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蔷薇花
蔷薇性凉、苦干、微涩。在《本草纲目》《本草再新》中均有详细记载。有清热利湿、祛风、活血、解毒功效;主治肺痛、痴疾、关节炎、瘫疾、尿频、月经不调、跌打损伤。蔷薇所散发出来的香味和释放出来的挥发性油类,有助于睡眠,还能有明显的杀菌作用。其花朵艳丽,花香浓郁,具有观赏价值。蔷薇的花语是爱的思念。红蔷薇代表热恋,粉蔷薇代表爱的誓言,白蔷薇则是代表纯洁的爱情。
- 一对一沟通
- 专业化培训
- 规范化服务
- 多维度保障

扫码添加客服
获得更全面的服务
名称
蔷薇花
别名
刺花、白残花、柴米米花、
药材类别
花类
性味
苦、涩;凉。
①《药材资料汇编》:甘,平。
②《南宁市药物志》:甘,凉。
③《上海常用中草药》:苦涩,寒。
归经
胃;大肠经
入药部分
为蔷薇科植物野蔷薇的花。
产地和分布
蔷薇花喜生于路旁、田边、墙上或丘陵地的灌木丛中,分布于我国华东、中南等地。(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新疆等地)。
形态特征
野蔷薇 攀援灌木,小枝有短、粗稍弯曲皮刺。小叶5-9,近花序的小叶有时3,连叶柄长5-10cm;托叶篦齿状,大部贴生于叶柄;小叶片倒卵形,长圆形或卵形,长1.5-5cm,宽0.8-2.8cm,先端急尖或圆钝,基部近圆形或楔形,边缘有锯齿,上面无毛,下面有柔毛,小叶柄和轴有散生腺毛。花两性;多,朵簇排成圆锥状花序,花直径1.5-2cm;萼片5,披针形,有时中部具2个线形裂片;花瓣5,白色,宽倒卵形,先端微凹,基部楔形;雄蕊多数;花柱结合成束。果实近球形,直径6-8mm,红褐色或紫褐色,有光泽。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
注意事项
《纲目拾遗》:刘克中云,香烈大耗真气,虚人忌服之。
蔷薇花的功效与作用
清暑,和胃,活血止血,解毒。主暑热烦渴;胃脘胀闷,吐血,衄血,口疮,痈疖,月经不调。
①《医林纂要》:干之可罨金疮,去瘀生肌。
②《纲目拾遗》:治疟,妇人郁结吐血。
③《现代实用中药》:芳香健胃。
④《南宁市药物志》:治泄泻、下痢。
⑤《上海常用中草药》:清暑热,顺气和胃,解渴,止血
附方
①治疟疾:野蔷薇花,拌茶煎服。(《群芳谱》)
②治暑热胸闷,吐血口渴,呕吐不思饮食:白残花一钱五分至三钱。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本文由中医药网整理或引用,内容仅供参考,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服务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