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里面种类最多,数量也是最多的就是植物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草药,但是中草药里面其实还有很多细的分支,比如有的中药是灌木,有的是乔木等等,还有的是藤蔓类的,而风沙藤就是一种植物药。一般风沙藤都有哪些功效与作用呢?
植物名:南五味子。
生长环境:本品为扳援状灌木,生于山谷密林下或灌木丛中。
分布:我国东南部;广州近郊亦有。
入药部分:根、茎。
采集期:全年。
采购地点:丛药材公司购进。
性味:性微温、味微甘、气香。
功能:祛风散寒、止痛。
主治
用量和用法:①呕吐霍乱:干用5钱至1两,清水煎服;②风寒腹痛:干用5钱至1两,清水煎服;③跌打积瘀,配伍用。
验方:1(治跌打积瘀方):风沙藤、黑老虎、鸡骨香、入地金牛根、金钮头、五爪龙活血通络。合成行气活血散瘀之剂。
(方歌)跌打积瘀风沙藤,金牛黑虎金钮头,鸡骨香五爪龙_,六味同煎立建勋。
验方:2(治风痧肚痛经验方):苦地胆5钱,樟木子5钱,风沙藤5钱,清水煎服。
(方解)风痧病乃因感冒时邪风而致:头痛腰酸,身热出汗,咳嗽肚痛,不可误治。因痧味厉毒之气,宜用开泄之法,本方以风沙藤为主药,其作用类似黑老虎、善治风痧肚痛。配以苦地胆,苦凉泄热,樟木子辛温祛风,行气止痛。全方以温通苦泄为原则,立法精简,功效确切。
(方歌)风痧肚痛风沙藤,苦凉泄热地胆均,行气止痛樟木子,祛风开泄法堪珍。
煎药贴士:
(1)煎药前的浸泡: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这是因为来源于植物类的中药多是干燥品,通过加水浸泡可使药材变软,组织细胞膨胀后恢复其天然状态,煎药时易于有效成分浸出。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1-1.5小时。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2-3小时。
(2)煎煮次数:以多次煎煮比一次长时间煎煮的效果好。实践证明,汤剂煎煮两次能够煎出所含成分的80%左右,所以煎药的次数以两次或三次为宜。
(3)煎药的温度:煎药温度的高低,中医称之为“火候”一般习惯上称为“文火”或“武火”。所谓文火,就是弱火,温度上升缓慢,水份蒸发较慢。所谓武火,就是强火,温度上升快,水份蒸发的也快。如煎药时火候过强,水份蒸发快,会影响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锅。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药效果就差。一般是在未沸腾前用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状态,可减慢水份的蒸发,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时间:主要根据药物和疾病的性质,以及药物的情况而定。一般对第一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20-30分钟,第二煎30-40分钟。治疗感冒类药物,第一煎10-15分钟,第二煎15-20分钟。滋补类药物,第一煎30-40分钟,第二煎40-50分钟。
(5)留取药液量:一般指一剂药经两次煎煮合并后的药液量。成年人取400-600毫升,每日分两次服用。儿童取200-300毫升,每日分两到三次服用。
(6)服药的方法:一般一剂药煎煮两次后合并药液,分两次服用。儿童可分2-3次服用。治疗感冒,发热,肠炎,腹泻的药,也可采用频服的方法,即每4小时服一次,每次服用30-40毫升,病愈即止,再改为每日服2-3次,小儿以少量多次为好。
(7)特殊药的煎煮: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性质,在处方中开出带注脚的药物。
