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葙子
青葙子是民间用全草治疮疖、刀伤。具有活血利水,解毒消肿之功效。常用于月经不调,风湿痹痛,水肿,小便不利,咽喉肿痛,乳痈,无名肿毒,跌打损伤。
- 一对一沟通
- 专业化培训
- 规范化服务
- 多维度保障

扫码添加客服
获得更全面的服务
名称
青葙子
别名
草决明、野鸡冠花子、狗尾巴子、牛尾、巴花子
药材类别
果实/种子类
性味
苦,凉。
①《药性论》:味苦,平,无毒。
②《滇南本草》:性寒,味甘微苦。
③《品汇精要》:味苦,性微寒,无毒。
归经
归肝经。
①《滇南本草》:入肝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二经。
入药部分
为苋科植物青葙的种子。
产地和分布
生于坡地、路边、平原较干燥的向阳处。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野生或栽培。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30-90cm。全株无毛。茎直立,通常上部分枝,绿色或红紫色,具条纹。单叶互生;叶柄长2-15mm,或无柄;叶片纸质,披针形或长圆状披外形,长5-9cm,宽1-3cm,先端尖或长尖,基部渐狭且稍下延,全缘。花着生甚密,初为淡红色,后变为银白色,穗状花序单生于茎项或分枝顶,呈圆柱形或圆锥形,长3-10cm,苞片、小苞片和花被片子膜质,白色光亮;花被片5,白色或粉红色,披针形;雄蕊5,下部合生成杯状,花药紫色。胞果卵状椭圆形,盖裂,上部作帽状脱落,顶端有宿存花柱,包在宿存花被片内。种子扁圆形,黑色,光亮。花期5-8月.果期6-10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5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捣汁灌鼻。
注意事项
《本草备要》:瞳子散大者忌服。
青葙子的功效与作用
祛民热;清肝火;明目退翳。主目赤肿痛;眼生翳膜;视物昏花;高血压病;鼻衄;皮肤风热瘙痒;疮癣。用于肝热目赤,眼生翳膜,视物昏花,肝火眩晕。
①《本经》:疗唇口青。
②《滇南本草》:明目。治泪涩难开,白翳遮睛。
③《日华子本草》:治五脏邪气,益脑髓,明耳目,镇肝,坚筋骨,去风寒湿痹。
④《药性论》:治肝脏热毒冲眼,赤障、青盲、翳肿。主恶疮疥瘙,治下部虫露疮。
⑤《本草原始》:除心经火邪。
⑥《会约医镜》:去风热。
附方
①治风热泪眼:青葙子五钱,鸡肝炖服。(《泉州本草》)
②治夜盲,目翳:青葙子五钱,乌枣一两。开水冲炖,饭前服。(《闽东本草》)
③治鼻衄出血不止:青葙子汁灌鼻中。(《广利方》)
④治头风痛:青葙子五钱至一两。煎水服。(《福建中草药》)
服务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