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石藤

络石藤

572人浏览 2025-09-19 06:53:51

络石藤为芳香花卉,在园林中多作地被,或盆栽观赏; 茎皮纤维拉力强,可制绳索、造纸及人造棉;花芳香,可提取“络石浸膏”;乳汁有毒,对心脏有毒害作用;根、茎、叶、果实供药用,有祛风活络、利关节、止血、止痛消肿、清热解毒之效能,在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络石》中有记载。 [络石耐修剪,四季常青,取其常青万德之意,常被看做是吉祥的象征,所以它的花语是万德吉祥。

具体服务价格请参考收费标准
  • 一对一沟通
  • 专业化培训
  • 规范化服务
  • 多维度保障
药坊网客服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客服

获得更全面的服务

名称

络石藤


别名

石鲮、明石、悬石、云珠、云丹、石磋、略石、领石、石龙藤、耐冬、石血、白花藤红对叶肾、对叶藤、石南藤、


药材类别

藤木类


性味

苦;辛;性微寒

①《别录》:微寒,无毒。

②《药性论》:甘,平。

③《纲目》:味甘微酸不苦。

④《江西草药》:性平,味淡微涩。


归经

入肝、肾经。

①《本草经疏》:足阳明,手、足少阴,足厥阴、少阳经。

②《得配本草》:入足厥阴经气分。


入药部分

为夹竹桃科植物络石的带叶藤茎。


产地和分布

生于山野、溪边、路旁、林绿或杂木林中,常缠绕于树上或攀援于墙壁、岩石上。

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陕西、台湾等地。主产于江苏徐州、南京、镇江,安徽芜湖,湖北孝感,山东青岛;此外,广东、广西亦产。销浙江、江苏、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西、四川、山东、辽宁、北京。


形态特征

常绿木质藤本,长达10m,具乳汁。茎褐色,多分枝,嫩枝被柔毛。叶对生,具短柄,幼时被灰褐色柔毛,后脱落;叶片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长2-10cm,宽1-4.5cm,先端短尖或钝圆,基部宽楔形或圆形,全缘,表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被细柔毛。聚伞花序腋生或顶生;花白色,高脚碟状,萼小,5深裂;花管外被细柔毛,筒中部膨大;花冠反卷,5裂,右向旋转排列,花冠外面和喉部也有柔毛;雄蕊5,着生在花冠筒中部,花药顶端不伸出花冠喉部外;花盘环状5裂,与子房等长;心皮2,胚珠多数。果长圆柱形,长约15cm,近于水平展开。种子线形而扁,褐色,顶端具种毛。花期4-5月,果熟期10月。


用法用量

内服:煎场,6~15g单味可用至30g;浸酒,30-60g;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捣汁涂。


注意事项

①《本草经集注》:杜仲、牡丹为之使。恶铁落,畏菖蒲、贝母。

②《药性论》:恶铁精。杀殷孽毒。

③《本草经疏》:阴脏人畏寒易泄者勿服。


络石藤的功效与作用

通络止痛;凉血清热;解毒消肿。主风湿痹痛;腰膝酸痛;筋脉拘挛;咽喉肿痛;疔疮肿毒;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用于风湿热痹,筋脉拘挛,腰膝酸痛,喉痹,痈肿,跌扑损伤。

①《本经》:主风热死肌痈伤,口干舌焦,痈肿不消,喉舌肿,水浆不下。

②《别录》:主大惊入腹,除邪气,养肾,主腰髋痛,坚筋骨,利关节。

③《药性论》:主治喉痹。

④《唐本草》:疗产后血结。蝮蛇疮,绞取汁洗之,服汁亦去蛇毒心闷;刀斧伤诸疮,封之。

⑤《本草拾遗》:煮汁服之,主一切风。

⑥《中国药植志》:祛风止痛,通络消肿。适用于关节痛,肌肉痹痛,腰膝酸痛等症;也能消散诸疮,去咽喉肿痛。

⑦《中国药植图鉴》:预防流产。

⑧《江西草药》:祛风活络,凉血止血。治关节炎,肺结核,吐血,外伤出血,风火牙痛,瘰疬,毒蛇咬伤。


附方

①治筋骨痛:络石藤一至二两。浸酒服。(《湖南药物志》)

②治关节炎:络石藤、五加根皮各一两,牛膝根五钱。水煎服,白酒引。

③治肺结核:络石藤一两,地菍一两,猪肺四两。同炖,服汤食肺,每日一剂。

④治吐血:络石藤叶一两,雪见草、乌韭各五钱。水煎服。(②方以下出《江西草药》)

⑤治肿疡毒气凝聚作痛:鬼系腰一两(洗净晒干),皂角刺一两(锉,新瓦上炒黄),瓜蒌大者一个(杵,炒,用仁),甘草节五分,没药、明乳香各三钱(另研)。上每服一两,水酒各半煎。溃后慎之。(《外科精要》止痛灵宝散)

⑥治喉痹咽塞,喘息不通,须臾欲绝:络石草二两。切,以水一大升半,煮取一大盏,去滓,细细吃。(《近效方》)

⑦治外伤出血:络石藤适量。晒干研末。撒敷,外加包扎。(《江西草药》)


(本文由中医药网整理或引用,内容仅供参考,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服务评价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