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骨草用法吃还是外用

123人浏览 2025-09-19 07:12:12

6个回答

  • 季胺碱
    季胺碱
    最佳回答

    透骨草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可以同时用于内服和外用。

    1. 内服用法:透骨草可以被用来泡水喝或煎汤饮用。内服透骨草通常用于治疗肾结石、尿路感染、肾虚、腰膝酸软、关节炎等疾病。内服透骨草时,通常会将其研磨成粉末或煎剂,然后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服用。

    2. 外用用法:透骨草可以制作成外敷药物或草药浸泡水用于外洗。外用透骨草通常用于治疗皮肤炎症、疱疹、痔疮、瘀伤、扭伤和抓伤等症状。可以将透骨草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温水调成糊状,然后涂抹在患处,或者将透骨草放入袋中,用开水冲泡成浓度适中的草药浸泡水,然后用来清洗或浸泡受伤的皮肤。

    无论是内服还是外用,建议在使用透骨草之前咨询中医师或中药师的建议,以确定具体的用法和剂量,确保安全有效地使用该草药。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以及存在其他健康问题的人群,使用透骨草前应先咨询医生的意见。

  • 王晓茹是憨熊。
    王晓茹是憨熊。

    神经性皮炎又名“慢性单纯性苔藓”。多发于青壮年,以颈项、肘、骶尾部等皮肤局限性苔藓样变伴阵发性瘙痒为特点,故中医称之为摄领疮、牛皮癣、顽癣等。临床上可分为局限型和播散型。以局限型较常见,常局限于1~2处,表现为局部阵发性瘙痒,搔抓或摩擦后,逐渐出现成群粟粒大皮色、淡红色圆形、多角形扁平丘疹,较坚实,略带光泽,久而逐渐融合、扩大成片,形成典型的皮肤苔藓样变。上覆以少许鳞屑,边界清楚,干燥粗糙肥厚,表面常有抓痕和血痂。发生于颈后及两侧,肘伸侧、骶尾部、腘窝、外阴等处也常见。部分患者皮损分布广泛,称播散性神经性皮炎。常反复发作。

    (一)内治方【方一】风癣汤【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生地黄30克,玄参12克,丹参15克,当归、白芍、茜草、红花、黄芩、苦参、苍耳子、白鲜皮、地肤子、生甘草各9克。

    【功效】养血和营,消风除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潜阳熄风汤【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紫贝齿、珍珠母各30克,生地黄、熟地黄、磁石、生龙骨、生牡蛎、代赭石各15克,当归、首乌、白芍各9克。

    【功效】潜阳熄风,养血和营。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乌蛇驱风汤【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乌蛇、荆芥、防风、羌活、黄芩、金银花、连翘各9克,蝉衣、白芷、黄连、甘草各6克。

    【功效】搜风清热,败毒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全虫方【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组成】全蝎(打)、猪牙皂角、苦参各6克,皂刺12克,刺蒺藜、炒槐花各15~30克,威灵仙12~30克,白鲜皮、黄柏各15克,炒枳壳9克。

    【功效】祛风解毒,燥湿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五】搜风解毒饮【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土茯苓31克,防风、木通、金银花、木瓜、薏苡仁、白鲜皮、炒皂角子各9克。

    【功效】祛风利湿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六】金蝉蜕衣汤【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桂枝、猪苓、防风、蝉蜕各9克,茵陈12克,金银花、连翘各15克,郁金、苍术、薏苡仁、大枣各6克。

    【功效】祛风清热利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七】四物润肤饮【来源】《中医皮肤病诊疗学》【组成】当归、胡麻、秦艽各9克,白芍、生地黄、首乌、石斛、钩藤、玉竹、山药各12克,沙参30克,刺蒺藜18克。

    【功效】养血润肤,散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八】首乌饮【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何首乌15克,牡丹皮8克,生地黄12克,熟地黄、当归各10克,红花3克,地肤子、白蒺藜、僵蚕、玄参、甘草各5克。

    【功效】祛风凉血,健脾利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九】皮癣汤【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生地黄20克,当归、赤芍药、黄芩、苦参、苍耳子、白鲜皮、地肤子各10克,珍珠母30克,生甘草6克。

    【功效】清热凉血,消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消风散加减【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当归、防风、知母、苦参、荆芥、白鲜皮、地肤子各10克,生地黄15克,生甘草、蝉蜕各6克,生牡蛎30克。

