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是一种限局性色素脱失性皮肤病,表现为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限局性白色斑片,以多发于面、颈、手背以及对称性分布为重要特点。与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和神经因素等有关。中医称之为白驳风、斑白、斑驳、白癜、白驳、白蚀等。
本病的临床表现为:多见于青壮年。任何部位皮肤均可发生,但好发于易受光照及摩擦损伤部位,如颜面部、颈部、躯干部和四肢等。口唇、阴唇、龟头及包皮内侧黏膜亦可累及。大部分白色斑对称分布、亦有部分患者白斑沿神经节段分布。皮损为局限性色素脱失斑,乳白色,自指甲至钱币大小,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白斑处毛发也可变白。在进展期,脱色斑向正常皮肤移行,发展较快,并有同形反应,即压力、摩擦、外伤后可形成继发白癜风。病程慢性迁延,可持续终身,亦有自行缓解的病例。
(一)内治方【方一】验方一【来源】《奇难杂症》【组成】白花蛇15克,蝉蜕12克,僵蚕18克,露蜂房12克,当归12克,赤芍15克,川芎12克,白花蛇舌草30克,三棱18克。
【功效】活血祛风,理气化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验方二【来源】《奇难杂症》【组成】熟地黄30克,淮山18克,女贞子18克,牡丹皮15克,茯苓18克,首乌30克,僵蚕18克,白蒺藜16克,蝉蜕12克。
【功效】养血祛风,滋阴补肾。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验方三【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功劳叶、槟榔各15克,白蒺藜、补骨脂各12克,生甘草4.5克。
【功效】补肾清热,消积杀虫。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验方四【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党参、白芷、苍术各10克,何首乌、鸡血藤、夜交藤、丹参各15克,红花、路路通、麻黄各6克,全蝎1~2个。
【功效】养血祛风,通经活络。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五】验方五【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组成】新鲜马齿苋50克。
【功效】清热解毒,乌发散血。
【制法】将鲜马齿苋洗净,放入砂锅中,加清水适量煎煮,每剂煎二次,药液混合。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六】验方六【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组成】当归、防风、补骨脂、赤芍、红花、陈皮、川芎各10克,鸡血藤、黄芪、黑豆皮各15克,白蒺藜30克。
【功效】清热祛风,活血养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服20剂后将上药共为细末,每次服10克,每日2次。
【方七】验方七【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组成】当归9克,川芎9克,牡丹皮9克,桂枝9克,乌梢蛇9克,白鲜皮9克,地肤子9克,豨莶草9克,赤芍15克。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祛风。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方八】验方八【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组成】当归9克,川芎6克,赤芍9克,白芍15克,红花5克,何首乌15克,拘杞10克,生地黄15克,黄芪20克,白芷7克,白蒺藜7克,桂枝6克。
【功效】滋补肝肾,活血益气。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九】乌金煎【来源】吉林中医药,1988:(2)
【组成】黑豆衣120~180克,羌活6~12克,独活、荆芥各12克,蜂蜜30克,酒少许。
【功效】补肾荣肤,祛风胜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消斑汤【来源】山西中医,1988:4(2)
【组成】桔梗、郁金、独活、防风、桃仁各10克,何首乌、黑芝麻、旱莲草、苍耳子各18克,红花60克,苦参15克,白附子6克,苍术12克,黄芪20克。
【功效】祛风除湿,益气固表,活血消斑。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一】白癜风消饮一【来源】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8)
【组成】柴胡、白芷、川芎、桔梗各9~12克,丹参、首乌各10~15克,郁金、桃仁、防风、荆芥、龙胆草、补骨脂、白术、陈皮各6~10克,当归12~25克。
【功效】疏肝活血,健脾除湿,祛风清热。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二】白癜风消饮二【来源】《难证奇方妙用》【组成】柴胡9~12克,白芍9~12克,川芎9~12克,桔梗9~12克,郁金6~10克,桃仁6~10克,红花6~10克,防风6~10克,荆芥6~10克,龙胆草6~10克,补骨脂6~10克,白术6~10克,陈皮6~10克,当归12~25克。
【功效】活血祛瘀,消风润肤。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三】祛白消斑汤【来源】湖南中医杂志,1989:5(5)
【组成】当归、川芎、赤芍、白芍、红花、何首乌、枸杞子、生地黄、黄芪、白芷、白蒺藜、桂枝、防风。
【功效】活血养血,祛风益气。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四】玄机汤【来源】《奇效良方集成》【组成】草河车、浮萍、丹参各50克、川芎15克,紫草、刘寄奴、牡丹皮、威灵仙各15克,琥珀、地龙、土鳖虫各10克。
【功效】补血活血,通络祛风。
【用法】水煎服,日1剂。小儿酌减,孕妇忌服。1个月为1疗程。
【方十五】通窍活血汤加减【来源】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4(10)
【组成】川芎、赤芍、红花、老葱白、鲜姜、防风、苍耳子各9克,桃仁12克,红枣(去核)7枚,桔梗、黄芪各15克,麝香(冲服)0.1克(若无麝香可用白芷20克代替),黄酒120克,桂枝5克,浮萍15克。
【功效】活血化瘀,祛风解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六】一贯煎加味【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女贞子、覆盆子、防风、当归、川楝子、枸杞子各10克,沙参、麦门冬各15克,生地黄30克。
【功效】滋补肝肾,养血祛风。
【制法】上药水煎取汁。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七】七零八方加减【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生地黄、熟地黄各15克,当归、白芍、紫草、姜黄、茜草各10克,黑芝麻、白鲜皮、何首乌各12克。
【功效】调和气血,驱风通络。
【制法】上药水煎取汁。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八】消风饮【来源】《民间治病小绝招》【组成】粉牡丹皮10克,广郁金10克,草红花10克,炒白蒺藜10克,紫草10克,黑豆10克,制何首乌15克,生石决明15克,生地榆15克。
【功效】活血祛风,养血祛癜。
【制法】上药共入砂锅内,加清水1升,浸泡30分钟,上火煎煮30分钟,滤渣取汁,二煎加水适量,煎煮20分种,滤液混合。
【用法】分3次温服,每日1剂。
【备注】同时用蛇皮50~100克剪碎,放瓦上煅为炭,研细末,醋调如糊,外涂患处,1日3次。
【方十九】凉血地黄汤加减【来源】中医杂志,1993:34(3)
【组成】生地黄30克,赤芍、丹参、当归尾、川芎、桃仁泥、黄芩、地榆、荆芥、防风、豨莶草、白鲜皮、地肤子、乌梢蛇各9克,生甘草3克。
【功效】凉血活血,清热祛风。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二仙汤合四物汤加味【来源】中医杂志,1993:34(3)
