中药有效成分的煎出或煳锅底,如阿胶、鹿角胶等。烊化不同于溶化。烊化即固体受热到一定温度时变成液体。而溶化则是将物质用水或其他液体化开,不需另外加热。溶化法主要适用于鸡血藤膏、枇杷叶膏、桑葚膏等经水煮提取浓缩而成的膏滋类药物,以及饴糖、蜂蜜之类的药物。只需在药物中加入适量开水冲溶或搅溶即可。个别无机盐类药物,如芒硝、玄明粉、食盐、硼砂之类,只需将定量药物放入盆中或杯中,再加入较多温热之水,用手或玻璃棒稍加搅拌,即可均匀溶化,多用于痔疮、阴部疾患坐盆,或皮肤、口腔等疾患洗漱。另煎 另煎适用于贵重药材,以免与其他药材同煎其有效成分被吸附而造成浪费。煎汤代水 煎汤代水适用于一般体积庞大吸水量较大的药物,如丝瓜络、灶心土、金钱草、糯稻根等宜先与水煎煮,将所得的药汁去渣后再煎他药。文/邬时民
  • 叫你一声敢答应
    叫你一声敢答应
    天竺黄需要先煎天竺黄要先煎的原因主要是减轻毒素的目的,因为某种植物药会存在一定的毒性。必须久煎才能降低、缓解药物所含的毒性。先煎是中药煎药法之一,指某些药物煎煮时不与其他药物同下,为求得汤药同时煎成,使诸药有效成分释出。将需久煎的药材先下锅煎煮半小时或更长时间,目的是为了增加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的毒性,充分发挥疗效。这种做法是有利于病人的安全性。煎煮中药时,需要注意点什么?中药跟西药不同,西药都是直接买现成的食用,里面的药物都是处理得好的。而中药不同,需要自己熬制,将各种中药混合一起,熬出精华,因为中药的特殊性,会与一些物质发生反应,特别是铁质或者是铝制类的,因此在煎煮中药时,不要使用铁锅或者是铝锅,建议使用砂锅或者是陶罐,不容易与中药有反应,相对来说更安全一些。在煎煮之前,需要了解清楚,哪些中药是需要先煎一下的,如天竺黄、火麻仁等,要先煎一下,有一些中药,还需要先打碎后再煎,特别是一些贝壳类的物品,如龟板、牡蛎壳之类的,打碎后再煎,然后加入其它一些中药,混合熬制。在熬制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锅盖的使用,要不要盖上,其实这个问题是没有那么绝对的,需要看一下,是哪个中药,比如对于薄荷、藿香之类的,最好是加上盖子煎煮,主要是因为这些中药中的成分会随着水蒸气挥发,影响到药效,所以要注意加上盖子,减少营养成分的流失。而对于一些菊花、桑叶之类的,在煎煮的时候,容易有往外溢出的情况,那就要注意不加盖,并且适当的搅拌,以免混合一起,有粘锅的情况。在煎煮的过程中,建议采用先武火,后文火的方式,就像我们家里在做红烧肉的时候,先用大火将其烧开,然后到后面改成文火,那么中药也是如此,最大程度地熬出中药里面的营养成分。在放置水的时候,最好是一次性就放好,差不多高于药材8公分,这是第一次煎,还会有二次煎,要根据中药的情况,量特别大的,可以用三煎,正常就是两煎。煎煮中药的时候也要控制好,不同的药物时间是不一样的,对于这样情况,需要咨询一下中医,及时的做笔记,30分钟到2个小时不等,一般都是大火煮20分钟左右,然后转小火慢慢煮。中药的煎煮也是有不少学问的,要注意掌握清楚以后,再去煎煮药物,避免使药效受到破损。大家在服用中药时,也要注意正确的服用时间,以便达到最佳的效果,一般在饭后一个小时,同时要注意在服药期间,不要吃相克的东西,以免影响到药性。
  • 红红的太阳
    红红的太阳
    先煎?后下?包煎?烊化?饭前吃饭后吃?……关于中药,你都了解多少呢? 1、煎药用什么锅? 最好选用砂锅、瓦罐、陶罐等,搪瓷次之(也可使用电煎锅),如果没有,不锈钢锅也是可以的。不宜选用铁锅、铜锅、铝锅、锡器,因为这些金属器皿容易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影响药效。 2、中药饮片煎煮前是否需要清洗? 最好不要清洗! 因为某些中药含有易溶于水的有效成分,如枸杞子的酸、麻黄的碱、甘草的糖、杏仁的苷等水溶性较大,如果清洗就会造成有效成分的丢失,药效大打折扣。另外细小种子、粉末类药材也会冲走流失。如果实在觉得有些灰尘,可以用水迅速漂洗一遍即可。 3、浸泡药材 药材为什么要浸泡 ? 因为中药材大多是干燥的组织,细胞干枯而萎缩,有效成分以沉淀或结晶存在于细胞内,组织外表面十分紧密,水分不易渗透,药物不易溶出。 用水浸泡一段时间后,中药材会变得柔软,细胞开始膨胀。细胞膜的间隙变大,水分容易进入药材组织内,成分溶解于水中,在组织内形成高浓度的药物溶液。随着水温的增高,组织内的高浓度药液会逐渐向组织外扩散,有效成分就会溶解于水中。 加多少水浸泡? 轻按药材,水面刚好漫过手背即可。如果草类药物较多时,吸水量大,可适当加大水量,亦可在浸泡后再加水量至轻按漫过手背。 