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拳参
拳参,中药名。属蓼目,蓼科多年生草本,高50-90厘米。根茎肥 厚扭曲,外皮紫红色。茎直立,单一或数茎丛生,不分枝。味苦、涩,性微寒。有清热解毒,消肿,止血之功效,常用于赤痢热泻,肺热咳嗽,痈肿瘰疬,口舌生疮,血热吐衄,痔疮出血,蛇虫咬伤。
- 一对一沟通
- 专业化培训
- 规范化服务
- 多维度保障

扫码添加客服
获得更全面的服务
名称
拳参
别名
山虾子,倒根草,紫参、破伤药、刀剪药、疙瘩参,虾参、回头参、山柳柳、石蚕,刀枪药,马峰七
药材类别
根茎类
性味
苦、涩,微寒。
①《中药志》:苦,微寒。
②《现代实用中药》:酸苦,有小毒。
归经
归肺、肝、大肠经。
入药部分
为蓼科植物拳参或耳叶蓼的根茎。
产地和分布
1.拳参:生于山野草丛中或林下阴湿处。分布于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新疆、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河南、湖北、湖南等地。
2.耳叶蓼:生于山坡或草丛中。分布于东北各地。
形态特征
1.拳参:多年生草本,高35-90cm。根茎肥厚,弯曲,外皮紫棕色。茎直立,单一,无毛。基生叶有长柄;叶片革质,长圆披针形或披针形,长10-20cm,宽2-6cm,先端长渐尖,基部圆钝或截形有时心形,沿叶柄下延成翅状,边缘外卷,两面稍被毛,老时渐脱落,下面具网脉;茎生叶互生,向上柄渐短至抱茎,托叶鞘筒状,膜质,长2-5cm。总状花序呈穗状顶生,圆柱形,直立或稍弯,长3-6cm;小花密集,苞片卵形,膜质,花梗纤细;花淡红色或白色,直径约2.5mm,花被5深裂,裂片椭圆形;雄蕊8,与花被近等长或稍长;花往3。瘦果三棱状椭圆形,红棕色,光亮,包于宿存花被内。花期6-9月,果期9-11月。
2.耳叶蓼:与拳参相似,其主要区别在于:本种的叶呈披针形或卵状长圆形.长5-9cm,宽O.7-2.4cm,基部图形。边缘具有较明显凸起的脉端,叶片两面无毛。茎有8-9个节。瘦果的棕黑色。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含漱、熏洗。
注意事项
无实火热毒者不宜。阴证外疡忌服。
拳参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解毒散结。主肺热咳嗽;热病惊痫;赤痢;热泻;吐血;衄血;痔疮出血;痈肿疮毒。用于赤痢,热泻,肺热咳嗽,痈肿,瘰疬,口舌生疮,吐血,衄血,痔疮出血,毒蛇咬伤。
①《现代实用中药》:内服治赤痢;含漱作口腔炎之收敛剂;外用治痔疮及肿疡。
②《本草图经》:捣末,淋渫肿气。
③《广西中药志》:治肠胃湿热,赤痢,外用治口糜,痈肿,火伤。民间作产后补血药。
④《中药志》: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治热病惊痫,手足抽搐,破伤风,痈肿瘰疬,蛇虫咬伤。
附方
1.拳参汤(《证治准绳》)治阴虚久咳,肺痨,喘嗽。拳参9g,蜜百合9g,沙参6g,炙甘草6g,水煎服。方中拳参清热解毒,收敛渗湿,为君药。
2.感冒退热冲剂:冲剂。主要成分为大青叶、板蓝根、拳参、连翘。有清热解毒的功能。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开水冲服,一次18-36g,一日3次。方中拳参清热解毒,收敛渗湿,消肿,为君药。
3.验方:治肠炎、赤白痢疾。拳参30g,水煎服。方中拳参清热解毒,收敛渗湿,消肿止血,为君药
(本文由中医药网整理或引用,内容仅供参考,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服务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