    【功效】凉血清热,消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一】养血消风散加减【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熟地黄、何首乌各15克,当归、荆芥、苍术、火麻仁各10克,白蒺藜、苦参各12克,炙甘草、蝉蜕各6克。

    【功效】养血清热,消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二】地黄饮子加减【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生地黄、熟地黄各20克,当归、玄参、牡丹皮、白蒺藜、白僵蚕各10克,红花、甘草6克,灵磁石、生牡蛎各15克。

    【功效】养血润燥,熄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三】风癣汤加减【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生地黄15克,玄参、丹参、当归、白芍、地肤子各10克,红花、生甘草各6克,苦参、黄芩、苍耳子、白鲜皮各12克。

    【功效】养血润燥,熄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四】乌蛇驱风汤加减【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乌梢蛇、黄芩、金银花各12克,荆芥、防风、白芷、羌活、连翘各10克,黄连、蝉蜕、生甘草各6克。

    【功效】搜风清热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二)外治方【方一】羊蹄根散【来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组成】羊蹄根末83克,枯白矾23克。

    【功效】止痒。

    【制法】研匀。

    【用法】米醋调擦癣处。

    【方二】白朱砂散【来源】《外科大成》【组成】朱砂、雄黄、煅象皮、硼砂各3克,蟾酥1.5克,煅白朱砂6克。

    【功效】止痒。

    【制法】为细末。

    【用法】以生桐油调搽患处,火烘。

    【方三】顽癣方【来源】《外科正宗》【组成】川槿皮6克,轻粉1.5克,斑蝥、大枫子各7个。

    【功效】杀虫止痒。

    【制法】水2盅煎减半,露1宿。

    【用法】蘸涂患处。

    【方四】顽癣必效方【来源】《外科正宗》【组成】川槿皮120克,轻粉、雄黄各12克,百药煎4饼,斑蝥3克,巴豆(去油)4.5克,大黄、海桐皮各60克。

    【功效】杀虫止痒。

    【制法】为极细末,以阴阳水调。

    【用法】敷用。

    【方五】秘传宁痒散【来源】《松崖医径》【组成】川槿皮30克,青娘子、红娘子各7个,斑蝥3个,贝母15克,槟榔2个。

    【功效】发泡止痒。

    【制法】水浸露3天,擂碎。

    【用法】以穿山甲挝破,用鹅翎搽用。

    【方六】银粉散【来源】《疡科会粹》【组成】轻粉、黄丹、白胶香、沥青各等份。

    【功效】杀虫止痒。

    【制法】为末。

    【用法】麻油调,拭后搽用。

    【方七】剪刀散【来源】《重订瑞竹堂经验方·疮肿门》【组成】梗树皮240克,剪草、白芨各120克,巴豆14个。

    【功效】润肤止痒。

    【制法】研细末。

    【用法】新汲水调如糊敷患处。

    【方八】五黄散【来源】《本草纲目拾遗》【组成】鸡心大黄、硫黄、雄黄、姜黄、藤黄各等份。

    【功效】杀虫止痒。

    【制法】为细末。

    【用法】茶油调涂患处。

    【方九】川槿散【来源】《鲁府禁方》【组成】斑蝥(去头足)7个,巴豆(去油)5个,川槿皮9克。

    【功效】杀虫止痒。

    【制法】为细末。

    【用法】以醋调搽。

    【方十】效妙散【来源】《丹台玉案》【组成】雄黄、密陀僧各9克,白砒6克,枯矾15克,硫黄(火煅入烧酒煮过,埋土中1宿)30克。

    【功效】燥湿杀虫止痒。

    【制法】为细末。

    【用法】以煨熟姜蘸药擦。

    【方十一】柳光散【来源】《丹台玉案》【组成】斑蝥(去翅足)、大枫子各6克,川槿皮、枯矾、轻粉各9克,白砒1.5克。

    【功效】燥湿杀虫止痒。

    【制法】为细末。

    【用法】以醋调搽。

    【方十二】搽绿药粉【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组成】硼砂90克,自然铜30克。

    【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

    【制法】为末。

    【用法】以黄瓜、茄子皮、生姜蘸药外用或配成10%软膏外擦。

    【方十三】冰花散【来源】《皮肤病方剂药物手册》【组成】冰片15克,花椒60克,细辛3克。

    【功效】辛凉止痒。

    【制法】诸药入碗内,上盖玻璃板,以火加热,刮下玻璃板下药混匀。

    【用法】撒布或以95%酒精制成0.5%冰花散酊外涂。

    【方十四】顽癣散【来源】《千家妙方》【组成】樟脑0.6克,铅粉、雄黄、硫黄各0.3克,白砒0.15克,斑蝥1只,全蝎3只,生草乌1个。

    【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

    【制法】为细末。

    【用法】先以新鲜羊蹄草根蘸醋擦患处至红,湿者撒用,干者香油调涂,日1次。

    【方十五】搔痒洗方【来源】《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皮肤病》【组成】刺猬皮、枳壳、蛤蟆草(车前草)各9克,紫草、紫花地丁各15克。