a.先煎药:一般是一些矿物,贝壳,角甲类药物,因其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40分钟,再与其它药物混合后煎煮。常见的有生石膏,生龙骨,珍珠母,生赭石等。另有毒性药物先煎,久煎可达到减毒或去毒的目的。如乌头类药物久煎可使乌头碱分解为乌头原碱,其毒性只有原来的1/2000。如附子久煎不仅能降低毒性还能增加强心作用。
b.后下药:一般是气味芳香含挥发油或不易长时间煎煮的药物,要在药物煎好前10-15分钟投入锅内。常见的有霍香,钩藤,大黄等。如钩藤所含的藤碱,煎煮时间超过20分钟其降压成分易被破坏。大黄,具有泻下清热作用的成分,是大黄甙,但其对热不稳定,长时间加热会分解。而大黄甙泻下作用又比甙元强,故不易久煎,多采用后下方法。
c.包煎药:一般是种子和各别的花粉药物,用纱布袋装好放入群药内共煎煮。常见的有车前子,旋复花等。如车前子易粘锅糊化,焦化。所以需包煎,。旋复花包煎可避免绒毛脱落混入汤液中刺激咽喉。
d.溶化服:用热药液将药物溶化后服用。常见的药物有玄明粉,芒硝。
e.烊化服;主要是一些胶类药物,用热药液烊化后服用。如果混煎会使药液粘性大,影响其它成分的浸出,胶类药物也有一定的损失,所以采用烊化服用的方法。常见的有生阿胶,鹿角胶,龟板胶。
f.另煎兑入,一些贵重药要单独煎煮后,再将药液兑入到一起服用。常见的有人参,西洋参,鹿茸等。
g.冲服,一些贵重的药物细粉不能与群药一起煎煮,多采用冲服的方法服用,即将药粉溶于药液中服。这样既有利于发挥药物的作用还又可节省药材。常见的有三七面,羚羊角面,牛黄面等。
(8)煎煮中药要注意器具的选用、加水量、煎药时间、温度等等,煎中药是需要耐心、细心的,想煎药一副中药要集中注意力,这样才能煎出好药。
苦地胆为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作用。相克是指某些药物之间使用时会产生不良的相互影响或副作用。以下是苦地胆与一些药物的相克情况:
1. 阿托品类药物:苦地胆与阿托品类药物(如普鲁贝南)同时使用,可能会降低阿托品类药物的疗效。
2. 维生素C:苦地胆与维生素C同时使用,可能会降低苦地胆的药效。
3. 抗菌药物:苦地胆与一些抗菌药物(如红霉素、四环素类药物等)同时使用,可能会降低抗菌药物的疗效。
4. 肾上腺素类药物:苦地胆与肾上腺素类药物(如去氧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同时使用,可能会增强肾上腺素类药物的作用,导致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
5. 孟鲁司特:苦地胆与孟鲁司特(一种抗过敏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降低孟鲁司特的疗效。
以上相克情况仅为一般情况下的参考,具体使用时还需遵循医生或药师的指导,并注意药物说明书上的禁忌和注意事项。有些药物可能还存在其他相克情况,因此在使用药物时最好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不必要的药物相互作用。
更多图片(7张)草鞋底为山东等地方方言,即蚰蜒,形态结构与蜈蚣很相似,主要的区别是:蚰蜒的身体较短,步足特别细长。植物苦地胆有俗名也叫草鞋底。另外也是江阴美食的名称。中文学名:草鞋底别称:苦地胆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唇形目科:紫草科属:天芥菜属分布区域:北京、河南、西藏蚰蜒简介【拼音】 yóu yán当蚰蜒的一部分步足被捉住的时候,这部分步足就从身体上断落下来,使身体可以逃脱这是蚰蜒逃避敌害的一种方法。本身有微毒,由口器的尖刺喷出,可入药,以捕食小昆虫为生。蚰蜒体长约25毫米左右、身体细长略扁平,全身分16个体节,每节有细长足1对、共16对、最后1对足特细长、全身呈灰白色或淡黄色.爬行时每对足很协调,遇惊动即立刻逃脱,但是很容易脱落。头部点击查看图片后面有一个环节、有一对钩状颚足,颚足末端成爪状,爪的顶端有毒腺开口,能分泌毒液,触及人体皮肤后即可致局部疱疹,令人刺痛难受。我国各地常见的是花蚰蜒,它喜欢栖息、活动于室内外阴暗潮湿处,以捕食小虫为生。注意事项应注重环境卫生,及时清除室内外碎石、垃圾等,并保持室内干燥。