【组成】生地黄熟地黄各15克,当归、赤芍、白芍、山萸肉、仙茅、枸杞子、仙灵脾、川芎、桂枝、白蒺藜、白鲜皮、防风、炙地龙、桃仁泥各9克,生甘草3克。
【功效】滋补肝肾,补益气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一】苏木着色汤【来源】《难证奇方妙用》【组成】苏木10克,茺蔚子10克,蝉蜕10克,赤芍10克,白蒺藜15克,何首乌20克,大枣6枚。
【功效】补益精血,养肝安神,乌须祛风。
【用法】水煎服,日1剂,每10剂间隔2~3日。
【备注】应用上方时,白斑局部配合日光浴,每次20~30分钟,每日2~3次,或使白斑多接触日光,但避免暴晒。
【方二十二】双藤桂枝汤加减【来源】《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组成】鸡血藤15克,首乌藤30克,生黄芪15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桂枝5克,防风10克,苍术10克,紫苏梗10克,旱莲草15克,生甘草6克。
【功效】调和气血,疏散风邪。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三】柴胡疏肝汤合桃红饮加减【来源】《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组成】生蒲黄10克,五灵脂10克,丹参10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赤芍、白芍各10克,香附10克,炒荆芥10克,防风10克,蝉蜕5克,枳壳10克,柴胡5克。
【功效】疏肝解郁,活血祛风。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四】六味地黄丸合四物汤加减【来源】《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组成】潼蒺藜、女贞子、生地黄、熟地黄、何首乌、黑芝麻、白蒺藜各15克,覆盆子、枸杞子、赤芍、白芍、当归、川芎各10克。
【功效】滋补肝肾,养血祛风。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五】右归饮加减【来源】《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组成】制附子10~15克,肉桂1克,干姜10克,党参15克,桑寄生15克,丹参15克,白蒺藜15克,补骨脂10克,当归10克,何首乌15克,豨莶草15克。
【功效】温补脾肾,活血祛风。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六】消癜丹【来源】湖南中医杂志,1995:11(6)
【组成】赤芍10克,丹参30克,当归10克,川芎12克,防风12克,麻黄10克,钩藤12克,柴胡12克,桃仁12克,红花8克,僵蚕8克,蝉蜕10克,苍耳子20克,紫草20克,甘草4克。
【功效】疏风宣肺,疏肝活血,通经消斑。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七】阿胶熟地丸【来源】湖北中医杂志,1985:(6)
【组成】阿胶、熟地黄、当归各600克,胡麻仁450克,川芎、赤芍、苦参各350克,肉桂、威灵仙各250克,防风300克,附子150克,薄荷200克。
【功效】滋养肝肾,温阳益气,祛风通络。
【制法】上方制成蜜丸。
【用法】1次15克,日3次,淡盐汤送服。
(二)外治方 【方一】验方一【来源】《太平圣惠方》【组成】桑柴灰2斗。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止痒。
【制法】将桑柴灰于大甑内蒸灰气溜。
【用法】取釜中汤淋汁热洗。
【方二】验方二【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组成】马齿苋20克(鲜品加倍),红糖10克,醋7毫升。
【功效】清热解毒,乌发散血。
【制法】上药混合后煮沸,过滤,置有色瓶内备用。或将鲜马齿苋洗净,切碎,捣烂,拧出汁液,瓶装。
【用法】以棉签蘸液涂患部,每日1~2次(最好在睡前涂1次)。配合患部日光浴,从每天10分钟开始,逐日增加至每天1~2小时。
【方三】验方三【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雄黄、硫黄、密陀僧、朱砂各240克,雌黄60克,白芨360克,白附子600克,冰片36克。
【功效】祛风通络,杀虫消斑。
【制法】共研细末。
【用法】以生黄瓜蘸此药粉涂擦白斑。
【方四】验方四【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白附子、硫黄等量。
【功效】祛风通络。
【制法】研末。
【用法】姜汁调匀外搽。
【方五】验方五【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组成】枯矾、防风各等量。
【功效】祛风利湿,清热解毒。
【制法】共为细面备用。
【用法】以鲜黄瓜片蘸药面擦患处。
【方六】验方六【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组成】雄黄、硫黄、黄丹、密陀僧、生南星等份。
【功效】祛风杀虫,消斑祛瘀。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
【用法】取一生姜剖开,以其剖面蘸药粉擦患处,擦后患处变黑,次日再擦,至黑退便愈。
【备注】治疗中忌食鱼腥和酒类。
【方七】验方七【来源】《久病难症必效单方》【组成】硫黄、密陀僧、轻粉各3克,麝香0.015克。
【功效】温经散寒,杀虫通络。
【制法】共研成细末,用清水加姜汁数滴调匀。
【用法】外搽患处,每日4~6次。
【方八】验方八【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肉桂30克,补骨脂90克。
【功效】温阳散寒,活血通络。
【制法】以水酒各半混匀后浸药1周。
【用法】外搽患处。
【方九】验方九【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菟丝子25克(碎),50%酒精75毫升。
【功效】滋补肝肾,活血消斑。
【制法】浸泡7天。
【用法】外搽患处。
【方十】验方十【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生山栀子25克,50%酒精75毫升。
【功效】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制法】浸泡7天。
【用法】外搽患处。
【方十一】验方十一【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组成】姜黄300克,黑矾300克,密陀僧90克,雄黄30克,补骨脂150克,轻粉30克,75%乙醇5000毫升。
【功效】祛风杀虫,收敛消斑。
【制法】先将前五味药浸泡于乙醇中,置七天后,滤除药渣,加入轻粉即成酊剂。
【用法】用药前用切片生姜用力涂擦患处,以皮肤发红为度,再用新毛笔蘸此酊剂涂患处。每日2次,直至病愈。
【方十二】验方十二【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组成】无花果叶,烧酒各适量。
【功效】解毒行气,活血化瘀。
【制法】无花果叶细切浸酒7天。
【用法】以酒擦患处,每日3次。
【方十三】验方十三【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露蜂房、凌霄花、踟躅花各30克,附子、川乌头、防风各60克。
【功效】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制法】上药研细末,用猪脂1500克煎炼,看药焦黄,去渣。
【用法】外搽患处。
【方十四】验方十四【来源】《是斋百一选方》【组成】草乌15克,巴豆3克。
【功效】驱风除湿,通络散瘀。
【制法】草乌、巴豆,并切细上用米醋和湿,以布裹。
【用法】浴罢擦之,频浴为佳。
【方十五】验方十五【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细辛6克,雄黄,白芷各8克。
【功效】温经散寒,杀虫通络。
【制法】研细末。
【用法】醋调搽。
【方十六】验方十六【来源】《久病难症必效单方》【组成】细辛6克,白芷3克,雄黄3克。
【功效】温经散寒,杀虫通络。
【制法】将上药研末后放陈醋搅拌均匀。
【用法】涂擦患部,每日1~2次。
【方十七】验方十七【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硫黄、密陀僧、腻粉、乳香、白僵蚕、杏仁各30克。
【功效】收敛杀虫,祛风散结。
【制法】各研细末,和研匀,酥油调膏。
【用法】外搽患处。【方十八】白癜康【来源】北京中医,1993:(2)
【组成】黄芪、何首乌、白鲜皮各30克,姜黄、丹参、自然铜、补骨脂各15克,白蒺藜、防风各10克。