    【功效】除湿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熏洗。

    【方十六】皮炎洗剂【来源】《北京市中草药制剂选编》【组成】透骨草、艾叶各6克,防风、马齿苋、蒲公英、黄芩、紫花地丁、羌活、独活各4.5克,甘草3克。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止痒。

    【制法】将药置酒中浸泡5~6天。

    【用法】过滤,涂患处,日2次。

    【方十七】雄黄明矾洗剂【来源】《皮肤科外用药物手册》【组成】雄黄、明矾、食醋各适量。

    【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

    【制法】前2味为末,加醋调稀糊状。

    【用法】涂患处,日2~3次。

    【方十八】炉赤洗剂【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炉甘石(黄连水飞)、赤石脂粉各15克,甘油15毫升。

    【功效】清热解毒。

    【制法】上药加水合成100毫升。

    【用法】外搽患处。

    【方十九】羊蹄根酒一【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羊蹄根180克,75%酒清360克。

    【功效】杀虫止痒。

    【制法】羊蹄根碾碎置酒精内浸泡7日,过滤去渣。

    【用法】以棉棒或毛刷蘸药涂患处。

    【方二十】羊蹄根酒二【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组成】羊蹄根、土槿皮各180克,制川乌、槟榔、百部、海桐皮、白鲜皮、苦参各30克,蛇床子、千金子、地肤子、番木鳖、蛇衣、大枫子各15克,蜈蚣末9克,白信、斑蝥(布包)各6克。

    【功效】杀虫止痒。

    【制法】诸药入高粱酒2.5升,密封大口瓶内,浸15~30天,去药渣。

    【用法】用毛刷蘸药涂患处。

    【方二十一】蒸敷酊【来源】《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皮肤病》【组成】苍术、黄柏、防风、独活、苦参、五倍子各30克,大枫子、白鲜皮各60克。

    【功效】除湿祛风,止痒。

    【制法】加白酒或75%酒精1.5升,浸泡1周。

    【用法】外用。

    【方二十二】止痒酒【来源】《常见药物制剂》【组成】白鲜皮、土荆芥、苦参各150克,白酒适量。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止痒。

    【制法】前3味为粗粉,加白酒于容器浸渍7~14日,过滤压榨残渣,合并滤液和榨液。净置24小时,过滤,添加白酒至1升。

    【用法】外用。

    【方二十三】斑蝥酊一【来源】《疮疡外用本草》【组成】斑蝥24克,轻粉、冰片各3克,明雄黄9克。

    【功效】润肤止痒。

    【制法】烧酒或70%酒精400毫升浸药1日。

    【用法】涂患处,面积不宜大,以3~5厘米为宜,起疱抽出内容物,包扎。

    【方二十四】斑蝥酊二【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斑蝥15克,70%酒精100毫升。

    【功效】发泡止痒。

    【制法】浸泡1周。

    【用法】涂患处,起疱抽出内容物,包扎。

    【方二十五】土槿皮酊【来源】《常见病中医临床手册》【组成】土槿皮90克,柳酸25克,甘油25毫升,纯酒精300毫升。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止痒。

    【制法】土槿皮入酒精内浸泡7日,去渣,入柳酸(另用酒精溶解兑入)、甘油即成。

    【用法】涂患处。

    【方二十六】土槿皮酒【来源】《常见病中医临床手册》【组成】土槿皮30克,白酒300毫升。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止痒。

    【制法】浸泡后滤汁去渣,或醋浸。

    【用法】外搽。

    【方二十七】牛皮癣一号酒【来源】《皮肤科方剂药物手册》【组成】白芨、土槿皮、槟榔、生百部、川椒各500克,大枫子仁250克,斑蝥60克,水杨酸、苯甲酸。

    【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

    【制法】前5味碎置渗滤器中,另将大枫子仁、斑蝥捣泥置其上,加白酒或60%~75%酒精高出药面数厘米浸泡5~7日,最后在渗滤液中按比例加入5%水扬酸、10%苯甲酸搅拌溶解。