浸泡时间 :30~60分钟左右 4、煎药用多大火? 先大火(武火),后小火(文火)! 首选用大火将中药煲至沸腾,然后将火调小继续煎煮。解表药、芳香化湿药,煎煮时间适当缩短,头煎煮沸后10~15分钟即可,二煎煮沸后5~10分钟即可。补虚药、矿物药等应适当延长煎煮时间。一副中草药煎煮2次为宜! 5、什么是“先煎”? 先煎是中药煎药法之一,指某些药物煎煮时不与其他药物同下,为求得汤药同时煎成,使诸药有效成分释出。将需久煎的药材先下锅煎煮半小时或更长时间,目的是增加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的毒性,充分发挥疗效。 先煎的药物有以下三类: (1)贝壳、矿石类药物,如龟板、鳖甲、代赭石、石决明、龙骨、牡蛎、磁石、生石膏、生铁落、寒水石、紫石英、瓦楞子、珍珠母等。因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溶出,可打碎先煎20 30分钟,再加入其他药同煎。 (2)对附子、乌头、生半夏等有毒副作用的药物,必须先煎45-90分钟,以降低毒性,保证安全用药。 所以这里就可以解答一部分朋友们的疑问 “**药听说毒性很大,我吃这个真的没问题吗?”,其实药物的毒性就是在浸泡和“先煎”的过程中被降低到最小,小到对人体构不成威胁和损害。 6、什么是“后下”? 后下药主要指一些气味芳香的药物,久煎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而降低药效,如薄荷、青蒿、木香、砂仁、沉香、白豆蔻等。有些药物虽不属芳香药,但久煎也能破坏其有效成分,如钩藤、大黄、番泻叶等。故此两类药物须在一般药物即将煎毕前5—10分钟再下。 7、什么是“包煎”? 包煎:煎药时用纱布包好进行煎煮。 为什么要用纱布包好? (1)有些含淀粉、黏液质较多的药物直接入水煎煮,易使锅底焦糊,如车前子; (2)有些带毛的药物直接入煎则毛不易滤过,服药时刺激咽喉。如辛夷花、旋覆花; (3)有些药物由于质轻、细小,花粉、细小种子及细粉类药物,因其易漂浮在水面,不利煎煮,如蒲黄、葶苈子、滑石粉等。 8、什么是“烊化”? 主要是指某些胶类药物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药物,为避免入煎粘锅或粘附其他药物影响煎煮,将胶类药物放入水中或加入少许黄酒蒸化,再倒入已煎好的药液中和匀内服。 9、什么是“另煎”? 另煎药是指一些贵重药材,为了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宜单独煎煮,如贵重药材人参、西洋参、鹿茸、羚羊角、冬虫夏草等。另煎药在煎煮前也应该浸泡,煎出的药液可以另服,也可以与其他煎液混合服用。一般煎煮时间为1 2小时。 10、饭前服?饭后服? 中药一般是每天一剂,煎煮两次混合一起,分早晚二次服药,那么服药是饭前还是饭后服呢? 一般而言,治疗虚症和肠胃病的,应在饭前30—60分钟服药; 治疗其他一般疾病,则通常在饭后15—30分钟服用为佳,以避免药物对肠胃产生刺激,减少副作用的产生; 助消化或对肠胃有刺激的中药,也应饭后服用;而补益药物则宜饭前空腹服用; 驱虫药也应在早上空腹服用,安神药则应在睡前服用。 11、温服?热服?冷服? 温服: 大多数中药汤剂都是温服的,特别是一些容易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的药物。 冷服: 将煎好的中药放凉后服用,一般适用于热证。 热服: 将煎好的中药趁热服下,适用于寒证,比如外感风寒常常需要热服中药,以助药力,从而更好的发挥药效。 12、服药禁忌 服用中药期间应做到清淡饮食,俗称忌口,其目的是避免发生不良反应和影响药物疗效。 由于疾病的关系,在服药期间,凡属生冷、油腻、腥臭等不易消化或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应忌口。 伤风感冒时,不宜食用生冷、酸涩、油腻的食物;治疗因气滞而引起的胸闷、腹胀时,不宜食用豆类和白薯,因为这些食物容易引起胀气。 其他,诸如水肿病人少食食盐 ;哮喘、过敏性皮炎病人,少吃“发食”如鸡、羊、猪头肉、鱼、虾、蟹等。最终的饮食建议还需以医嘱为准。 #清风计划# # 健康 真探社# #2020生机大会# #真相来了# #中医#
  • 不离不弃
    不离不弃