【功效】益气补血,活血祛风。
【用法】水煎外洗,1日3~4次,3个月为1疗程。
【方十九】密陀僧散【来源】《外科正宗》【组成】硫黄、雄黄、蛇床子各6克,石黄、密陀僧各3克,轻粉1.5克。
【功效】祛风,杀虫,止痒。
【制法】上药共为细面。
【用法】直接外扑或用醋调搽患处,日1~3次。
【方二十】消斑酊【来源】《难证奇方妙用》【组成】乌梅60克,补骨脂30克,毛姜10克。
【功效】清热收敛,杀虫通络。
【制法】将上药放入80%~85%酒精(按照药物1份,酒精3份比例配制)内浸泡两周后滤去渣。
【用法】使用时用棉球或纱布蘸药涂患处,每日次数不限,每次1~5分钟,擦时用力要匀,觉患处皮肤发热为度。连续涂搽数日,直至白斑消除为止。
【方二十一】前胡防风补骨脂方【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组成】前胡20克,防风10克,补骨脂30克,75%酒精100克。
【功效】温阳祛斑,活血祛风。
【制法】以上前三味研为细末,加入75%酒精中浸泡7天,过滤取汁,备用。
【用法】用棉签蘸药液涂擦患处,每次5~15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
【方二十二】荆芥川椒补骨脂方【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组成】紫荆芥皮15克,川椒15克,补骨脂15克,75%酒精100克。
【功效】发表祛风,理血杀虫。
【制法】以上前三味研为细末,加入75%酒精中浸泡7天,过滤取汁,备用。
【用法】用棉签蘸药液涂擦患处,每次5~15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
【方二十三】补骨脂酊【来源】《古今名方》【组成】补骨脂120克,旱莲草60克。
【功效】调和气血,活血通络。
【制法】上药研碎放入75%酒精500毫升内,浸泡7天,过滤去渣,瓶装备用。
【用法】用棉球蘸药涂于患处。并摩擦5~10分钟。
【方二十四】博落回姜醋方【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组成】博落回30克,陈醋90克,老生姜适量。
【功效】解毒杀虫通络。
【制法】以上前一味切碎,装入瓶中,加入陈醋浸泡10天,备用。
【用法】先将老生姜切开,用断面擦患处皮肤至微红,再用棉签蘸药涂擦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
何首乌为常用中药,在临床治疗和预防保健中使用广泛,但近年来屡见何首乌及部分相关制剂导致肝损伤报道,个别患者可发生严重不良结局,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针对何首乌的肝损伤问题,近年来相关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一、何首乌的功效生何首乌,具有解毒、消痈、截疟、润肠通便之功效;用于疮痈、瘰疬、风疹瘙痒、久疟体虚、肠燥便秘等病证。制何首乌,具有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之功效;用于血虚萎黄、眩晕耳鸣、须发早白、腰膝酸软、肢体麻木、崩漏带下等病证。首乌藤,具有养心安神、祛风通络之功效;用于失眠多梦、血虚身痛、肌肤麻木、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等病证。二、何首乌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化学成分何首乌主要含有二苯乙烯类、蒽醌类、黄酮类、磷脂类等成分。首乌藤所含化学成分与何首乌相似,但二苯乙烯类、蒽醌类等含量均低于何首乌。何首乌具有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衰老、增强免疫、神经调节、保肝、抗炎、促进造血细胞生成等活性。首乌藤具有镇静、催眠、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等活性。三、何首乌诱发肝损伤的情况(1)何首乌及相关制剂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肝胆系统和胃肠道系统,症状可见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肝区不适、口干、口苦、皮肤瘙痒、尿黄、目黄、皮肤黄染、腹痛、腹泻、腹胀,另偶见皮疹、发热、眼部色素沉着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出现转氨酶和(或)胆红素升高等化验指标异常。(2)何首乌及相关制剂所引起肝损伤患者的服用剂量和潜伏期的跨度较广。服用剂量最少1~3g/d,最多超过100g/d;潜伏期最短1~3d,最长超过半年,中位时间约为20d。何首乌服用剂量和时间与肝损伤发生与否无依赖关系,提示何首乌肝损伤为特异质型,可能存在易感人群。(3)女性占比稍高于男性,男女发生比例约为1:1.16。何首乌及其制剂导致肝损伤的发病年龄跨度较大,最小8岁,最大87岁。男性以20~49岁居多,多发于治疗脱发、湿疹等病证;女性以40~~59岁居多,多发于治疗白发、心悸等病证。(4)何首乌及相关制剂导致的肝损伤病例,多见于脂溢性脱发、白发、湿疹、银屑病、白癜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大多伴有免疫紊乱或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提示免疫紊乱可能是何首乌及相关制剂导致肝损伤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何首乌及相关制剂致肝损伤在慢性肝病基础(尤其是酒精性肝病)人群中预后更差,更容易进展为慢性药物性肝病,甚至死亡。(5)何首乌是单味中药导致肝损伤报道病例最多的品种之一,患者多为自我用药,使用方式多为打粉、代茶饮、泡酒、煲粥等,多数何首乌产品未经炮制或炮制程度不清楚。在何首乌及相关制剂导致的肝损伤病例中,约20%存在服药剂量超过说明书或药典规定剂量,提示大剂量使用可能会增加何首乌肝损伤风险。四、何首乌诱发肝损伤的机制现代毒理学研究,无论是生品还是炮制品,或是其不同提取部位,在实验动物最大耐受剂量范围内,均未见明显的肝脏毒性反应,提示机体在正常情况下使用何首乌是安全的。结合病症毒理学研究发现,在免疫应激介导的易感动物模型上,何首乌能促进机体免疫过度活化,在相当于临床常用剂量的范围内即可诱发肝损伤。配伍茯苓、甘草等中药可降低其肝损伤风险。结合药物基因组学研究 ,证实了何首乌肝损伤与机体因素特别是免疫相关遗传差异有关,发现了何首乌诱发特异肝损伤的易感基因 HLA-B*35:01,表明何首乌仅对极少数特定人群有肝损伤风险,但对绝大多数人群是安全的。结合组分敲出/敲入筛选发现,何首乌特异质肝损伤与其所含的二苯乙烯类和蒽醌类成分的结构及含量有关。在免疫过度活化状态下,何首乌中顺式-二苯乙烯苷和大黄素-8-0-β-葡萄糖苷均可诱导肝损伤,反式二苯乙烯苷能协同增强其肝损伤作用。 炮制可降低生何首乌肝损伤作用,提示加强何首乌质量安全性控制有助于降低其肝损伤发生的风险。基于多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学者提出何首乌特异质肝损伤免疫应激“三因致毒”机制假说:当机体免疫处于过度活化时,何首乌中的免疫增强物质能进一步促进机体免疫反应,使肝脏对何首乌中的肝损伤易感成分的敏感性增强,出现免疫炎症因子过表达,从而诱发免疫特异质型肝损伤。何首乌的肝毒性只是对一小部分人明显,而且与易感基因有关,却不可否认何首乌是中医中的名贵药材。
首乌藤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滋补肝肾、补血养发的功效,但同时它也含有一定的毒性。为了降低首乌藤的毒性,可以配伍一些其他中药材来共同应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配伍方法:
1. 首乌藤与当归:当归具有活血化瘀、滋补血液的功效,可以配合首乌藤一起使用,既能降低首乌藤的毒性,又能增强其滋补血液的作用。
2. 首乌藤与黄精:黄精是一种常用的滋补血虚的中药,可以与首乌藤配伍使用,增强其养血滋补的功效,同时降低其毒性。
3. 首乌藤与川芎:川芎有活血化瘀、祛风止痛的作用,可以与首乌藤配合使用,降低首乌藤的毒性,并增强其活血化瘀的功效。
4. 首乌藤与白芍:白芍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的作用,可以与首乌藤配伍使用,降低首乌藤的毒性,并增强其活血化瘀的功效。