    【用法】涂患处。

    【方二十八】复方蛇床子酊【来源】《皮肤科外用药物手册》【组成】蛇床子、白芷、百部各9克,白酒100毫升。

    【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

    【制法】将药置酒中浸泡5~6天。

    【用法】涂患处,日2次。

    【方二十九】复方黄连酊【来源】《皮肤科外用药物手册》【组成】黄连30克,肉桂9克,斑蝥、全蝎、蜈蚣各5个,白酒500毫升。

    【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

    【制法】将药置酒中浸泡5~7天。

    【用法】涂患处,日2~3次。

    【方三十】复方斑蝥酊【来源】《简明中医皮肤病学》【组成】斑蝥12个,全蝎16个,乌梅肉30克,皮硝12克,75%酒精480毫升。

    【功效】止痒,软坚。

    【制法】将药直接浸泡10天,过滤。

    【用法】外用日数次。

    【方三十一】神经性皮炎药水一【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紫荆皮、山甲珠、皂刺尖、白芷片、桂枝、雷丸、雄黄各31克,斑蝥3克,樟脑15克,50%酒精1升。

    【功效】润肤止痒。

    【制法】除雄黄、樟脑外,余药酒精浸泡20天,过滤去渣,再入雄黄、樟脑。

    【用法】摇匀外用。

    【方三十二】神经性皮炎药水二【来源】《全国医药产品大全》【组成】羊蹄根、生川乌、生草乌、生天南星、生半夏各100克,蟾酥、闹羊花、荜茇各80克,土槿皮酊320毫升,细辛50克,50%乙醇适量。

    【功效】润肤止痒。

    【制法】制为棕色透明的醇溶液。

    【用法】擦患处,日2~3次。

    【方三十三】神经性皮炎药水三【来源】《中草药制剂选编》【组成】生草乌、生半夏各3克,生天南星、细辛各1.5克。

    【功效】润肤止痒。

    【制法】研粗粉,入60%来苏儿200毫升浸泡1周过滤。

    【用法】擦患处。

    【方三十四】蛇槿酊【来源】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4:(6)

    【组成】蛇床子50克,川槿皮、苦参、牙皂、白鲜皮各30克,川椒、大枫子各15克。

    【功效】清热燥湿止痒。

    【制法】入25%酒精1.5升,浸泡7天。

    【用法】擦患处,日2~3次。

    【方三十五】皮癣水【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土槿皮620克,紫荆皮、苦参、樟脑各310克,苦楝根皮、生地榆各150克,千金子50粒,斑蝥(布包)100只,蜈蚣30条。

    【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

    【制法】将土槿皮等5味打碎入瓶,入75%酒精5升,并将斑蝥、千金子等加入密封浸泡1~2周。滤渣加入樟脑溶化。

    【用法】涂于皮损处。

    【方三十六】神效癣药【来源】《饲鹤亭集方》【组成】斑蝥15克,百部60克,槟榔、土槿皮、枫子肉、白芨、川椒各30克。

    【功效】燥湿杀虫止痒。

    【制法】以烧酒浸泡。

    【用法】外搽。

    【方三十七】大枫子油【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大枫子油6250毫升,硼酸310克,冰片30克,麝香0.3克。

    【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

    【用法】外用。

    【方三十八】斑蝥醋【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甲:土槿皮180克,蛇床子、百部各125克,斑蝥(布包)3克。乙:硫黄125克,樟脑、白信、轻粉各18克。

    【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

    【制法】先将甲药入米醋5升内浸泡1月去渣,再入乙药。

    【用法】毛刷蘸涂患处。

    【方三十九】斑蝥醋浸剂【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组成】全蝎16个,斑蝥12个,皮硝12克,乌梅30克,米醋500克。

    【功效】软坚润肤止痒。

    【制法】将药醋浸泡1周。

    【用法】涂患处。

    【方四十】复方红粉醋剂【来源】《皮肤科外用药物手册》【组成】红粉、樟脑、密陀僧各6克,冰片2克,醋适量。

    【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

    【制法】调和成稀糊状。

    【用法】涂患处,日2~3次。

  • @绝处逢生
    @绝处逢生

    凤仙花可以吃。

    凤仙花的作用

    1、活血通经

    本品味甘、微苦、性温,入肝经,甘温通利、和畅气血以生新,其苦能泄降导下以通经脉,常用于治疗妇女闭经腹痛,产后瘀血未尽等证。2、祛风止痛

    《本草纲目》载风仙花;“活血消积。治蛇伤、腰肋引痛。”,《本草求原》载凤仙花“治偏废”。主要治疗因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得以乘袭,引动痰湿,流窜经络,致气血滞塞,或气血亏虚,失于运行而致瘀血阻络而出现半身不遂、麻木不仁;或因跌打损伤,肝胁疼痛,瘀血肿胀等。肝为藏血之脏,其经行于两胁,瘀血之疾多从肝治。3、对细菌抑制作用

