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眼核
龙眼核出自《滇南本草图说》。龙眼核其味微苦、涩,平;内用于胃痛、疝气痛;外用治外伤出血、用于止血止痛、烧烫伤、刀伤出血等。龙眼核为无患子科植物龙眼的种子。
- 一对一沟通
- 专业化培训
- 规范化服务
- 多维度保障

扫码添加客服
获得更全面的服务
名称
龙眼核
别名
圆眼核、桂圆核仁。
药材类别
果实/种子类
性味
微苦、涩,平。
《泉州本草》:味涩。
归经
肝;脾;膀胱经。
入药部分
为无患子科植物龙眼的种子。
产地和分布
龙眼原产于我国南部及西南部,现我国龙眼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福建和台湾等省(区) ,以福建、台湾最盛,广东次之,多栽培于堤岸和园圃。
形态特征
常绿大乔木,树体高大。多为偶数羽状复叶,小叶对生或互生,革质,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先端短尖或钝,基部偏斜,全缘或波浪形,下面通常粉绿色;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黄白色,被锈色星状小柔毛:花萼5深裂:花瓣5,匙形,内面有毛:雄蕊通常8:子房2~3室,柱头2裂;果球形,种子黑色,有光泽。花期3~4月,果期7~8月。喜温忌冻,年均温20~22℃较适宜,对低温敏感;通常年均温<17.5~18℃,最冷月均温<10℃,绝对低温<-5℃,龙眼难作经济栽培。较耐旱,最适年降水总量为1000~1600mm;对土壤适应性强。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煅存性研末调敷;或调敷。内服:煎汤,3-9g;或研末。
注意事项
(龙眼的其他入药部分请查看:龙眼肉)
龙眼核的功效与作用
行气散结;止血;燥湿。主疝气;瘰疬;创伤出血;腋臭;疥癣;湿疮。用于胃痛,烧烫伤,刀伤出血,疝气痛;外用治外伤出血。
①《滇南本草图说》:治瘿疾。’
②《医学入门》:烧烟熏鼻,治流涕不止。
③《纲目》:治狐臭,龙眼核六枚同胡椒二七枚研,遇汗出即擦之。
④《本草再新》:治瘰疬,消肿排脓拔毒。并治目痰。
⑤《岭南采药录》:疗疝气,敷疮癣,又止金疮出血。
附方
①治刀刃跌打诸伤,止血定痛:龙眼核研敷,(《重庆堂随笔》骊珠散)
②治疝气偏坠,小肠气痛:荔枝核(炒)、龙眼核(炒),小茴香(炒)各等分.为细末,空心服一钱,用升麻一钱,水酒薰,送下。(《内经类编试效方》偏坠散)
③治一切疮疥:龙眼核煅存性,麻油调敷。(《高世元传世方》)
④治癣:龙眼核,去外黑壳,用内核,米醋磨涂。(《医方集听》)
⑤治脑漏:广东圆眼核,入铜炉内烧烟起,将筒熏入患鼻孔内。(《黄贩翁医抄》)
⑥治小便不通:龙眼核,去外黑壳,打碎,水煎服。如通后欲脱者,以圆肉汤饮之。(《纲目拾遗》)
⑦治足指痒烂:桂圆核烧灰掺之。(《药镜》)
(本文由中医药网整理或引用,内容仅供参考,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服务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