虽然以上配伍可以降低首乌藤的毒性,但使用中药还需遵循医生的指导,合理用药,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黄褐斑的预防要做好以下方面:1、严禁使用含有激素、铅、汞等有害物质的祛斑产品,因为含铅汞含量超标的化妆品对黄褐斑的副作用太多,轻则造成黄褐斑的反弹,重则造成毁容。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掉不良习惯,如抽烟、喝酒、熬夜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黄褐斑的产生。3、加强防晒,所有的色斑都害怕强光的照射,黄褐斑尤其如此,因此黄褐斑患者一定要左海防晒的预防工作,外出带遮阳工具,涂防晒霜等。4、防黄褐斑,远离各种电离辐射,电离辐射会加快皮肤的损伤,导致黄褐斑的加重。5、要始终保持豁达乐观,心情舒畅,情绪开朗,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这样才能取得治疗黄褐斑好的疗效6、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保证充足的睡眠,要注意劳逸结合。黄褐斑中医治疗方法中医疗法(1)肝肾阴虚型:治法:滋阴补肾,中和气血。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山茱萸10g、怀山药10g、熟地15g、泽泻10g、云苓15g、丹皮15g、当归10g、白芍10g、丹参10g、陈皮10g、益母草10g、首乌藤30g。(2)肝郁气滞型:治法:舒肝理气,中和气血。方选:柴胡10g、枳壳10g、香附10g、郁金10g、赤白芍各10g、当归10g、茯苓10g、白术10g、丹参15g、益母草10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单方成药肝肾阴虚者可服用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丸;气血不调和者可服用逍遥丸、舒肝丸、白凤丸。血瘀用桃红四物汤及通窍活血汤加减。中医治疗黄褐斑外治法主要是采用中药面膜治疗。具体方法为先洁面,磨砂去死皮,按摩10~15分钟,然后将中药面膜(内含赤芍、丹参、桃仁、红花、白芨、僵蚕、白丁香等活血化瘀、增白祛斑药物)加乳剂基质配成霜剂敷于面部5分钟,再上石膏粉成热膜敷面部30分钟。然后去膜,清洗面部。也可选择具有色素还原作用的维生素c针剂或3%白降汞软膏涂擦患处。耳穴刺血(一)取穴主穴:热穴、疖肿穴、皮质下。配穴:内分泌、脾、胃。热穴位置:与对耳轮上脚内侧缘同一直线的对耳轮部。疖肿穴位置:位于耳后上部。(二)治法采用耳穴刺血之法。以主穴为主,再根据全身症状用配穴。令患者端坐,常规作穴位消毒,用眼科15号小手术刀片或三棱针, 刺破表皮0.1厘米,出血后以75%酒精棉球3个,挤干后连续拭净血迹。再用消毒干棉球压盖刺孔,防止感染。每次只刺一穴,隔日刺血1次,穴位交替使用,15次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进行复查,如不愈者则可继续治疗2~3个疗程,疗程间可休息7~10天。施术前应向病人说明治疗方法,以取得患者合作。在用75%酒精棉球拭耳血时要轻轻活动外耳轮,避免用力挤捏,造成出血不畅。刺孔敷盖的干棉球嘱患者要保持24小时不脱落,此期间避免着水,遇有刺孔愈合欠佳者,避免重复在原处刺血,防止感染或延误愈合。(三)疗效评价共治283例,共痊愈165例,显效52例,有效24例,无效42例,有效率为85.2%[1]。耳穴压丸(一)取穴主穴:面颊、子宫、内分泌、皮质下。配穴:肺、肾、肝、脾、大肠、外鼻。(二)治法采用耳穴敷贴之法。先以耳穴探测仪找到穴区敏感点,每次主穴必贴,配穴根据症情酌加。用王不留行子或磁珠(强度为380高斯)作为压物,置于0.7×0.7平方厘米的小方胶布上,敷贴于敏感点。即予按压2~3分钟,使耳廓潮红发热。每日自行按压3~4次。每次敷贴一侧耳,隔日换贴1次,15次为一疗程,两耳输换交替贴敷。一般需三个疗程。(三)疗效评价以上法共治250例,结果痊愈120例,显效98例,有效7例,无效15例,其总有效率为94.0%[2,3]。耳针加体针(一)取穴主穴:肾、肝、脾、内分泌。配穴:均为体穴,按色素沉着部位选加:前额区配上星、阳白;颧颊区配颊车、四白;鼻梁配印堂、迎香:上唇配地仓。(二)治法每次主穴均取。采用耳穴毫针刺及贴敷相结合。即一侧耳穴针刺,方法为,以5分长之28号不锈钢毫针,在敏感点刺入,不宜过深透过耳软骨,有胀痛即可。另一侧耳以王不留行子或磁珠贴敷。隔日1次,两耳交替轮用。配穴用针刺法,以28~30号毫针(长1.0~1.5寸),均采用向色素沉著区方向斜刺,得气后,予小幅度捻转轻刺激。耳针和体针均留针30分钟,其间行针2~3次。体针亦隔日1次,和耳针同步进行,1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7天。(三)疗效评价共治疗81例,痊愈34例,显效43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为100%[4,5]。针灸(一)取穴主穴:阿是穴、迎香。配穴:肝俞、 肾俞、气海。阿是穴位置:病灶区(下同)。(二)治法上穴均取。先针配穴(双侧),进针后平补平泻,然后在针柄上置1~3厘米艾条施灸5~10分钟。针双侧迎香,待针下得气后留针15~30分钟,并在黄褐斑中央施无瘢痕灸3~7壮。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3日。(三)疗效评价以上法共治25例,结果痊愈21例,显效3例,有效1例,其总有效率为100%[6]。拔罐(一)取穴主穴:背三角区。配穴:耳背部静脉。背三角区位置:位于背部,在大椎穴和两侧肺俞穴点所组成的三角形之区域内。(二)治法背三角区,用皮肤针叩刺,每次选择1~2个叩刺点形成15个左右出血点即可,叩刺后用2号玻璃罐闪火法拔罐,出血量掌握在1毫升以内。耳背部静脉,挑选显露者,以手术刀尖点刺,出血3滴即可。上述方法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三)疗效评价以上法共治486例,结果痊愈(色斑全部消失)102例,显效(色斑消退达80%以上)131例,有效(色斑明显减轻,但未达到显效标准)231例,无效22例,总有效率为95.5%[8]。刺血(一)取穴主穴:耳背沟、胃、热穴。配穴:均为体穴,分3组:1.大椎、至阳;2.身柱、筋缩;3.神道、命门。(三)治法采用刺血之法。耳穴刺血法:每次选1个穴区(一侧),严格消毒后,用手术刀或三棱针快速刺划出血,注意不可过深伤及软骨,只可刺破表皮,用挤干之酒精棉球轻轻吸去渗出之血,直至血液凝固为止,随后用消毒敷料按压。出血量以每次使用2~4个棉球为宜。体针法:每次选1组穴,可用左拇、食指捏紧穴区皮肤以防痛,右手执皮肤针(梅花针)行重度叩刺,直至局部明显渗血,用闪火法拔上大号玻璃罐,每次吸拔15~20分钟,以出血3~5毫升,局部皮肤出现瘀紫或深红为度。耳体针法,同时进行,开始隔日1次,穴位轮流使用,显效后,每周1次,2~3个月为一疗程。 女性月经期间不宜治疗。(三)疗效评价共治240例,痊愈151例,显效20例,有效19例,其总有效率为100%[7]。综合法(一)取穴主穴:分2组:1、耳尖、面颊、额、颞、外鼻;2、阿是穴。配穴:内分泌、肾、脾、肺、缘中、内生殖器。(二)治法主穴为主。第一组采用刺血法,耳尖必取,按揉至耳廓充血后用消毒三棱针迅速刺入1~3mm,出针后,用双手拇食轻挤四周,每次放血10~15滴;余穴按病灶相应部位取之,以三棱针点刺破皮为度,以渗出血珠为佳。第二组以0.5~1寸毫针直接刺在皮损区,或包围皮损区针刺。一般正中直刺一针(皮下),四周斜向中心横刺四针(皮内),留针30分钟。配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天按压耳穴3~4次,按压至耳廓发热或有烧灼感。上法均每周1~2次,10次为一疗程。(三)疗效评价共治疗288例,痊愈69例,显效97例,好转11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6.9%[9]。皮肤针加罐(一)取穴主穴:华佗夹脊、督脉大椎~命门段、膈俞、肺俞。(二)治法上穴均取,让患者俯卧于床,常规消毒穴区后,以皮肤针先叩剌华佗夹脊,手法由轻到重,由慢到快,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再以同法叩剌大椎到命门段。接着用小号玻璃罐(罐口涂润滑油),用闪火法在上述穴区拔走罐1~2遍,不留罐。肺俞和膈俞,先以皮肤针叩剌至局部潮红,分别拔罐,留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三)疗效评价共59例,经5个疗程治疗,痊愈45例,有效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8.1%[10]。按摩调理黄褐斑操作方法:(1)按摩足太阳膀胱经,由足跟外上行,由上而下刺激5遍。在肝俞、肾俞、脾俞、三焦俞等穴位稍停片刻按揉之。(2)食指指压足小趾外束骨穴。每秒按一次,共按5~10次。