    本品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和痢疾杆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4、对癣菌作用

    试验证明,凤仙花的鲜花汁,对红色表皮癣菌,堇色毛癣菌及腹股沟表皮癣菌,专夫曼高尔夫表皮癣菌均有抑制作用。

  • 会飞的鱼
    会飞的鱼

    骨质增生,又称骨刺。以前人们一直把“骨刺”当作是风湿骨痛的症状,从而忽略了骨质增生,治疗效果也不理想。而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通过X线摄片便能清晰地辨认骨质增生的部位和增生的程度。患者可用威灵仙30克、鹿衔草30克、金毛狗脊45克、去皮鸡胸肉250克煲汤饮用。先将上述药品放入瓦罐内,加10碗水煎至3碗,去滓渣后喝汤。3碗药汁要暖饮,分早中晚3次,10天为1疗程。

    为了提高中药的疗效,在治疗时还应根据疾病的阶段和患者的体质认真辨证才行。中医认为,骨质增生的早期多为瘀邪交结、凝而不散,治疗应化瘀驱邪、舒筋通络。

    可服中药桃仁10克、红花5克、当归15克、生地黄15克、川芎5克、赤芍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威灵仙15克、地龙10克、土鳖虫5克、乌梢蛇10克、生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另用蝎子、蜈蚣各5克研末,每晚服2克,连服1月。

    如果病人已是骨质增生的后期,则多是肝肾不足、虚中夹实。不足者有阴虚、阳虚之分,夹实者有瘀结、湿热之别,病情比较复杂。阴虚者表现为口燥便坚,形瘦眩晕;阳虚者肢体畏寒,小便清长,阳痿滑泄;湿热者多有关节肿胀,关节内有积液,按之波动,屈伸不利。

    以补肾软坚为主,可用下列中药:熟地15克、山萸肉10克、淮山药10克、丹参30克、皂角刺10克、穿山甲10克、威灵仙15克、生甘草5克。阴虚者加知母10克,龟板、鳖甲各12克;阳虚者加干姜10克、附片15克;瘀结者加桃仁10克、红花5克;湿热者加苍术10克、黄柏10克。

    以上处方药都是需要长期服用的,并且收效甚微。专家认为,节舒康软胶囊治疗骨质增生是个不错的选择。节舒康软胶囊可帮助刺激软骨细胞生成更多的胶原蛋白,含有助于结缔组织健康的平滑运动的重要元素,提供优质、平衡天然的营养素,维持和保护关节、肌健的健康。同时节舒康软胶囊促进钙离子的吸收,避免钙质流失,预防和改善骨质疏松,帮助缓解关节炎症状,提供关节建造,加速修补软骨组织、肌腱,强化韧带。需要提醒的是,在治疗骨质增生时,有许多中医师都喜欢使用马钱子制剂。临床证明,马钱子及其制剂对骨质增生虽然有少许疗效。马钱子辛热有毒,服后有头晕和周身热感,应严格掌握其用量和禁忌。患者不可急于求成而擅自使用。