    一、中药煎煮之前是否需要清洗? 中草药大都是生药,在出售之前一般都进行了加工炮制,煎煮之前一般没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确觉得草药有些脏,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冲洗,以防易溶于水的有效成分大量丢失,从而影响中药疗效。 二、中药煎煮宜选用那些器皿? 煎药的器皿一般以瓦罐、砂锅为好,搪瓷、不锈钢亦可,但忌用铝、铁器、铜器,防止这些金属物品与药物产生反应,影响药物疗效甚至对人体产生危害。李时珍曾说过:“凡煎药并忌铜铁器,宜用银器瓦罐”。现在一般通用的是有盖的陶瓷砂锅 。 三、中药的煎煮程序如何? ①浸泡 把药物倒入药锅内摊平,然后加冷水至高出药平面寸许,浸泡0.5-1小时。冬天若用20-30度的温水浸泡可缩短煎煮时间,但不能用开水浸,以免某些植物细胞中的蛋白质突然受热凝固、外层形成坚密的包膜,或使部分高分子物质形成胶体不利有效成分浸出。但浸泡时间不宜过久,特别在夏季,以免引起药物酶解和霉败煎前浸泡 如果方中花叶类药物较多,吸水量较大,煎煮前应补充加水,使水高出药平面约1-2厘米。 ②加热火候 一般在药物煮沸前用武火(急火),煮沸后宜改为文火(慢火)。但一些治疗外感疾病的中药也可在煮沸后不改文火,继续用武火煎煮5分钟左右即可。 ③煎煮时间 应根据药物和疾病的性质,有效成分溶出的难易和用药情况而定。一般来讲,头煎以沸腾开始计算时间需20~25分钟,二煎15~20分钟,解表药头煎煮10~15分钟,二煎煮10分钟。滋补头煎煮30~40分钟,二煎煮25~30分钟,有先煎药需先煎10~30分钟,后下药应在最后5~10分钟入锅。 ④二煎(复煎) 头煎结束后,将药汁滤出,重新加入冷水至高出药平面约0.5-1厘米,继续武火煎煮至沸腾后改为文火煎煮15-20分钟即可。 四、关于药物的先煎、后下、包煎、冲服、烊化等的说明 (1) 先煎 先煎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的毒性,充分发挥疗效。 ①矿石类:贝壳类、角甲类药物,因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必须先煎。如生石膏、寒水石、赤石脂、灵磁石、代赭石、海浮石、礞石、自然铜、牡蛎、石决明、珍珠母、海蛤壳、瓦楞子、龟板、鳖甲、穿山甲、龙骨、龙齿、鳖甲、水牛角等等,可打碎先煎30分钟。 ②有毒的药物:如乌头、附子、商陆等等,要先煎1~2小时,先煎、久煎能达到减毒或去毒的目的。 ③某些植物药:如天竺黄、火麻仁、石斛、只有先煎才有效。 (2) 后下 后下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挥发油的损耗,有效成分免于分解破坏。 ①气味芳香,含挥发油多的药物,如薄荷、藿香、木香、豆蔻、砂仁、草豆蔻、檀香、降香、沉香、青蒿、细辛等等均应后下,一般在中药汤剂煎好前5~10分入药即可。 ②不宜久煎的药物,如钩藤、杏仁、大黄、番泻叶等等应后下。 (3)包煎 ①花粉类药物,如粉花粉、蒲黄;细小种籽类药物,如葶苈子;药物细粉,如青黛等等均应包煎。 ②对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物如车前子在煎煮过程中易粘锅糊化、焦化,故需包煎。 ③对附绒毛药物,如旋覆花等,采取包煎,可避免由绒毛脱落混入汤液中刺激咽喉,引起咳嗽。 (4)烊化冲入 对于一些胶类或糖类,粘性大,如阿胶、鹿角胶、蜂蜜、饴糖等等,宜加适量开水溶化后,冲入汤液中或入汤液中烊化服用。如若混煎,会导致药液的粘性大,影响其它成分的溶出,胶亦受一定损失 (5)煎汤代水 一般体积庞大吸水量较大的药物如丝瓜络、灶心土、金钱草、糯稻根等先宜与水煎煮,将所得的药汁去滓后再煎他药。 (6)溶化 如芒硝、玄明粉等亦可溶化冲入汤剂中应用 (7)另煎后兑入 一些贵重的药物如人参、西洋参、鹿茸等均可以另煎,其汁液兑入煎好的汤剂中服用。 (8)生汁兑入 如鲜生地汁、生藕节、梨汁、韭菜汁、姜汁、白茅根汁、竹沥等,不宜入煎可兑入煮好的汤剂中服用。 (9)合药冲服 某些贵重的药物有效成分不在水中溶解的或加热后某些有效成分易分解的药物,如人参粉、牛黄粉、羚羊粉、三七粉、麝香粉、全蝎粉、肉桂粉、甘遂粉等,将药末合于已煎好的煎剂中搅拌后服。 五、一副中药应该煎煮几次为好? 一般而言,一副中药在煎煮两次后所含的有效成分已大为降低,故以煎煮两遍为佳。但对于药量较大的处方,在两次煎煮后可能存留的有效成分较多,可再煎第三遍,改为一日3次服用,以节约中药资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疗效。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