(3)在背腰中线督脉部位、由上而下推擦5遍,再以背椎为中线,用手掌分别向左右两旁推擦10遍以上。注意事项:(1)积极治疗慢性消耗性疾病,根治发病因素。(2)怀孕后出现黄褐斑者,一般只做面部按摩,并应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或产前产后服维生素C,每日一克,有抑制色素合成的作用。(3)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多忧虑。黄褐斑西医治疗方法局部用药治疗黄褐斑是常见发生于面部的一种难治性色素沉淀和增加性皮肤病。目前病因仍不太清楚,可能与遗传、内分泌、妊娠、日光等有关,近来发现本病发生与微生态平衡、代谢异常及劣质化妆品有关。目前无特殊治疗方法,外用去色素或脱色素制剂是治疗表皮中黑色素增加最有效的方法。但只能控制,不能对黄褐斑进行根除。常用的局部外用药列举以下几种。1、氢醌与酪氨酸酶的底物酪氨酸结构相似,可以竞争性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影响黑素的形成。氢醌的作用机制还包括抑制DNA和RNA复合体,剥蚀黑素小体和破坏黑素细胞,从而促进黑素小体的分解。氢醌的疗效与它的浓度、基质和产品的化学稳定性有关,浓度越高,治疗效果越好,刺激性也越大,常用的浓度是2%~5%。氢醌常用方法是2次/d外用,一般用药4周可见皮肤颜色变浅,6周~10周取得最佳疗效。如果日间联合应用广谱防晒霜可以提高氢醌的疗效。然而长期使用浓度为4%~5%的氢醌可引起原发刺激反应、接触性皮炎和炎症后色素沉着,另外还有引起外源性褐黄病和肤色变深的可能。2%氢醌配伍0.05%或0.1%维A酸或羟基乙酸治疗有满意疗效,后者可抑制氢醌氧化,从而提高其表皮穿透作用,促进色素排除,并使角质细胞增生。真皮黄褐斑用氢醌治疗疗效不佳。短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可以减少氢醌的刺激作用、降低细胞的新陈代谢抑制黑素复合体。2、壬二酸是从卵圆形糠秕孢子菌培养液中分离出的天然直链饱和二羟基酸。壬二酸竞争性抑制酪氨酸酶,直接干扰黑素生物合成,并对黑素细胞的超微结构有损伤,因此能成功地治疗黄褐斑。其对黄褐斑治疗效果优于氢醌霜。壬二酸对表皮型和混合型黄褐斑(表皮和真皮同时受累)都有效,常用20%壬二酸霜局部外擦。壬二酸副作用小,浓度在15%~20%时是人们可以耐受的,过敏反应和光毒反应很少发生,不良反应包括瘙痒、轻度的暂时性红斑、鳞屑和灼热感,这些不良反应症状通常2周~4周可以消退且没有系统损害。3、维A酸维A酸可以减轻光老化引起的色素沉着斑,并可以抑制酪氨酸的合成,从而抑制黑素的生成。临床多用0.1%维甲酸霜外用,每日2次,起效时间约为24周,副作用表现红斑脱屑,部分发生接触性皮炎,但这种不良反应不影响治疗效果,且在继续治疗的过程中逐渐消失。4、曲酸(5羟基2羟甲基吡喃酮)曲酸是酪氨酸酶活性抑制剂,抑制培养色素细胞生成黑素。曲酸有显著的潜在致敏性,已发现使用含曲酸制剂的患者发生接触性皮炎的比例很高。5、酚硫醚如4S半胱胺酚代表了一类新的与酚有关的脱色素化合物,这些黑素细胞毒性制剂是源于硫磺类似酚的化合物,产物有半胱胺酰酚和半胱胺酚。N乙酰4S半胱胺酸酚对黄褐斑有较好的疗效,且比氢醌刺激性小,性质稳定。它是酪氨酸酶的底物,随着酪氨酸酶的活化,它形成一个黑色素的类似物,主要能有效抑制黑素细胞合成黑色素。用4%的N乙酰基4S半胱胺酚治疗黄褐斑,经过2周~4周的局部治疗可取得显著效果。N丙酰4S半胱胺酚是N丙酰的一个新的衍生物,这种化合物也是酪氨酸酶的底物,与N乙酰基相比,是一种效能更高的黑素细胞中毒剂。酚硫醚同时具有抑制黑素细胞生长繁殖和杀伤黑素细胞的作用。6、祛斑素是中药山茱萸的主要成分,祛斑素对酪氨酸酶及黑素的产生有抑制作用,其抑制程度与浓度有关,浓度越高作用越强。7、丝百祛斑霜主要含有田七、川芎、桃红、黄芩、白芷、珍珠等多种中药成分,具有活血化瘀、消滞祛风、增白润肤的作用,并能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减少黑素生成,其疗效优于氢醌。还可阻挡和吸收紫外线,有防晒作用。少数患者可出现轻微红斑、瘙痒,一般不影响治疗。每日2次,2周~6周内可见效。8、化学剥脱剂外用制剂雷琐辛:雷琐辛是儿茶酚的同质异构体,是早期应用于化学剥脱剂的药物之一。浓度为50%的雷琐辛可用于中、深层剥脱,治疗黄褐斑合并雀斑和日光性着色斑亦有效。羟乙酸:羟乙酸化学剥脱剂代表了一类安全有效的治疗面部色素沉着的方法,它已较广泛地用于治疗黄褐斑。用10%~15%的羟乙酸洗剂加2%氢醌可增强疗效。曲酸:当曲酸凝胶治疗黄褐斑无效时,可用曲酸化学剥脱剂,它由2%曲酸与3种羟基酸(水杨酸、柠檬酸、乳酸)组成。使用曲酸化学剥脱剂后发生皮肤干燥现象比羟基乙酸化学剥脱剂少。羟乙酸联合曲酸或羟乙酸联合氢醌治疗黄褐斑的色素沉着都有很好的疗效。缺点是曲酸制剂的刺激性比氢醌大。三氯乙酸:三氯乙酸为中深层剥脱剂的一个辅助用药,可用于治疗泛发性及持续性的黄褐斑。水杨酸:水杨酸化学剥脱剂也可治疗黄褐斑的色素沉着,其浓度为10%~20%,间断使用2周。9、激光治疗激光治疗黄褐斑,仅适用于其他治疗方法无效时,因为激光治疗黄褐斑疗效不显著,(可引起色素沉着、瘢痕、萎缩),选择激光治疗的原则是对正常色素的破坏性最小。可用Q开关翠宝石激光治疗黄褐斑,尤其是对女性病人,但易复发。Nouri等用Q开关激光后再用脉冲激光破坏黑素细胞,减少表皮黑素,从而治疗真皮型黄褐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超脉冲二氧化碳激光和Q开关翠宝石激光联合治疗的效果优于单独使用Q开关翠宝石激光的疗效。
1.1 镇静抗惊石菖蒲具有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的作用,其最主要的药理作用表现为中枢镇静抗惊作用[1]。石菖蒲水煎剂及去油水煎剂可明显降低小鼠的自主活动度、并与阈下催眠剂量的戊巴比妥钠有显著的协同作用;挥发油的镇静作用更强。当剂量大于25mg/kg时,即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广泛抑制,抑制程度与剂量相关,起效快,持续时间长,石菖蒲醇提物也可使动物安静、昏睡;石菖蒲氯仿提取物对猴等多种动物有镇静作用,强度与剂量相关[2]。有报道石菖蒲可能是通过降低单胺类神经递质(包括儿茶酚胺类、吲哚胺类)起到对中枢神经的镇静作用[3]。33%的石菖蒲混悬液10mg/kg ig30min后可使小鼠对戊四唑的惊厥率从93%降到60%[1]。挥发油中的α-细辛醚可能是其抗惊的有效成分,90~150mg/kg的α-细辛醚ip能对抗小鼠的电惊厥,140mg/kg则能完全对抗戊四唑引起的惊厥和侧脑室注射乙酰胆碱(Ach)引起的惊厥大发作[4]。挥发油中另一主要成分反-4-丙烯基藜芦醚也有中枢抑制作用,50mg/kg iv可引起家兔的翻正反射、痛觉反射和听觉反射消失[5]。小鼠自发活动、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协同实验,抗回苏灵所致惊厥试验、抗缺氧及游泳试验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石菖蒲总挥发油是镇静、催眠、抗惊厥的主要部位,α-细辛醚及β-细辛醚是石菖蒲上述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6]。近年用α-细辛醚治疗癫痫,有效率达83%[7]。石菖蒲挥发油主要成分为β-细辛醚。有报道认为β-细辛醚为致癌物质,对人体淋巴细胞染色体有损害作用[8],而α-细辛醚毒性较小,是一种治疗支气管炎和癫痫的药物,其制剂已在临床上使用[9]。曾氏用石菖蒲为主的汤剂治疗癫痫41例,结果17例完全控制,11例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余13例也明显改善[10]。张氏也用近似方法治疗癫痫24例,显效1例,有效19例[11]。有人以石菖蒲为主治疗癫狂症310例,结果痊愈165例,好转129例[12]。乔氏也用类似方法治疗血虚痰扰型精神分裂症338例,结果治愈率为80.2%,总有效率为98.8%[13]。对石菖蒲的体内过程研究显示该药口服肠胃吸收迅速(t1/2 ka=0.08h)且完全(吸收率F=0.98),15min血药浓度达到高峰,血浆蛋白结合率为61%,并迅速分布于肝、肾、胆汁、心、脑、肺、脾等脏器;肝、肾浓度接近血浆,其余依次递降。部分由胆汁排泄后,仍经肠肝循环再吸收,最后主要随小便排泄。小部分药物可被肝脏代谢,体内半衰期约3~4h,分布容积0.38L/kg[14]。由此可见,石菖蒲镇静抗惊疗效确切,临床应用也十分广泛。