  • 静儿
    静儿

    叶片形状 貌似崩大碗 过去乡下习惯用来治疗肝炎预防肝炎的草药,听一位农村朋友长辈说过,20多年前他家属得了急性甲型肝炎肝腹水肚子涨满发大,广州某三甲大医院主治医师宣判他命不久矣,如是我的朋友不服这一口气,他说了一句尼玛啊!我就不信好好一个大男人就不活了,阎罗王抓人也不会那么快挂!于是他到田野里找到了崩大碗两斤,用了一斤洗净鲜用磨汁液直接给他家属灌服,神奇效果出来了,不用两天肝腹水全收,开始有胃口吃粥吃饭了,不久就出院了,那一位医生哑了!不会说话,样子像我怎么还不及一个乡巴佬的土方治大病来得切底。。。学医未深自愧不如。。。崩大碗外观也像金钱草,可能那位朋友用了金钱草,还是崩大碗,就不清楚了,我觉得崩大碗也不像是主治肝腹水的,金钱草才有这个主要功效,崩大碗反正对肝脏好,五行属木,归肝经, 如果是崩大碗煲鸡汤很不错的!农村人经常用来给小孩子当凉茶喝的,小孩子偷吃了油炸食品过多容易生病,大人们就会用来煲汤或煲茶加一块红糖,当糖水喝滋润咽喉,主要 用来 预防肝炎,肝火上炎,眼红目痛,舌肥咬舌舌,苔牙齿印。。。等,我那一位朋友应该会不会搞错就很难说了!?这个问题还是请行家出来说一说比较在理,崩大碗对我来说非常熟悉,小时候到田野采摘野生的崩大碗放在书包里,回家加妈妈煲汤水喝,就知道好东西,小学生们抢着来采摘的,某些童鞋用红领巾一捆带回家,你给出的图片不太清楚啊!外观根颈部的形状颜色就很像了,叶片形状与颜色也像,就是叶片上的纹理不像!!!崩大碗比较多皱折纹线比较清晰叶片比较有韧性的,而金钱草叶片不是这个特征。 一直往下看有图比较:

    下面这一张图我肯定是崩大碗!下面水盆里人工种植的,是网上找到照片的但全不像崩大碗,会不会原作者误认!?这个就不清楚了,可能是人工种在水里面才会引起变化,大部分崩大碗草药都是生长在泥土地里的自然野生的很少会自愿物择生长在水里的,大部分都是人为的控制使它进入另一种生长环境里而外观发生微妙的变化,根茎叶子变得没有那么韧性了,浮浮的粉粉的

    味道淡了,就好像海水+淡水=盐份浓度稀释了中药材崩大碗又称作“积雪草”;中药积雪草为伞形科植物积雪草的全草。夏季采收全草,晒干或鲜用。

    中医学上以全草入药,味甘,性寒,有清热生津、凉血解毒、活血消肿、清利湿热等作用,主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治疗疮毒等。民间多用于各种热病引起的高热、烦渴、咽喉肿痛以及多种食物、药物中毒,对于胃热引起的牙肉肿痛有很好的清热消肿功效。

    因为崩大碗性偏寒凉,对于身体虚弱人士和小童来说,则不宜喝太多,否则会容易感到晕眩。

    别称:马蹄草、马脚迹、雷公碗、雷公根、铜钱草、铁灯盏、透骨草、连钱草、跳破碗、蚶壳草、葵蓬菜、落得打、草如意、芽黄草、老鸭确定、老豺碗、老公根、缺碗草芋子草、破铜钱草、崩口碗、大马蹄草、大水钱、地钱草、地细辛、地棠草、地排草、土细辛、含壳草、 半边碗、刚果龙、乞食碗。崩大碗的功效:

    可作中草药的崩大碗,其性凉,味甘、辛,入肝、脾、肾经,具清热解毒、活血、利尿的功效。《本经》说它“主大热、恶疮、痈疽”等;现代的《广东中药》亦认为它“消暑热,去湿热。治肝肿大、肋膜炎”等。有记载其鲜用可治咳血、吐血、鼻血等。以新鲜的崩大碗配备黄豆炖猪肝,清甜爽口,有清热利湿、养肝护肝的作用,尤为合适于日渐闷热的春末时饮用。配备宽中益气性味甘平的黄豆能削减崩大碗的寒凉性而助猪肝的滋补作用。辛苦寒,归肝脾肾,清热利湿;活血止血;解毒消肿。主发热;咳喘;咽喉肿痛;肠为为;痢疾;湿热黄疸;水肿;淋证;尿血;衄血;痛经;崩漏;丹毒;瘰疬;亲疮肿毒;带状疱疹;跌打肿痛;外伤出血;蛇虫咬伤。外观也像 另一种草药像金钱草!!!原名马蹄金,别名:过路黄、镜面草、翠屏草、荷苞草、肉馄饨草、金锁匙、连钱草、对座草、叶金钱草、钱芊金等。拉丁文名是Dichondra repens Forst.管状花目、报春花科多年生匍匐小草本。叶肾形至圆形,直径4-25毫米,花单生叶腋,花柄短于叶柄,丝状;绿叶,开黄色小花性味

