榧子

榧子

554人浏览 2025-09-19 07:05:03

榧子,中药名。为红豆杉科植物榧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种子成熟时采收,除去肉质假种皮,洗净,晒干。

具体服务价格请参考收费标准
  • 一对一沟通
  • 专业化培训
  • 规范化服务
  • 多维度保障
药坊网客服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客服

获得更全面的服务

名称

榧子


别名

香榧、榧树、玉榧、野杉、柀子


药材类别

果实/种子类


性味

甘;涩;性平。

①《本经》:味甘,温。

②《别录》:有毒。

③《千金·食治》:味甘平涩,无毒。


归经

入肺、胃、大肠经。

①《本草经疏》:入手太阴、阳明经。

②《本草新编》:入胃、脾、大肠经,又入肺。


入药部分

为红豆杉科植物榧的种子。


产地和分布

生长于山坡,野生或栽培。主产浙江,湖北、江苏,安徽、湖南、江西、福建等地亦产。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等地。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达25m,胸径55cm,树皮淡灰黄色、深灰色或灰褐色,不规则纵裂。小枝近对生或轮生,一年生小枝绿色,二至三年生小枝黄绿色、淡褐色或暗绿黄色,稀淡褐色。叶条形,通常直,长1.1-2.5cm,宽2.5-4cm,先端凸尖或具刺状短尖头,基部圆,上面光绿色,中脉不明显,有2条稍明显的纵槽,下面淡绿色,气孔带与中脉带近等宽,绿色边带与孔带等宽或稍宽。雌雄异株,雄球花单生叶腋,雌球花成对生于叶腋,基部各有2对交叉对生的苞片及外侧的一小苞片,胚珠直立,单生于假种皮上。种子椭圆形、卵圆形、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2-4.5cm,径1.5-2.5cm,熟时假种皮淡紫褐色,有白粉,先端有小凸尖头,胚乳微皱。花期4月,种子翌年10月成熟。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50g;连壳生用,打碎人煎;或10-40枚,炒熟去壳,取种仁嚼服;或入丸、散。驱虫宜用较大剂量,顿服;治便秘、痔疮宜小量常服。


注意事项

脾虚泄泻及肠滑大便不实者慎服。

①苏拭《物类相感志》:榧子壳反绿豆。

②《本草衍义》:(食之)过多则滑肠。

③《随息居饮食谱》:多食助火,热嗽非宜。


榧子的功效与作用

杀虫;消积;润燥。主肠道寄生虫病;小儿疳积;肺燥咳嗽;肠燥便秘;痔疮。用于钩虫、蛔虫、绦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大便秘结。

①《本经》:主腹中邪气,去三虫,蛇螫。

②《别录》:主五痔。

③陶弘景:疗寸白。

④孟诜:令人能食,消谷,助筋骨,行营卫,明目。

⑤《日用本草》:杀腹间大小虫,小儿黄瘦,腹中有虫积者食之即愈。又带壳细嚼食下,消痰。

⑥《生主编》:治咳嗽,白浊,助阳道。

⑦《本草备要》:润肺,杀虫。

⑧《本经逢原》:与使君子同功。

⑨《本草再新》:治肺火,健脾土,补气化痰,止咳嗽,定呵喘,去瘀生新。


附方

①治寸白虫:榧子日食七颗,满七日。(《食疗本草》)

②治白虫:榧子一百枚。去皮,火燃啖之,能食尽佳,不能者,但啖五十枚亦得,经宿虫消自下。(《救急方》)

③治十二指肠虫、蛔虫、蛲虫等:榧子(切碎)一两,使君子仁(切细)一两,大蒜瓣(切细)一两。水煎去滓,一日三回,食前空腹时服。(《现代实用中药》)

④治卒吐血出:先食蒸饼两三个,以榧子为末,白汤服三钱,日三服。(《圣济总录》)


(本文由中医药网整理或引用,内容仅供参考,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服务评价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