遇见蚰蜒可及时拍打或喷洒灭害灵等卫生喷射剂。凡室内外蚰蜒较多,可设法在墙面涂刷杀虫涂料,加以防治,或在阴暗潮湿处喷洒敌百虫粉剂。人被蚰蜒螫伤,可用3%氨水或5~10%碳酸氢钠溶液等清洗患处,亦可用南通蛇药片用水溶化涂敷。此防治方法及治疗方法也适用蜈蚣。古称“草鞋虫”。多足纲,蚰蜒科。体短而微扁,灰白色。全身分十五节,每节有组长的足一对,最后一对足特长。足易脱落。气门在背中央。触角长。毒颚很大。栖息房屋内外阴湿处,捕食小动物。我国常见的为花蚰蜒,或称大蚰蜒。北方人叫它“钱串子”,这虫子身上有传染病菌!蚰蜒生活习性蚰蜒行动迅速,气管集中,几千个单眼聚集在一起构成伪复眼,甚至在庭院和住室中也往往出现。唇足类中的蜈蚣只有 4对单眼,虽然视力很差,但行动却很迅速,不论爬行、捕食或是寻找栖息的处所,主要依靠1对触角。 体形细小的地蜈蚣有时能侵入人体而出现假寄生的现象。例如厚股蜈蚣能侵入小儿的生殖道内,从而引起剧 烈的疼痛点击查看图片草鞋底。蚰蜒白天在腐叶、朽木中体休息到了晚上才出来觅食,行动迅速,以昆虫及蜘蛛为主食。 蚰蜒,属于代谢较低、生长缓慢、繁殖能力差而寿命很长的物种。种类颇多,我国常见的大蚰蜒或称花蚰蜒,分布在南方各省。蚰蜒多在夏秋季节活动,爬行速度较快,常栖居房屋内外阴暗潮湿处,爬行于墙壁、蚊帐、家具、床下,以捕捉小昆虫为食。分布蚰蜒,属于代谢较低、生长缓慢、繁殖能力差而寿命很长的物种。种类颇多,我国常见的大蚰蜒或称花蚰蜒,分布在南方各省。蚰蜒多在夏秋季节活动,爬行速度较快,常栖居房屋内外阴暗潮湿处,爬行于墙壁、蚊帐、家具、床下,以捕捉小昆虫为食。蚰蜒和蜈蚣常常出现在地表,因此温度对它们分布的影响更为显著:热带、亚热带很多,寒冷地方很少。中国华中、华南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都有唇足类分布。在华北及东北地区仅有耳孔蜈蚣小型的类群。还有若干唇足类栖息在岩溶地区的洞穴中。在海滨潮间带区虽然有潮汐的剧烈变化,也有若干唇足类生存。在我国的西藏自治区也有分布。江阴美食公元1645年,江阴军民为抵制“剃发令”,在原任典史阎应元的领导下,守城抗清,十万清兵团团围住了江阴城。日子长了,城中出现了缺粮少食的情况。城外的江阴人想方设法试图将粮食送入城中。江阴城东有个蒲草、稻草编织品“蒲鞋”、“草鞋”的民间集散地——“蒲鞋桥”(现澄江街道蒲桥村)。桥头,有家夫妻烧饼铺。一天,烧饼铺外来了一位卖草鞋的老乡。他苦苦哀求店家:将草鞋换成烧饼以充饥。正想着如何将饼送入城内的店主产生了一个念头:将烧饼做成草鞋底的形状,以假乱真,送入城内。他俩连夜动手,将草鞋底一样的烧饼烘熟,一只只系上稻草细绳,连同草鞋一起混进城内、送给抗清的军民。随后,其他百姓也仿效着将烧饼做草鞋底设法送入城内。此后,清兵虽然破了江阴城;但这种做饼的方法却被江阴人沿袭了下来,还给它冠上了一个正式的名字——“草鞋底”。美国美食在美国,却流行吃蚰蜒,许多人将它当成盘中的美餐。 美国人吃蚰蜒,是从加州的蒙得利奥开始的。这里每到春雨来临之时,气候温暖潮湿,到处密布的果园、菜园,便成了蚰蜒欢聚的乐园。果农、菜农捉不胜捉,只得仰天长叹。10年前,当地一家报社的经理利奇曼先生,见到这么多的蚰蜒突发奇想:既然蜗牛、蚂蚱等都已成为不少人的美食,这种胖墩墩的蚰蜒,兴许也能成为人们的盘中餐。利奇曼说干就干,他动手捉了许多蚰蜒,烹制出了第一盘油炸蚰蜒。这盘油炸蚰蜒,因香脆味鲜,而大受美食家们的称赞。此后,利奇曼一发而不可收。他又成功设
1.治尿闭:地胆草五钱至一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2.治脚气:苦地胆全草一至二两,豆腐二至四两。酌加开水炖服。(《福建民间草药》)3.治热淋:鲜地胆草三两,瘦猪肉四两,食盐少许。加水同煎,去渣,分四次服用。(《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中药里面种类最多,数量也是最多的就是植物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草药,但是中草药里面其实还有很多细的分支,比如有的中药是灌木,有的是乔木等等,还有的是藤蔓类的,而风沙藤就是一种植物药。一般风沙藤都有哪些功效与作用呢?