    味甘、微苦、性凉。归肝、胆、肾、膀胱经。

    金钱草功效主治

    金钱草是一种常见植物,而且是一种中药材,他主要功效就是可以预防结石和利胆排石可以说对结石有非常好治疗和预防作用,利水通淋;清热解毒;散瘀消肿,清利湿热,沙淋,尿涩作痛,黄疸尿赤,痈肿疔疮,主治肝胆及泌尿系结石;热淋;肾炎水肿;湿热黄疸;疮毒痈肿;毒蛇咬伤;跌打损伤。[1] 8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60g,鲜品加倍;或捣汁饮。外用:适量,鲜品捣敷。9用药注意

    据报道[《四川中医》1983,(3):40],外用该品引起接触性皮炎12例,均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患者,用鲜品煎水熏洗所致。10用药配伍

    用于肝胆结石及尿路结石,热淋,黄疸。金钱草有良好的利湿退黄及排石通淋作用,治肝胆结石及黄疸,可单用该品煎汤代茶饮,或配伍茵陈、郁金、大黄等以增强清利肝胆及排石作用。

    治石淋、热淋亦可单用取效或与海金沙、鸡内金、石韦等同用,以增强清下焦湿热、通淋排石之功;石淋兼有肾虚见症者,可与补肾之桑寄生、胡桃仁等配伍应用。

    用于疮毒痈肿,乳痈,火丹,毒蛇咬伤及跌打损伤。金钱草有解毒散瘀,消肿止痛之功,常用鲜品内服或外敷,可单用鲜草捣汁饮,或捣敷患处,亦可与野菊花、蒲公英、万年青等同用以加强清热解毒作用。

    金钱草用于水肿、臌胀,内服、外敷均有利尿消肿之功,用于肺热咳嗽,小儿高热,是取其清热解毒作用。药材鉴别

    全草多皱缩成团,下部茎节上有时着生纤细须根。茎扭曲,直径约1mm;表面红棕色,具纵直纹理;断面实心,灰白色。叶对生,多皱缩破碎,完整叶宽卵形或心形,全缘,上面暗绿色至棕绿色,下面色较浅,用水浸后,透光可见黑色短条纹;叶柄细长,叶腋有时可见花或果实。气微、味淡。以叶大、色绿者为佳。

    茎横切面,表皮外被角质层,有时可见腺毛。皮层宽广,薄壁细胞偶含红棕色分泌物;有分泌道散在,周围5-10个分泌细胞,含红棕色分泌物;内皮层明显。中柱鞘纤维微木化,断续成环。韧皮部狭窄,老茎的木质部偶有纤维。髓常成为空腔。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叶横切面:上表皮为1列切向延长的薄壁细胞、类长方形,具角质层,无气孔。下表皮细胞形状与上表皮相似,有气孔。栅栏组织常1列,稀2列。海绵组织细胞4-6列,偶含红棕色色素块,分泌道散列,直径45μm。主脉1条,于下面明显凸出。近表皮细胞处及韧皮部外面有厚角组织,维管束被维管束鞘包围。侧脉小,不发达。

    叶表面观:表皮细胞垂周壁略呈波状,具角质层,腺毛红棕色,头部单细胞,类圆形,柄为多细胞,脱落后留有圆形基部,周围有放射状角质层纹理;下表皮细胞气孔不等式或不定式;叶肉组织有分泌道散在,含红棕色分泌物。被疏柔毛的茎、叶可见非腺毛,非腺毛有1-17个细胞,长60-1070 μm,基部直径15-53μm,平直或弯曲,表面具细条纹,胞腔含黄棕色物质,有的细胞缢缩。化学成分编辑

    全草含黄酮类成分:槲皮素(quercetin),异槲皮甙即槲皮素-3-O-葡萄糖甙(isoquercitrin,quercetin-3-O-gluco-side),山奈酚(kaempferol),三叶豆甙即山奈酚-3-O-半乳糖甙(trifolin,kaempferol-3-O-galactosids),3,2,4,6`,四羟基-4,3`-二甲氧基查尔酮(3,2,4,6`,tetrahydroxy-4,3-dimethoxy chal-cone),山奈酚-3-O-珍珠菜三糖甙(kaempferol- 3-O-lysi-machia trioside),山奈酚-3-O-葡鼠李柠檬素-3,4-二葡萄糖(rhamnocitrin-3,4-diglucOside),山亲酚-3-O-芸香糖甙(kaempferol-3-O-rutinoside),山奈酚-3-O-鼠李糖甙-7-O-鼠李糖基(1→3)-鼠李糖甙[kaempferol-3-O-rhamnoside-7-O-rhamnosyl(1→3)-rhamnosi-de]。还含对-羟基苯甲酸(p- hydroxy benzoic acid),尿嘧啶(uridine),氯化钠;氯化钾,亚硝酸盐,环腺苷酸(cAMP),环鸟苷酸(cGMP)样物质,多糖和钙、镁、铁、锌、铜、锰、镉、镍、钴等9种元素,钙、镁、铁含量最多,金钱草 - 常用配方

