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蒿

牡蒿

736人浏览 2025-09-19 02:32:55

牡蒿,中药名。为菊科蒿属植物牡蒿的全草。植物牡蒿,广布于我国南北各地。具有清热,凉血,解毒之功效。主治夏季感冒,肺结核潮热,咯血,小儿疳热,衄血,便血,崩漏,带下,黄疸型肝炎,丹毒,毒蛇咬伤。

具体服务价格请参考收费标准
  • 一对一沟通
  • 专业化培训
  • 规范化服务
  • 多维度保障
药坊网客服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客服

获得更全面的服务

名称

牡蒿


别名

齐头蒿、水辣菜、布菜、土柴胡、猴掌草、流尿蒿、臭艾、克头青、油艾、油蒿、油蓬、奶疳药、花艾草、六月雪、老鸦、马莲蒿、马根柴、鹅草药、牛尾蒿、白花蒿、熊掌草、菊叶柴胡、脚板蒿、花等草、匙叶艾


药材类别

全草类


性味

苦微甘,寒。

①《别录》:味苦,温,无毒。

②《纲目》:苦微甘,温,无毒。

③《四川中药志》:性平,味淡,无毒。

④《医林纂要》:辛苦,寒。


入药部分

菊科艾属植物牡蒿的全草。


产地和分布

生于林缘、林下、旷野、山坡、丘陵、路旁及灌丛下。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广布于我国南北各地。。主产于江苏、四川等地。


形态特征  

 牡蒿 多年生草本,高50-150cm。根状茎粗壮,常有若干条营养枝。茎直立,常丛生,上部有开展和直立的分枝,被微柔毛或近无毛。下部叶倒卵形或宽匙形,花期萎谢,长3-8cm,宽1-2.5cm,下部渐狭,有条形假托叶,上部有齿或浅裂;中部叶匙形,长2.5-4.5cm,宽0.5-2cm,上端有3-5枚浅裂片或深裂片,每裂片上端有2-3枚小锯齿或无,近无毛或被微柔毛;上部叶近条形,三裂或不裂;苞片叶长椭圆形、披针形,先端不裂或偶有浅裂。头状花序多数,卵球形或近于形,于分枝端排成复总状,有有短梗及条形苞叶;总苞球形或长圆形,直径1-2mm,无毛;总苞片3-4层,背面多少叶质,边缘宽膜质;雌花3-8朵,能孕;内层为两性花5-10条,不孕育。瘦果小,倒卵形,无毛。花、果期7-10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煎水洗;或鲜品捣烂敷。


牡蒿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凉血;解毒。主夏季感冒;肺结核潮热;咯血;小儿疳热;衄血;便血;崩漏;带下;黄疸型肝炎;丹毒;毒蛇咬伤。用于感冒发热,中暑,疟疾,肺结核潮热,高血压病;外用治创伤出血,疔疖肿毒。

①《医林纂要》:治口疮,除疳,去虫匿。

②《分类草药性》:治伤寒结胸,热症发狂,补五痨七伤,治痔疮,酒毒,下血。

③《别录》:充肌肤,益气,令人暴肥。

④《陆川本草》:驱风发散,解表退热。治感冒身热头痛。

⑤《纲目》:擂汁服,治阴肿。

⑥《江西民间草药》:小儿食积痞块发热。

⑦《四川中药志》:能清血热、肝热,退潮热。治咳嗽,大小便不通。


附方

①治喉蛾:牡蒿鲜全草一至二两。切碎,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②治疥疮湿疹:牡蒿煎水洗患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③治疟疾寒热:齐头蒿根、滴滴金根各一把。擂生酒一钟,未发前服;以滓敷寸口。(《海上名方》)

④治妇人血崩:牡蒿一两,母鸡一只,炖熟后去渣,食鸡肉与汁。(《闽东本草》)


(本文由中医药网整理或引用,内容仅供参考,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服务评价

暂无数据