植物名:南五味子。
生长环境:本品为扳援状灌木,生于山谷密林下或灌木丛中。
分布:我国东南部;广州近郊亦有。
入药部分:根、茎。
采集期:全年。
采购地点:丛药材公司购进。
性味:性微温、味微甘、气香。
功能:祛风散寒、止痛。
主治
用量和用法:①呕吐霍乱:干用5钱至1两,清水煎服;②风寒腹痛:干用5钱至1两,清水煎服;③跌打积瘀,配伍用。
验方:1(治跌打积瘀方):风沙藤、黑老虎、鸡骨香、入地金牛根、金钮头、五爪龙活血通络。合成行气活血散瘀之剂。
(方歌)跌打积瘀风沙藤,金牛黑虎金钮头,鸡骨香五爪龙_,六味同煎立建勋。
验方:2(治风痧肚痛经验方):苦地胆5钱,樟木子5钱,风沙藤5钱,清水煎服。
(方解)风痧病乃因感冒时邪风而致:头痛腰酸,身热出汗,咳嗽肚痛,不可误治。因痧味厉毒之气,宜用开泄之法,本方以风沙藤为主药,其作用类似黑老虎、善治风痧肚痛。配以苦地胆,苦凉泄热,樟木子辛温祛风,行气止痛。全方以温通苦泄为原则,立法精简,功效确切。
(方歌)风痧肚痛风沙藤,苦凉泄热地胆均,行气止痛樟木子,祛风开泄法堪珍。
煎药贴士:
(1)煎药前的浸泡: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这是因为来源于植物类的中药多是干燥品,通过加水浸泡可使药材变软,组织细胞膨胀后恢复其天然状态,煎药时易于有效成分浸出。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1-1.5小时。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2-3小时。
(2)煎煮次数:以多次煎煮比一次长时间煎煮的效果好。实践证明,汤剂煎煮两次能够煎出所含成分的80%左右,所以煎药的次数以两次或三次为宜。
(3)煎药的温度:煎药温度的高低,中医称之为“火候”一般习惯上称为“文火”或“武火”。所谓文火,就是弱火,温度上升缓慢,水份蒸发较慢。所谓武火,就是强火,温度上升快,水份蒸发的也快。如煎药时火候过强,水份蒸发快,会影响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锅。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药效果就差。一般是在未沸腾前用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状态,可减慢水份的蒸发,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时间:主要根据药物和疾病的性质,以及药物的情况而定。一般对第一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20-30分钟,第二煎30-40分钟。治疗感冒类药物,第一煎10-15分钟,第二煎15-20分钟。滋补类药物,第一煎30-40分钟,第二煎40-50分钟。
(5)留取药液量:一般指一剂药经两次煎煮合并后的药液量。成年人取400-600毫升,每日分两次服用。儿童取200-300毫升,每日分两到三次服用。
(6)服药的方法:一般一剂药煎煮两次后合并药液,分两次服用。儿童可分2-3次服用。治疗感冒,发热,肠炎,腹泻的药,也可采用频服的方法,即每4小时服一次,每次服用30-40毫升,病愈即止,再改为每日服2-3次,小儿以少量多次为好。
(7)特殊药的煎煮: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性质,在处方中开出带注脚的药物。
a.先煎药:一般是一些矿物,贝壳,角甲类药物,因其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40分钟,再与其它药物混合后煎煮。常见的有生石膏,生龙骨,珍珠母,生赭石等。另有毒性药物先煎,久煎可达到减毒或去毒的目的。如乌头类药物久煎可使乌头碱分解为乌头原碱,其毒性只有原来的1/2000。如附子久煎不仅能降低毒性还能增加强心作用。