1.2 开窍醒神中医学认为中风昏迷、癫狂等神志的改变,多为痰火扰心,痰蒙清窍,致心失所主,脑窍闭塞。其中痰为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石菖蒲与麝香配伍,为化痰开窍药之首选。临床常与其他中药配伍治疗中风昏迷、癫痫、多寐、健忘、耳鸣等。石菖蒲芳香走窜、开窍醒神,广泛用于闭证神昏证的治疗,临床疗效十分确切。临床上用单味石菖蒲挥发油制成的注射液(0.5%总挥发油溶液)治疗肺性脑病昏迷,有效率74.97%,能迅速消除意识障碍和神经精神症状[15]。以石菖蒲配伍的方剂更是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疾病,以精神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治验最多。有人[1]用石菖蒲挥发油β-细辛醚制成针剂,治疗脑病43例次,取得显效、好转25例次的效果[1]。王氏用石菖蒲的复方煎剂治疗乙型脑炎昏迷25例,有效率为92%[16]。石菖蒲的复方煎剂鼻饲并结合西药治疗乙脑104例,结果痊愈78例,好转7例[17]。脑醒冲剂由石菖蒲等多味药组成,治疗缺血性中风34例,取得良好疗效[18]。石菖蒲开窍醒神的作用尚未见动物实验研究报道。
1.3 益智健脑老年性痴呆是一类进行性精神功能衰退性疾病,其患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目前对此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故促智药的研究将成为近10年内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有人对34篇中药治疗老年性痴呆的临床报道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所统计的47首方剂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依次为:石菖蒲、当归、茯苓、地黄、远志、甘草、陈皮、半夏、白术、党参和川芎[19]。与石菖蒲配伍的复方制剂能提高大鼠和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的报道也不少。由何首乌、石菖蒲、葛根、银杏叶、川芎、赤芍等中药组成的益智Ⅰ号,25、50g/kg灌服7d,能对抗东莨菪碱1mg/kg、戊巴比妥钠30mg/kg、40%乙醇10mL/kg、氯霉素200mg/kg和亚硝酸钠120mg/kg对记忆的破坏作用,且能提高正常大鼠的明暗辨别学习记忆获得和记忆巩固[20]。启智灵口服液由首乌、远志和石菖蒲等7味中药组成。实验证明,它能对抗樟柳碱引起的小鼠记忆障碍,提高正常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增加大鼠脑内去甲肾上腺素(NA)和多巴胺(DA)的含量,减少5-羟色胺(5-HT)、5-羟吲哚乙酸(5-HIAA)含量及增加脑内蛋白质和核酸的含量[21]。刘氏采用四七汤(制半夏、朱茯苓、石菖蒲、枳实、郁金)加味治疗老年性痴呆30例,与对照组脑复新相比疗效显著,对老年性痴呆、中风合并痴呆有良好治疗作用[22]。定志丸由人参、远志、茯苓及石菖蒲组成。谢明村等证明定志丸在防治记忆障碍上,远志、茯苓、石菖蒲有协同人参之作用[13]。用菖蒲郁金温胆汤以疏肝解郁开窍为基础,治疗老年性痴呆2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提示此方有恢复老年性脑功能作用[24]。补肾健脑汤(淫羊藿、石菖蒲等)治疗中风痴呆56例,总有效率83.9%[25] 。周氏用石菖蒲配伍活血化瘀药(当归、川芎等)治疗脑外伤后综合征52例,对记忆力减退、健忘等的有效率为91%[26]。醒脑汤(黄芪、石菖蒲等)对脑震荡后遗症有消除症状、改善脑功能的作用[27]。石菖蒲在上述方剂中的作用如何,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1.4 石菖蒲的化学成分石菖蒲含挥发油、糖类、有机酸、氨基酸等成分。挥发油中含34种成分[28],主要为β-细辛醚(β-asarone),占63.2%~81.2%,α-细辛醚(α-asarone),占3.4%~13. 7%,细辛醚(asarone),石竹烯(caryopphyllene),石菖醚(sekishone),细辛醛(asarylaldehyde),γ-细辛醚(γ-asarone),d-δ杜松烯(d-δcadinene),肉豆蔻酸(myristric acid),百里香酚(thymol)等。倍半萜类化合物是石菖蒲挥发油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为止,石菖蒲植物中已分离得到的倍半萜达二、三十种,苯丙素类是石菖蒲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其中α,β-asarone又在苯丙素中占相当分量,有的甚至高达80%之多,并被公认为主要的有效成分之一[29]。水煎液化学成分目前通过核磁共振仪鉴定了8个化合物[30],分别为:2,4,5-三甲基苯甲酸,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2,4,5-三甲氧基苯甲醛,丁二酸,辛二酸,5-羟甲基糠醛,双-[5-甲酰基糠基]-醚和2,5-二甲氧基苯醌。有报道石菖蒲挥发油LD50为(0.23±0.023)mL/kg[2],α-细辛醚的LD50为926mL/kg(大鼠)和417.6mL/kg(小鼠)[31]。市面常有用外菖蒲充当石菖蒲入药;外菖蒲挥发油含量不超过0.01%,而石菖蒲(正品九节菖蒲:九节菖蒲一名原是根据石菖蒲药材有“一寸九节”性状特征而得,有此特征的药材历来被视为石菖蒲的优质品种)挥发油含量一般为1.0%~3.0%,主要成分有β-细辛醚(β-asarone,61.12%)、莰烯(camphene,2.78%)、龙脑(borneol,1.93%)[32]。
白癜风是一种限局性色素脱失性皮肤病,表现为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限局性白色斑片,以多发于面、颈、手背以及对称性分布为重要特点。与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和神经因素等有关。中医称之为白驳风、斑白、斑驳、白癜、白驳、白蚀等。
本病的临床表现为:多见于青壮年。任何部位皮肤均可发生,但好发于易受光照及摩擦损伤部位,如颜面部、颈部、躯干部和四肢等。口唇、阴唇、龟头及包皮内侧黏膜亦可累及。大部分白色斑对称分布、亦有部分患者白斑沿神经节段分布。皮损为局限性色素脱失斑,乳白色,自指甲至钱币大小,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白斑处毛发也可变白。在进展期,脱色斑向正常皮肤移行,发展较快,并有同形反应,即压力、摩擦、外伤后可形成继发白癜风。病程慢性迁延,可持续终身,亦有自行缓解的病例。
(一)内治方【方一】验方一【来源】《奇难杂症》【组成】白花蛇15克,蝉蜕12克,僵蚕18克,露蜂房12克,当归12克,赤芍15克,川芎12克,白花蛇舌草30克,三棱18克。
【功效】活血祛风,理气化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验方二【来源】《奇难杂症》【组成】熟地黄30克,淮山18克,女贞子18克,牡丹皮15克,茯苓18克,首乌30克,僵蚕18克,白蒺藜16克,蝉蜕12克。
【功效】养血祛风,滋阴补肾。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验方三【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功劳叶、槟榔各15克,白蒺藜、补骨脂各12克,生甘草4.5克。
【功效】补肾清热,消积杀虫。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验方四【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党参、白芷、苍术各10克,何首乌、鸡血藤、夜交藤、丹参各15克,红花、路路通、麻黄各6克,全蝎1~2个。
【功效】养血祛风,通经活络。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五】验方五【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组成】新鲜马齿苋50克。
【功效】清热解毒,乌发散血。
【制法】将鲜马齿苋洗净,放入砂锅中,加清水适量煎煮,每剂煎二次,药液混合。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六】验方六【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组成】当归、防风、补骨脂、赤芍、红花、陈皮、川芎各10克,鸡血藤、黄芪、黑豆皮各15克,白蒺藜30克。
【功效】清热祛风,活血养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服20剂后将上药共为细末,每次服10克,每日2次。
