粳米

粳米

568人浏览 2025-09-19 04:24:18

粳米,中药材名。本品为禾本科植物稻(粳稻)的种仁。功能主治为: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渴,止泻痢。①《别录》:主益气,止烦,止泄。②《千金食治》:平胃气,长肌肉。③孟诜:温中,益气,补下元。④《日华子本草》:壮筋骨,补肠胃。⑤《滇南本草》:治诸虚百损,强阴壮骨,生津,明目,长智。⑥《纲目》:粳米粥:利小便,止烦渴,养肠胃。炒米汤:益胃除湿。

具体服务价格请参考收费标准
  • 一对一沟通
  • 专业化培训
  • 规范化服务
  • 多维度保障
药坊网客服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客服

获得更全面的服务

名称

粳米


别名

稻米、大米、白米、硬米、粳粟米


药材类别

果实/种子类


性味

甘;平。

①《别录》:味苦,平,无毒,

②《千金·食治》:味辛苦,平,无毒。生者冷,燔者热。

③《七卷食经》:味甘,微寒。

④《纲目》:北粳:凉,南粳:温,赤粳:热,白粳:凉,晚白粳:寒,新粳:热,陈粳:凉。


归经

脾;胃;肺经。

①《本草求真》:入脾、胃经。


入药部分

为禾本科植物稻(粳稻)去壳的种仁。


产地和分布

水生或陆生。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水稻的栽培区。


形态特征

稻 一年生栽培植物。秆直立,丛生,高约1m左右。叶鞘无毛,下部者长于节间;叶舌膜质而较硬,披针形,基部两侧下延与叶鞘边缘相结合,长5-25mm,幼时具明显的叶耳;叶片扁平,披针形至条状披针形,长30-60cm,宽6-15cm。圆锥花序疏松,成熟时向下弯曲,分枝具角棱,常粗糙;小穗长圆形,两侧压扁,长6-8mm,含3小花,下方两小花退化仅存极小的外稃而位于1两性小花之下;颖极退化,在小穗柄之顶端呈半月形的痕迹;退化外稃长3-4mm,两性小花外稃,有5脉,常具细毛,有芒或无芒,内稃3脉,亦被细毛;鳞被2,卵圆形,长1mm;雄蕊6;花药长2mm;花柱2枚,筒短,柱头帚刷状,自小花两侧伸出。颖果平滑。花、果期6-10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30g;或水研取汁。


注意事项

①《纲目》:炒米汤不去火毒,令人作渴。

②《食疗本草》:新熟者动气,常食干饭,令人热中,唇口干;不可和苍耳食品店之,令人卒心痛;不可与马肉同食之,发痼疾。


粳米的功效与作用

补气健脾;除烦渴;止泻痢。主脾胃气虚;食少纳呆;倦怠乏力;心烦口渴;泻下痢疾。主治烦躁口渴,赤痢热躁,伤暑发热。

①《别录》:主益气,止烦,止泄。

②《千金·食治》:平胃气,长肌肉。

③孟诜:温中,益气,补下元。

④《日华子本草》:壮筋骨,补肠胃。

⑤《滇南本草》:治诸虚百损,强阴壮骨,生津,明目,长智。

⑥《纲目》:粳米粥:利小便,止烦渴,养肠胃。炒米汤:益胃除湿。


附方

①治霍乱狂闷,烦渴,吐泻无度,气欲绝者:淡竹沥一合,粳米一合(炒,以水二盏同研,去滓取汁)。上二味,和匀顿服之。(《圣济总录》竹沥饮)

②治赤痢热躁:粳米半升。水研取汁,入油瓷瓶中,蜡纸封口,沉井底一夜,平旦服之。(《普济方》)

③治受胎未足,初生无皮,色赤,但有红筋:早白米粉扑之。(《圣济总录》)


(本文由中医药网整理或引用,内容仅供参考,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服务评价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