b.后下药:一般是气味芳香含挥发油或不易长时间煎煮的药物,要在药物煎好前10-15分钟投入锅内。常见的有霍香,钩藤,大黄等。如钩藤所含的藤碱,煎煮时间超过20分钟其降压成分易被破坏。大黄,具有泻下清热作用的成分,是大黄甙,但其对热不稳定,长时间加热会分解。而大黄甙泻下作用又比甙元强,故不易久煎,多采用后下方法。
c.包煎药:一般是种子和各别的花粉药物,用纱布袋装好放入群药内共煎煮。常见的有车前子,旋复花等。如车前子易粘锅糊化,焦化。所以需包煎,。旋复花包煎可避免绒毛脱落混入汤液中刺激咽喉。
d.溶化服:用热药液将药物溶化后服用。常见的药物有玄明粉,芒硝。
e.烊化服;主要是一些胶类药物,用热药液烊化后服用。如果混煎会使药液粘性大,影响其它成分的浸出,胶类药物也有一定的损失,所以采用烊化服用的方法。常见的有生阿胶,鹿角胶,龟板胶。
f.另煎兑入,一些贵重药要单独煎煮后,再将药液兑入到一起服用。常见的有人参,西洋参,鹿茸等。
g.冲服,一些贵重的药物细粉不能与群药一起煎煮,多采用冲服的方法服用,即将药粉溶于药液中服。这样既有利于发挥药物的作用还又可节省药材。常见的有三七面,羚羊角面,牛黄面等。
(8)煎煮中药要注意器具的选用、加水量、煎药时间、温度等等,煎中药是需要耐心、细心的,想煎药一副中药要集中注意力,这样才能煎出好药。
【拼音名】Di Dǎn Cǎo【别名】 草鞋根、草鞋底、地胆头、磨地胆、苦地胆、地苦胆[云南]、理肺散、牛吃埔、牛托鼻、铁灯盏 【来源】 为菊科地胆草属植物地胆草Elephantopus scaber L.,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去杂质,洗净晒干或鲜用。 【性味】苦,凉。【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用于感冒,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眼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百日咳,急性黄疸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急、慢性肾炎,疖肿,湿疹。 【用法用量】0.5~1两;外用鲜草适量捣烂敷患处。【注意】孕妇慎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导读: 中草药与专区,为您详细介绍与、图片、的药用价值、的副作用等,要更多与作用相关知识,不妨来关注一下。 苦地胆简介 苦地胆图片 苦地胆的与作用 苦地胆的药用价值 苦地胆的配伍应用 苦地胆的 苦地胆的食用方法 苦地胆的副作用 苦地胆简介 苦地胆,中药名,为菊科地胆草属植物地胆草、或白花地胆草的全草。本品全长15-40cm。根茎具环节,密被紧贴的灰白色茸毛,质坚,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根茎下簇生多数皱缩须根,棕褐色,具不规则的纵。茎圆柱形,常二歧分枝,密被紧贴的灰白色粗毛。叶多基生,展平后完整叶呈匙形或倒披针形,黄绿色至绿褐色,具较多腺点,先端钝或急尖,基部渐狭,边缘稍具钝齿;两面均被紧贴的灰白色粗毛,幼叶尤甚,叶柄短,稍呈鞘状,抱茎;茎生叶少而小。气微,味微苦。 苦地胆图片 苦地胆的与作用 凉血,清热,除湿,利水,解毒。治鼻衄,黄疸,淋,脚气,水肿,痈肿,疔疮,蛇虫咬伤,中暑发热,温毒发斑,赤痢,头风,风火牙痛及各种炎症性。 1、《生草药性备要》:散疮,凉血,消毒,去痰。理鼠咬、蛇伤,亦能止血。治肠风下血。 2、《拾遗》:叶:可贴热毒疮。 3、《广州植物志》:治湿热。 4、《福建民间草药》:利尿消胀。 5、《南宁市药物志》:叶:敷热毒疮,乳痈,跌打。 6、《广西中药志》:清热解毒。治痧气热,捣烂敷热疮。煎汤熏洗兼内服治眼睛上膜。 7、《闽东本草》:温脾利水,宽中下气。治水肿,,咳嗽,疳积,疝气。 苦地胆的药用价值 1、治鼻出血:地胆头、猪肝各酌量。同煎服,连服三至四次。 2、治尿闭:地胆草五钱至一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3、治脚气:苦地胆全草一至二两,豆腐二至四两。