【方七】验方七【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组成】当归9克,川芎9克,牡丹皮9克,桂枝9克,乌梢蛇9克,白鲜皮9克,地肤子9克,豨莶草9克,赤芍15克。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祛风。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方八】验方八【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组成】当归9克,川芎6克,赤芍9克,白芍15克,红花5克,何首乌15克,拘杞10克,生地黄15克,黄芪20克,白芷7克,白蒺藜7克,桂枝6克。
【功效】滋补肝肾,活血益气。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九】乌金煎【来源】吉林中医药,1988:(2)
【组成】黑豆衣120~180克,羌活6~12克,独活、荆芥各12克,蜂蜜30克,酒少许。
【功效】补肾荣肤,祛风胜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消斑汤【来源】山西中医,1988:4(2)
【组成】桔梗、郁金、独活、防风、桃仁各10克,何首乌、黑芝麻、旱莲草、苍耳子各18克,红花60克,苦参15克,白附子6克,苍术12克,黄芪20克。
【功效】祛风除湿,益气固表,活血消斑。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一】白癜风消饮一【来源】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8)
【组成】柴胡、白芷、川芎、桔梗各9~12克,丹参、首乌各10~15克,郁金、桃仁、防风、荆芥、龙胆草、补骨脂、白术、陈皮各6~10克,当归12~25克。
【功效】疏肝活血,健脾除湿,祛风清热。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二】白癜风消饮二【来源】《难证奇方妙用》【组成】柴胡9~12克,白芍9~12克,川芎9~12克,桔梗9~12克,郁金6~10克,桃仁6~10克,红花6~10克,防风6~10克,荆芥6~10克,龙胆草6~10克,补骨脂6~10克,白术6~10克,陈皮6~10克,当归12~25克。
【功效】活血祛瘀,消风润肤。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三】祛白消斑汤【来源】湖南中医杂志,1989:5(5)
【组成】当归、川芎、赤芍、白芍、红花、何首乌、枸杞子、生地黄、黄芪、白芷、白蒺藜、桂枝、防风。
【功效】活血养血,祛风益气。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四】玄机汤【来源】《奇效良方集成》【组成】草河车、浮萍、丹参各50克、川芎15克,紫草、刘寄奴、牡丹皮、威灵仙各15克,琥珀、地龙、土鳖虫各10克。
【功效】补血活血,通络祛风。
【用法】水煎服,日1剂。小儿酌减,孕妇忌服。1个月为1疗程。
【方十五】通窍活血汤加减【来源】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4(10)
【组成】川芎、赤芍、红花、老葱白、鲜姜、防风、苍耳子各9克,桃仁12克,红枣(去核)7枚,桔梗、黄芪各15克,麝香(冲服)0.1克(若无麝香可用白芷20克代替),黄酒120克,桂枝5克,浮萍15克。
【功效】活血化瘀,祛风解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六】一贯煎加味【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女贞子、覆盆子、防风、当归、川楝子、枸杞子各10克,沙参、麦门冬各15克,生地黄30克。
【功效】滋补肝肾,养血祛风。
【制法】上药水煎取汁。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七】七零八方加减【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生地黄、熟地黄各15克,当归、白芍、紫草、姜黄、茜草各10克,黑芝麻、白鲜皮、何首乌各12克。
【功效】调和气血,驱风通络。
【制法】上药水煎取汁。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八】消风饮【来源】《民间治病小绝招》【组成】粉牡丹皮10克,广郁金10克,草红花10克,炒白蒺藜10克,紫草10克,黑豆10克,制何首乌15克,生石决明15克,生地榆15克。
【功效】活血祛风,养血祛癜。
【制法】上药共入砂锅内,加清水1升,浸泡30分钟,上火煎煮30分钟,滤渣取汁,二煎加水适量,煎煮20分种,滤液混合。
【用法】分3次温服,每日1剂。
【备注】同时用蛇皮50~100克剪碎,放瓦上煅为炭,研细末,醋调如糊,外涂患处,1日3次。
【方十九】凉血地黄汤加减【来源】中医杂志,1993:34(3)
【组成】生地黄30克,赤芍、丹参、当归尾、川芎、桃仁泥、黄芩、地榆、荆芥、防风、豨莶草、白鲜皮、地肤子、乌梢蛇各9克,生甘草3克。
【功效】凉血活血,清热祛风。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二仙汤合四物汤加味【来源】中医杂志,1993:34(3)
【组成】生地黄熟地黄各15克,当归、赤芍、白芍、山萸肉、仙茅、枸杞子、仙灵脾、川芎、桂枝、白蒺藜、白鲜皮、防风、炙地龙、桃仁泥各9克,生甘草3克。
【功效】滋补肝肾,补益气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一】苏木着色汤【来源】《难证奇方妙用》【组成】苏木10克,茺蔚子10克,蝉蜕10克,赤芍10克,白蒺藜15克,何首乌20克,大枣6枚。
【功效】补益精血,养肝安神,乌须祛风。
【用法】水煎服,日1剂,每10剂间隔2~3日。
【备注】应用上方时,白斑局部配合日光浴,每次20~30分钟,每日2~3次,或使白斑多接触日光,但避免暴晒。
【方二十二】双藤桂枝汤加减【来源】《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组成】鸡血藤15克,首乌藤30克,生黄芪15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桂枝5克,防风10克,苍术10克,紫苏梗10克,旱莲草15克,生甘草6克。
【功效】调和气血,疏散风邪。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三】柴胡疏肝汤合桃红饮加减【来源】《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组成】生蒲黄10克,五灵脂10克,丹参10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赤芍、白芍各10克,香附10克,炒荆芥10克,防风10克,蝉蜕5克,枳壳10克,柴胡5克。
【功效】疏肝解郁,活血祛风。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四】六味地黄丸合四物汤加减【来源】《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组成】潼蒺藜、女贞子、生地黄、熟地黄、何首乌、黑芝麻、白蒺藜各15克,覆盆子、枸杞子、赤芍、白芍、当归、川芎各10克。
【功效】滋补肝肾,养血祛风。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五】右归饮加减【来源】《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组成】制附子10~15克,肉桂1克,干姜10克,党参15克,桑寄生15克,丹参15克,白蒺藜15克,补骨脂10克,当归10克,何首乌15克,豨莶草15克。
【功效】温补脾肾,活血祛风。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六】消癜丹【来源】湖南中医杂志,1995:11(6)
【组成】赤芍10克,丹参30克,当归10克,川芎12克,防风12克,麻黄10克,钩藤12克,柴胡12克,桃仁12克,红花8克,僵蚕8克,蝉蜕10克,苍耳子20克,紫草20克,甘草4克。
【功效】疏风宣肺,疏肝活血,通经消斑。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七】阿胶熟地丸【来源】湖北中医杂志,1985:(6)
【组成】阿胶、熟地黄、当归各600克,胡麻仁450克,川芎、赤芍、苦参各350克,肉桂、威灵仙各250克,防风300克,附子150克,薄荷200克。
