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虎掌草
虎掌草是毛茛科银莲花属的植物,其根茎为木质,叶片呈肾状五角形,叶柄长,边缘有白色柔毛,花多为白色,呈倒卵形或椭圆状倒卵形,顶端被柔毛包裹,其花期为5-8月。虎掌草广泛分布于中国西藏、云南、广西、贵州、湖北、四川、甘肃等地。除中国外,在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斯里兰卡也有分布。其性喜温暖、耐寒,忌干燥炎热,多生长在海拔850-4900米的山地草坡、小溪边或湖边。 据《云南中草药选》《贵州民间方药集》等书中记载,虎掌草可全株入药,具有消炎止痛、疏肝利胆、舒筋活络的功效,主治肝硬化、慢性肝炎、胃痛、喉炎、牙痛、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等等。
- 一对一沟通
- 专业化培训
- 规范化服务
- 多维度保障

扫码添加客服
获得更全面的服务
名称
虎掌草
别名
见风蓝、土黄芩、见风青、乌骨鸡、羊九、狗脚迹
药材类别
根茎类
性味
苦;辛;温;小毒。
①《滇南本草》:性寒,味微苦辣,有小毒。
②《贵阳民间药草》:苦,平,有小毒。
③《贵州草药》:性平,味苦微辛,有小毒。
归经
肺;胃;肝经。
入药部分
为毛茛科植物虎掌草和小花虎掌的草的根。
产地和分布
1.生于海拔850-4900m的山地草坡、小溪边或湖旁。分布于甘肃西南部、青海东南部、湖北西南部、广西西部、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南部及东部。
2.生于海拔900-3000m的山地林边或草坡地。分布于辽宁西部、内蒙古南部、河北西部和北部、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南部、青海东部、新疆、河南、四川西北部和北部。
形态特征
1.虎常草,多年生草本,高15-65cm。根茎稍斜生,直径0.8-1.4cm,外皮褐黑色。基生叶3-5;叶柄长5-22cm,有白色柔毛,基部有短鞘;叶片轮廓肾状五角形,长2.5-7.5cm,宽4.5-14cm,3全裂,中央全裂片宽菱形或菱状卵形,宽2.2-7cm,3深裂,深裂片上部有少数小裂片和牙齿,侧生全裂片不等2深裂,两面有糙伏毛。花葶1-3,聚伞花序一至三回分枝;苞片3-4,轮生,有柄,叶状,但裂片较狭,一回裂片多少细裂。花两性,直径2-3cm;萼片7-8,花瓣状,白色,倒卵形或椭圆形状倒卵形,长0.9-1.4cm,宽5-10mm,外面有疏柔毛,先端密被短柔毛;花瓣无;雄蕊多数,长约为萼片长之半;心皮30-60,无毛,花柱拳卷。瘦果狭卵形,长7-8mm,宿存花柱钩状弯曲。花期5-8月,果期6-9月。
2.小花虎掌草,本种植物形态与虎掌草相近,主要区别在于:苞片的深裂片通常不分裂,为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花较小,直径1-1.8cm;萼片5,狭椭圆形或倒卵状狭椭圆形,长6-9mm,宽2.5-4mm;植株较粗壮,高42-125cm。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或煎汤含漱。
注意事项
本品对皮肤刺激性大,接触时间过长,可致发泡。
虎掌草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活血舒筋;消肿止痛。主咽喉肿痛;痄腮;瘰疬结核;痈疽肿毒;疟疾;咳嗽;湿热黄疸;风湿疼痛;胃痛;牙痛;跌打损伤。用于咽喉肿痛,扁桃体炎,牙痛,胃痛,急、慢性肝炎,风湿疼痛,跌打损伤。
①《滇南本草》:行经络,攻热毒,除胃痰。胃有痰毒,人多呃逆。消红肿痈疖疮疽,血风疥癞,痰疬结核,流痰横痃,外乳蛾、痄腮,内乳蛾、咽喉疼痛,牙根热毒。
②《贵州民间方药集》:治跌打损伤,可舒筋活血,强壮补虚。又治痢疾,外用治疔疮。
③《贵阳民间药草》:平虚热,解热毒。治疟疾,咳嗽,风湿痛;外治疮肿。
④《贵州草药》:清热解毒,化瘀镇痛。
⑤《青藏高原药物图鉴》:补血,暖体,消积,去湿,愈创,排脓。治病后体温不足,淋病,关节积黄水,黄水疮(外敷可治黄水疮或提出关节中黄水),慢性气管炎,末梢神经麻痹,催吐胃酸。
⑥《云南中草药选》:消炎止痛,疏肝利胆,舒筋活络。
附方
①治蛾子:虎掌草根及叶少许,捣绒,放患者口内含咽(不可久含,以免起泡,蛾子破即吐出)。(《贵州草药》)
②治喉炎:虎掌草全草三至五钱,煎水含漱。(《云南中草药选》)
③治痰结瘰疬绕项而生:虎掌草二两,小九枯牛一两,紫夏枯一两,灵仙五钱,白头翁一两。烧酒浸,重汤煎。每晚炖服三杯,服二十一日。虚弱者忌服。(《滇南本草》)
④治无名肿毒:虎掌草根炕干研末,调醋搽患处。(《贵州草药》)
⑤治风湿痛:见风青五钱,加酒煎服。
⑥治疟疾:见风青根一两。捣烂(忌刀切),冲二次淘米水调匀澄清后,倾上层药液,于发病前二小时服。捣烂后包寸口亦可。
⑦治体虚盗汗、咳嗽:见风青五钱,蘘荷根五钱.炖猪肉四两,内服。连用三剂。(⑤方以下出《贵阳民间药草》)
⑧治肝硬化,慢性肝炎:虎掌草根三钱,红糖适量煎服。(《云南中草药选》)
⑨治胃痛:虎掌草根二两。泡酒一斤,浸泡一周。每次服五毫升,每日三次。或用根三钱,煎汤服。(《云南中草药选》)
(本文由中医药网整理或引用,内容仅供参考,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服务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