酌加开水炖服。(《福建民间草药》) 4、治热淋:鲜地胆草三两,瘦猪肉四两,食盐少许。加水同煎,去渣,分四次服用。(《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5、治,咽喉炎:地苦胆二钱。泡入毫升热开水中半小时,内服,每天一剂。亦可制成片剂含服。(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6、治腋下生肿毒,散肿止痛,脓已成者亦安,亦治一切肿毒:天芥菜以盐醋同捣敷之。(《医林集要》) 7、治痈肿:(1)鲜地胆草全草煎水,熏洗患处。(2)地胆草全草七钱,酒、水各半煎服。(《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8、治指疔、乳痈:鲜地胆草全草适量,酌加甜酒酿糟同捣烂,敷于患处。(《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9、治丝虫淋巴管炎:地胆草一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10、治蛇伤:天芥菜同金沸草入盐捣敷之。(《纲目》) 苦地胆的配伍应用 1、配败酱草 、败酱草均味苦、性寒,同具清热解毒之功能。白毛枯草长于凉血止血,败酱草长于散瘀止痛。两药配伍应用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散瘀止痛。可用于咽喉肿痛,痈肿疮毒,肠痈及各种血热出血及外伤出血。 2、配白茅根 清热解毒,凉血上血、祛痰止咳;白茅根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尿通淋。故两药相配可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各种出血症,湿热淋、湿热黄疸、痈疽疮毒,肺热咳嗽等症。 3、配竹茹 白毛枯草苦寒,清热,化痰、止咳;竹茹甘寒,清热、化痰、除烦。两药合用,可清热解毒,化痰止咳,清心除烦。用于肺热咳嗽、肺痈、痰火内扰,心烦不安,痰热惊搐,中风痰壅等。4.配半边莲,二者均苦寒,均为清热解毒之良药。两药合用清热解毒力倍增。可用咽喉肿痛、痈肿疗疮、肺痈、肠痈等病症。 苦地胆的 1、治疗急性炎症 将地胆头制成注射液,每2毫升含生药6克,每日肌注2~3次,每次2~4毫升。共观察112例,其中肺炎29例,上呼吸道炎24例,淋巴腺炎18例,肠伤寒12例,肺气肿合并感染10例,9例,支气管炎8例,2例。结果治愈68例,好转(症状好转后合用抗菌素;或先用抗菌素无明显疗效而改用本药治愈者)38例,无效6例。未发现明显副作用。 2、治疗口腔溃疹 地胆头干品1两,水煎服,每日1剂。经治22例,18例治愈,平均治愈天数3天。观察3个月无复发。副作用:个别服后腹部不适。老年及小儿宜慎用。 苦地胆的食用方法 1、苦地胆猪瘦肉汤 材料:苦地胆40克(中药店有售)、猪瘦肉400克、生姜3片。 做法:苦地胆浸泡、洗净;猪瘦肉洗净,整块不用刀切。然后与生姜一起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约10碗水量),武火煲沸后改文火煲约2个半小时,调入适量的食盐和生油便可。此量可供3~4人用,猪瘦肉可捞起切片状,拌入酱油佐餐用。 2、苦地胆根炖鸭蛋 材料:苦地胆根l5~18克,鸭蛋1~2枚。 做法:将上味药洗净,切碎,用白纱布包好,扎紧,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煎取汁液,拣去药包,打入鸭蛋,炖至鸭蛋熟透,即可。食蛋饮汤。 苦地胆的副作用 1、《南宁市药物志》:体虚者忌之。 2、《广西中药志》:寒症勿用。 3、《泉州本草》:慎用。 以上就是一些苦地胆的相关知识,如果想认识更多的中草药,请继续关注频道。 【苦地胆】、【】、【地胆草】、【苦地胆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