【功效】滋养肝肾,温阳益气,祛风通络。
【制法】上方制成蜜丸。
【用法】1次15克,日3次,淡盐汤送服。
(二)外治方 【方一】验方一【来源】《太平圣惠方》【组成】桑柴灰2斗。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止痒。
【制法】将桑柴灰于大甑内蒸灰气溜。
【用法】取釜中汤淋汁热洗。
【方二】验方二【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组成】马齿苋20克(鲜品加倍),红糖10克,醋7毫升。
【功效】清热解毒,乌发散血。
【制法】上药混合后煮沸,过滤,置有色瓶内备用。或将鲜马齿苋洗净,切碎,捣烂,拧出汁液,瓶装。
【用法】以棉签蘸液涂患部,每日1~2次(最好在睡前涂1次)。配合患部日光浴,从每天10分钟开始,逐日增加至每天1~2小时。
【方三】验方三【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雄黄、硫黄、密陀僧、朱砂各240克,雌黄60克,白芨360克,白附子600克,冰片36克。
【功效】祛风通络,杀虫消斑。
【制法】共研细末。
【用法】以生黄瓜蘸此药粉涂擦白斑。
【方四】验方四【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白附子、硫黄等量。
【功效】祛风通络。
【制法】研末。
【用法】姜汁调匀外搽。
【方五】验方五【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组成】枯矾、防风各等量。
【功效】祛风利湿,清热解毒。
【制法】共为细面备用。
【用法】以鲜黄瓜片蘸药面擦患处。
【方六】验方六【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组成】雄黄、硫黄、黄丹、密陀僧、生南星等份。
【功效】祛风杀虫,消斑祛瘀。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
【用法】取一生姜剖开,以其剖面蘸药粉擦患处,擦后患处变黑,次日再擦,至黑退便愈。
【备注】治疗中忌食鱼腥和酒类。
【方七】验方七【来源】《久病难症必效单方》【组成】硫黄、密陀僧、轻粉各3克,麝香0.015克。
【功效】温经散寒,杀虫通络。
【制法】共研成细末,用清水加姜汁数滴调匀。
【用法】外搽患处,每日4~6次。
【方八】验方八【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肉桂30克,补骨脂90克。
【功效】温阳散寒,活血通络。
【制法】以水酒各半混匀后浸药1周。
【用法】外搽患处。
【方九】验方九【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菟丝子25克(碎),50%酒精75毫升。
【功效】滋补肝肾,活血消斑。
【制法】浸泡7天。
【用法】外搽患处。
【方十】验方十【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生山栀子25克,50%酒精75毫升。
【功效】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制法】浸泡7天。
【用法】外搽患处。
【方十一】验方十一【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组成】姜黄300克,黑矾300克,密陀僧90克,雄黄30克,补骨脂150克,轻粉30克,75%乙醇5000毫升。
【功效】祛风杀虫,收敛消斑。
【制法】先将前五味药浸泡于乙醇中,置七天后,滤除药渣,加入轻粉即成酊剂。
【用法】用药前用切片生姜用力涂擦患处,以皮肤发红为度,再用新毛笔蘸此酊剂涂患处。每日2次,直至病愈。
【方十二】验方十二【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组成】无花果叶,烧酒各适量。
【功效】解毒行气,活血化瘀。
【制法】无花果叶细切浸酒7天。
【用法】以酒擦患处,每日3次。
【方十三】验方十三【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露蜂房、凌霄花、踟躅花各30克,附子、川乌头、防风各60克。
【功效】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制法】上药研细末,用猪脂1500克煎炼,看药焦黄,去渣。
【用法】外搽患处。
【方十四】验方十四【来源】《是斋百一选方》【组成】草乌15克,巴豆3克。
【功效】驱风除湿,通络散瘀。
【制法】草乌、巴豆,并切细上用米醋和湿,以布裹。
【用法】浴罢擦之,频浴为佳。
【方十五】验方十五【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细辛6克,雄黄,白芷各8克。
【功效】温经散寒,杀虫通络。
【制法】研细末。
【用法】醋调搽。
【方十六】验方十六【来源】《久病难症必效单方》【组成】细辛6克,白芷3克,雄黄3克。
【功效】温经散寒,杀虫通络。
【制法】将上药研末后放陈醋搅拌均匀。
【用法】涂擦患部,每日1~2次。
【方十七】验方十七【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硫黄、密陀僧、腻粉、乳香、白僵蚕、杏仁各30克。
【功效】收敛杀虫,祛风散结。
【制法】各研细末,和研匀,酥油调膏。
【用法】外搽患处。【方十八】白癜康【来源】北京中医,1993:(2)
【组成】黄芪、何首乌、白鲜皮各30克,姜黄、丹参、自然铜、补骨脂各15克,白蒺藜、防风各10克。
【功效】益气补血,活血祛风。
【用法】水煎外洗,1日3~4次,3个月为1疗程。
【方十九】密陀僧散【来源】《外科正宗》【组成】硫黄、雄黄、蛇床子各6克,石黄、密陀僧各3克,轻粉1.5克。
【功效】祛风,杀虫,止痒。
【制法】上药共为细面。
【用法】直接外扑或用醋调搽患处,日1~3次。
【方二十】消斑酊【来源】《难证奇方妙用》【组成】乌梅60克,补骨脂30克,毛姜10克。
【功效】清热收敛,杀虫通络。
【制法】将上药放入80%~85%酒精(按照药物1份,酒精3份比例配制)内浸泡两周后滤去渣。
【用法】使用时用棉球或纱布蘸药涂患处,每日次数不限,每次1~5分钟,擦时用力要匀,觉患处皮肤发热为度。连续涂搽数日,直至白斑消除为止。
【方二十一】前胡防风补骨脂方【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组成】前胡20克,防风10克,补骨脂30克,75%酒精100克。
【功效】温阳祛斑,活血祛风。
【制法】以上前三味研为细末,加入75%酒精中浸泡7天,过滤取汁,备用。
【用法】用棉签蘸药液涂擦患处,每次5~15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
【方二十二】荆芥川椒补骨脂方【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组成】紫荆芥皮15克,川椒15克,补骨脂15克,75%酒精100克。
【功效】发表祛风,理血杀虫。
【制法】以上前三味研为细末,加入75%酒精中浸泡7天,过滤取汁,备用。
【用法】用棉签蘸药液涂擦患处,每次5~15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
【方二十三】补骨脂酊【来源】《古今名方》【组成】补骨脂120克,旱莲草60克。
【功效】调和气血,活血通络。
【制法】上药研碎放入75%酒精500毫升内,浸泡7天,过滤去渣,瓶装备用。
【用法】用棉球蘸药涂于患处。并摩擦5~10分钟。
【方二十四】博落回姜醋方【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组成】博落回30克,陈醋90克,老生姜适量。
【功效】解毒杀虫通络。
【制法】以上前一味切碎,装入瓶中,加入陈醋浸泡10天,备用。
【用法】先将老生姜切开,用断面擦患处皮肤至微红,再用棉签蘸药涂擦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
先煎:龙骨 牡蛎 (中药书上明确的是这样的)
但是具体用药配伍之后还有不同 如大承气汤,先煎大黄、枳实、厚朴,后下芒硝。如桂枝人参汤由桂枝、甘草、白术、人参、干姜等五味药物组成,《伤寒论》中的煎法是“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肉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显然,用现在的说法应该是桂枝后下了。
基本上先煎的药物都是为了增加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的毒性,充分发挥疗效。后下的药物为了减少挥发油的损耗,有效成分免于分解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