    治黄疸初起,又治脱力虚黄:神仙对坐草三叶,白荷包草、平地木、菌陈各三钱。水煎分三服,早、中、晚下。(《百草镜》)

    治腹水肿胀:过路黄鲜草适量,捣烂敷脐部。(《上海常用中草药》)

    治肾虚水肿:四川大金钱草、小茴香。炖猪蹄子服。(《四川中药志》)

    治石淋:过路黄一两,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治胆石病:大金钱草、狗宝。研末,蒸猪肝服。(《四川中药志》)

    治一切疝气:仙人对坐草、青木香。二味捣汁,冲酒服。(《刘羽仪经验方》)

    治疔疮:过路黄捣汁,兑淘米水或酒服。(《湖南药物志》)

    治跌打损伤:过路黄鲜全草,洗净,捣汁一小杯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治骨折:四川大金钱草、二郎箭、见血飞,大血藤皮。研末,调麻油包患处。(《四川中药志》)

    治毒蛇咬:神仙对坐草捣汁饮,以渣敷伤口。(《祝穆试效方》)

    胆宁片金钱草200g,人工牛黄30g,水飞蓟素17.5g,盐酸黄连素12.5g,延胡索125g,大黄125g,蒲公英150g,薄荷油2g。延胡索、大黄照渗漉法,以60%乙醇为溶剂渗漉,漉液70℃以下浓缩;英、金钱草加水煎煮至味尽,浓缩液与上述相合并再浓缩成稠膏状,干燥,粉碎,再与人工牛黄、水飞蓟素、盐蒲公酸黄连素及辅料制粒,喷薄荷油,压制成1000片,每片相当于原生药0.66g,包糖衣。片心呈棕褐色,具薄荷香气。功能利胆排石,抗菌消炎,解痉镇痛。用于急、慢性胆囊炎,也可用于胆道感染和胆结石。口服,每次2-3片,每日3-4次,胆囊炎10d为1个疗程。胆结石30d为1个疗程。(《陕西省药品标准》1985年)

    利肝片金钱草3288g,猪胆汁3125g。取金钱草1/2量粉碎成细粉;剩余水煎2次,分次滤过,合并滤液,浓缩成膏,加猪胆汁浓缩至相对密度1.08(热测),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60%,沉淀,滤过,回收乙醇,浓缩成膏;将粉末、浓缩膏混合,加适量蔗糖粉和辅料,制粒,干燥,压片,包糖衣。每片重0.2g除去糖衣后呈灰褐色;味甘、苦。功能清肝利胆。用于急、慢性传染性肝炎,胆翼炎及肝脏分泌机能障碍。口服,每次2-4片,每日3次。(《吉林省药品标准》1986年;《江苏省药品标准》1977年)

    排石片金钱草1000g,木通300g,海金沙500g,滑石粉300g,车前草300g,地龙300g。地龙研细粉,过筛,备用;金钱草、海金沙、车前草、木通、滑石粉加水煎煮2次,滤过,滤液合并,浓缩至约260m1,加地龙粉混匀,烘干,研碎过18目筛,加硬脂酸镁,混匀,压制成1000片。功能清热利水,通淋排石。用于尿路结石。口服,每次6-8片,每日3次。(《湖南中草药制剂方剂选编》1976年)金钱草13药用价值编辑

    全草供药用,有清热利尿、祛风止痛、止血生肌、消炎解毒、杀虫之功。可治急慢性肝炎,黄疸型肝炎,胆囊炎,肾炎,泌尿系感染,扁桃腺炎,口腔炎及痈疔疗毒,毒蛇咬伤,乳痈,痢疾,疟疾,肺出血等。

  • 甜的尴尬
    甜的尴尬

    治疗这种症状吃药是有功效的,但起效很慢,要有耐心,两种治疗方案配合,一是活血化瘀,消除精准压迫营养神经,二是适当应用止痛剂,配合理疗更好,药物很多种,您说的喷剂也可以,传统的颈复康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